2024年10月9日,湖北宜昌游客怪奇公,攜老伴自駕537公里,從青海西寧市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來到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擬造訪被稱為“中華道教第一山”的崆峒山風景區。
道家三清
10月10日,怪奇公夫妻早早起床,吃過早點,便自駕車來到崆峒山游客中心。門票減半每人50元,單程車票每人55元,共210元。
財神關帝
景區擺渡車將游客送到香山觀,這里海拔2123.5米。除古樸的香山觀之外,還有一棟重彩花樓,雕梁畫棟,檐牙高啄,名混元樓。
據稱,這是一棟仿明清時期建筑,高30米,共7層,歷時9年,于2012年建成開放。這棟樓,是崆峒山景區最新最豪氣站位最高的道教場所。
秦始皇漢武帝登臨處
混元樓有兩個大門,一個是崆峒山地質博物館,另一個才是道家場所入口。這里,奉三清祖師即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為至高神明,分別代表天地人至高力量和智慧。
天然人物石峰
怪奇公夫妻參觀博物館之后,進入混元樓訪道。他們被樓內的精美彩繪人物雕塑而震撼。這是主人物雕塑,加附人物雕像,再加頂層小人物雕塑,頗有點像山西綿山介子推廟的人物造型方法。
除了彩繪雕塑,還有陣容龐大的木雕人物群雕。在混元樓三樓,一組木雕人物群雕布滿了一層樓的墻壁,如一幅人物畫長卷,長約50米,高約1.5米,人物個個神態各異,表情豐富多彩,令人嘆為觀止。
打卡完混元樓,怪奇公下得樓來,與混元樓道人孟先生相遇。孟先生仙風道骨,手持混元棍,很有武道人風范。
孟道人說:“崆峒山沒有蚊子,天氣涼爽,是養生修性的好地方。”
怪奇公對道家學說也有所研究,崇尚順其自然,逍遙自在的處世觀。他攜老伴自駕游大西北,正是受逍遙游思想影響。
告別孟道人,怪奇公夫妻從山頂向山腰進發,他們沿途參觀了皇城、財神殿、子孫殿、靜樂宮、圣父圣母殿、四海龍君殿等道觀建筑,對這些古老的建筑心生敬意。
走著走著,怪奇公突然發現左側方向有一片山體很怪異,有點像湖南崀山山體。怪山為丹霞地貌,有多個穿洞,崆峒山,是空洞山的諧音,這或許就是崆峒山的由來吧。
混元樓神像
道家木雕人物
怪奇公舉起手機,從整體到局部拍照,突然間,怪奇公發現有一個石峰頗像個人物頭像,頭戴帽子,留有長長的胡須。
他對老伴叫喊:“我發現了一個天然人物頭像,戴有道帽,留有胡須,是個道人,莫不是太上老君留在崆峒山的影像?”
據資料載:崆峒山,是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西接六盤山,東望關中平原,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涇河與胭脂河南北環抱,交匯于崆峒山主峰望駕山前。
傳說,被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曾親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秦始皇、漢武帝亦慕名登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筆下多有贊譽。崆峒武術被譽為中國五大武術流派之一。
道人指導游客養生
怪奇公(右)與孟道人一面之緣
對這座承載著千年道家文化的圣山,怪奇公一直心馳神往。今天發現了天然道人像山,怪奇公臉上一片燦爛。
漫山遍野的紅葉,正如初生的火焰在燃燒,為崆峒山山披上了一件絢麗的錦袍。
經過2個多小時的走走停停,下午1點,怪奇公夫妻來到了山腰的中臺。在秦始皇、漢武帝登臨崆峒山的石碑前,怪奇公駐足良久,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混元樓壁畫
秦皇漢武,往事越千年。人不能長生不老,但道家追求養生和長生不老的思想理念,不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信念嗎?有了這種信念,子子孫孫,生兒育女,無窮盡也,這不就是一種長生不老的狀態嗎?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但道與佛是個例外。在中臺,還有一個塔院寺,正是佛教場所。
塔院寺
塔院寺塔
怪奇公走了全國許多地方,他發現很多地方的宗教場所都是佛道共榮。
道法日然,佛講寬容慈悲,它們的哲學思想,都有化解紛爭的智慧,這正是“兩虎”能容一山的真正原因。
(文中圖片,均為湖北宜昌怪奇公社劉洪進、張大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