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永堂
1,現在救市似乎主要看“降息”,朋友圈滿屏的談降息。今早,央行公布了5年期LPR降息至3.60%。
降息,肯定是利好房地產的,但眼下房地產最缺的是老百姓收入就業向好以及經濟的快速復蘇!
2,要看權重大小。
利息,永遠是小頭,是成本而已,是被動的;房地產買賣關鍵還得靠“收入”,收入是大頭,是主動的。
所有城市的買房人,從來都不是靠“節約”的功夫,而是靠“高收入”的功夫。
高收入有兩大前提。其一,眼下是可觀的,其二,未來是樂觀的。
現在天天喊成本省多少,利息少多少,這不是刺激樓市止損企穩的關鍵,關鍵還得讓老百姓的“收入”盡快上臺階,國家關鍵是抓收入,抓就業。
3, 能真正抓就業,抓收入,讓市場繁榮的是做大民營經濟,讓企業家有信心、有動力、有安全感。
央國企雖好,但對中國十幾億人的就業問題還是難以解決。一個客觀事實是,中國過去40多年發展中,中國14億人80%的就業是民營企業解決的,這是事實。
面向未來,民營不恢復,民營不壯大,中國的就業必然面臨長期考驗。
況且這年頭央國企也開始強制要求“末位淘汰”,央國企就業也不保險了。
眼下民營受傷都在降本增效裁員,央國企又在卷末位淘汰,國家的高質量發展主張以及AI智能化又來勢洶洶(高質量發展和AI智能會帶來就業減少,提升人效),中短期看,就業的壓力是存在的。
4,回到房地產行業,傳統行業的邏輯是——只要產品品質做好了就不愁銷售,但眼下房地產不是這個邏輯。比如即使在傳統汽車飽和產能過剩時,當下智能電車憑借新的產品差異化價值,依舊實現了汽車行業銷售每年超10%的逆增長。但今天房地產行業的邏輯不一樣。
當下中國房地產最大的問題不是房子“品質不好,設計不好、功能不好、創新不好”,而是“有效需求不足”。
更通俗表達是——眼下房地產蕭條的核心不是房子不好,而是老百姓沒錢!
不是沒需求,讓你拿同地段同面積的新房免費置換你的二手房,你100%搶搶的換!正如萬科所言,這兩年房企卷產品,幾乎每隔3、4個月都開始更新換代了。
5, 為何總看到“需求不足”的論斷?
的確,中國各大官方機構總結中國房地產的問題都是“需求不足在前,供給過剩在后”?其實這兩大毛病都是房地產最大的,最顯著的問題,都是行業回暖的攔路虎。
但這兩個問題排序很關鍵,排序有學問。
如果說供給過剩(庫存過多、供應過多)排在中國房地產問題的第一位,那么,供給供應這個事,有關部門也是有一定責任的,因為房地產的土地供應量、供應節奏完全是有關部門說的算的;當然,開發商一味的不顧城市供需失衡還拼命蓋房也是有責任的,高庫存之過,開發商得領一份責任……所以,綜合考慮中國房地產最大的問題是“需求不足”,大家面子都好看點。
6, 房地產多久可以止損企穩?
住建部部長表態房產開始筑底,核心因為924救市以來的半個多月全國重要城市樓市到訪量,成交量都不錯,但事實上,這不是基本面的企穩,而是無敵救市政策的脈沖式的局部企穩。
因為眼下的回穩,只是一線城市回穩,只是頭部房企回穩,是局部的。
但中國占據95%以上的是297個地級市,房企95%也是中小房企。僅憑10個左右頭部城市,幾個頭部央國企企穩,不叫樓市止跌回穩!
我們應該清晰的認識到——924救市之后,老百姓的收入、就業短期并沒絲毫改變,房地產7萬億多的庫存依舊處于歷史性高位,僅僅這兩大行業“頑疾惡疾”,注定中國房地產企穩回暖是一個“持久戰”。
絕不是幾個猛火政策就能長久止損企穩的。
比如昨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盛松成就表示:“我相信在一兩年內基本上大部分城市都可以實現止跌回穩,三四線城市需要的時間要長一點。”
7, 房地產是“預期市”,只要老百姓預期經濟上行、就業容易、收入上行,對未來信心十足,那么未來房價,房地產回穩,是“可期的”。
8, 房地產止跌回穩就是一個“短期政策”,一個行業,要么是下滑,要么是上升,回穩企穩只能是階段性短期表現。
如果一個行業長期“價穩量穩”,那是比行業下跌更恐怖的事。
因為那一定不是市場經濟。
9, 地產的止損企穩,短期靠“救市”,中期靠“收入復蘇”,長期靠“人口和城鎮化剩余紅利”。你看看,無論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沒一條是談房子品質的。
核心在于對中國房地產而言,好房子,只是基本功!
10,這一輪中國經濟刺激堪稱史詩級,被橋水投資創始人評價“足以載入經濟史冊。”尤其是中國未來將進入低利息時代、大放水時代。
比如前幾天存款利率已經大跌至1.1%,老百姓僅有的一點儲蓄收入也在不斷縮水,而924年超級救市所釋放的2萬億,4萬億,7萬億,甚至10萬億的N多萬億的信號和預期,預計中國未來3年將進入大放水時期。
在如此“低利息,大放水”未來時代,房子開始成為抵御通脹的最好資產,而這又將成為房地產止損回穩甚至回暖的一股力量。
回首過去現在新房二手房房價倒掛的打新瘋狂,乃至未來大放水時代的資產保值訴求,某種意義上,房地產所天生的,自然的金融屬性,不能否定!
某種意義上,房地產、房價就是經濟、金融和城市競爭力的折射,而不是鋼筋水泥的折射!
11,今天中國財政與貨幣政策為主導的經濟復蘇策略,底層邏輯核心表現為“財政國債投資和貨幣降息放水通道”,但這兩大政策在過去產能不足,短缺時代、人口紅利時特別管用,但在如今產能過剩,人口紅利示弱,貨幣金融系統內部空轉時,此時的“經濟刺激政策效應”就開始大幅度衰弱。
一則當下嚴重產能過剩的中國經濟不是靠放水就能恢復了,當年日本90年代危機也是積極財政貨幣放水但依舊無效,二則中國的社會化投資已進入整體邊際效益遞減,不是缺投資,不是缺錢,而核心是缺好的投資項目,缺能賺錢的項目。
12,有人說這一輪救市,這一輪發布會大家最關注的是“數字和數據”。
從“人民銀行、財政部、發改委、住建部、統計局”等都看刺激經濟的具體“數字”,但事實上,今天中國經濟的復蘇,靠得不僅僅是4萬億,10萬億的“硬數據”,更靠得是能刺激N萬億貨幣能摘經濟一線高效運轉起來的商業“軟實力”。比如“法治法制、民企的定位、財產權的明確、市場營商環境”等的完善。
沒有“法治、產權、營商環境、民營經濟、投資利潤率”等的安心、放心,光有4萬億,10萬億乃至N萬億的放水,是很難完成“經濟、資金、就業、收入”的企穩回穩的。
因為對國家而言,躺著的錢不是錢,只有流動的錢(進入投資、消費且能形成閉環)才是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