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說:“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
告別了炎炎夏日,我們終于迎來秋高氣爽的時節,“貼秋膘”的習俗也隨之而來。“吃頓好的,慰勞慰勞自己”,不僅是滋養身體、為過冬積蓄能量,更是在尋找一種生活的儀式感。而美食書籍,就是通往這個儀式的橋梁。它們不僅記錄了食物的烹飪藝術,更蘊含了文化的深度和情感的溫度。
在這個秋天,樂府文化與友社小伙伴一起為大家獻上一份美食書單,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份別樣的味蕾記憶。一起“貼秋膘”嘍!
食史文明交融
食物在不同文明中有其多樣性和影響力,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有著獨特的內涵意蘊。它們是文明交流、融合和創新的重要媒介。穿越時空,這些書探討了食物如何成為歷史與文明的見證,以及不同國家的社會變遷。
《大餐:
非裔美國人的飲食如何改變了美國》
[美]杰西卡·B.哈里斯 | 杰西卡·B. 哈里斯
周萌 譯
廣東人民出版社·樂府文化
《大餐:非裔美國人的飲食如何改變了美國》是美國著名烹飪書作家和烹飪歷史學家杰西卡·B.哈里斯的代表作之一,她以精湛的筆觸和深厚的歷史背景,為我們呈現了一部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飲食文化史,通過“食物”這一獨特視角,橫跨數個世紀,從17世紀的黑人奴隸時期到20世紀中葉的黑人民權運動,展示了非裔美國人在新大陸生存、繁衍與成功立足的歷程,勾畫出一段由非洲移民深度參與的美國近現代歷史。全球知名的流媒體服務商網飛曾以本書為藍本,推出同名美食紀錄片,廣受好評。
《君幸食》
[英]扶霞·鄧洛普 著 | 何雨珈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君幸食》匯集了“詹姆斯·比爾德烹飪寫作大獎”獲獎作家扶霞·鄧洛普三十年來的中餐歷史和實地研究,堪稱對中國飲食里程碑式的致敬。“君幸食”一詞來源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貍龜紋漆盤,食盤內云紋間隙處朱書“君幸食”,即勸君進食、“吃好喝好”的意思。扶霞在英文原版的扉頁上選用這三個字,一則同書名Invitation to a Banquet完美貼合,二則足見其對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極為推崇。
《美食與文明:
帝國塑造烹飪習俗的全球史》
[美]蕾切爾·勞丹 著 | 楊寧 譯
后浪
以全球為舞臺,以帝國為視角,追蹤了主流飲食的演變之道。勞丹的烹飪全球史將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著作融會貫通,成為一種全新的史學敘事方式。深入挖掘了飲食演變之道背后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重要因素;透過稀松平常的飲食習慣看清食物引發的政治想象。富有趣味地闡述了高低階飲食之間的分野、食品工業化的利弊等現象,避免落入將往昔飲食浪漫化的美麗誤區。
《零食里的中國:我的零食故事》
王金玲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零食原本是一種物質存在,而當它被人為地與某些人、某些事、某些物等相關聯,并由此產生或被賦予某種意義時,這一物質存在也就實現了人文化,有了故事,甚至其本身就成了“故事”,并由此有了講故事的人。本書以零食為切入點,力圖以零食這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熟視、熟聞、常食,但目前為止受到較少關注的物質存在為視角,觀察中國社會,考察中國社會的變遷,進而為有關中國社會的研究探討一條新的分析路徑,為有關中國研究提供一種新的基礎性資料。
地域風情集萃
《飲食的懷舊》帶我們穿梭于上海的弄堂小巷,感受這座城市獨有的飲食風情;《風味人間3》《江海滋味》則將我們的目光引向了遼闊的海洋,接受大海的每一次饋贈。無論是上海風情,還是海鮮文化,都展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
《飲食的懷舊:
上海的地域飲食文化與城市體驗》
[美]馬克·斯維斯洛克 著 | 門泊舟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思庫
在《飲食的懷舊》出版之前,西方世界還沒有一部學術著作能系統性地探討中國人賦予本國地域飲食文化(包括被“規訓”的西餐文化)的豐富歷史意義。作者將上海這個美食天堂作為觀察中國人實踐都市生活、探尋地方身份、構建國家認同的田野,認為各種“風味”在這里的此消彼長,既是上海風云變幻中最靈敏的風向標,也是世事沉浮里賡續城市精神的定海針,為研究者觀察中國都市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點。從最早記載上海地區物產的文獻,到當下匯聚在這座城市中的地方菜品和風味餐館,本書不但史料翔實厚重,更確立了一種原創性的研究框架,系統剖析了飲食何以成為中國人追憶過往、活在當下、想象未來的載體,中國人又如何通過對一飲一食的書寫和想象,與故土、城市、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建立起深刻的聯系。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
陳曉卿 李勇 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風味人間3·大海小鮮》由一道道海鮮勾勒出一幅幅中國百姓的煙火生活,也撩撥著食客們的味蕾,給旅者們提供了一份“尋味指南”。細膩的視野里觀察記錄中國美食的流變,以及從美食作為觸角深入討論國人骨子里藏匿于食物背后的情感,最終勾勒出發端于唇齒間,攪動于口舌深處,流動于心頭之上的百轉千回的“家”的味道。
《江海滋味》
王寒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精選《海錯圖》《中國海魚圖解》插圖,搭配生鮮魚蝦實景圖與可口動人的飯菜圖,圖文并茂,幽默風趣,可讀性強,滿滿知識點,海洋文化必讀書。一個人的口味,可以追溯到生命的最初,也可以追溯到生活過的每一個城市。舌尖的味道,是故鄉的味道。春后銀魚,霜后紫蟹;小暑香魚,白露鰻鱺;烏賊靠拖,帶魚靠凍;魚生鮳頭,水桶拗兜;潮漲啜鮮,潮落品腌。
味蕾人生漫記
美食是汪曾祺平凡日常中的生活樂趣,是袁枚豐富文化典故的呈現,是蘇東坡苦中作樂、笑中帶淚的人生,也是江孔殷政治生活之外的詩酒江湖。聚焦個人的美食體驗,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展現食物背后的人文情懷和生活哲學。
《人間有味》
汪曾祺 著
竹石文化
在汪曾祺的文字里,生活是很有意思,有滋有味的。在他的筆下,簡單的一茶一飯,一人一事,都洋溢著情趣。汪曾祺先生說自己是很愛逛菜市場的。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隨園食繪》
牧神 編 | 夕米木子 繪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牧神文化
《隨園食繪》全書繪圖文本,皆節選于清代袁枚《隨園食單》。并由牧神小編們與畫師夕米木子共同從《隨園食單》中精心篩選出最為好奇的86道美味食譜,手繪300多個做菜步驟。這86道古代食譜,全都根據原文,結合史實和畫師的想象力,以治愈的國風畫風最終繪制完成。繪圖涉及到選材、備菜、做菜、調味、烹飪等多個做菜細節及步驟,非常直觀、驚艷地呈現出每一道古代食譜的完成過程,再現清代第一美食家的文人飲食審美,極大慰藉了我們對于袁枚筆下那些“世間美味”的想象。
《此生有味:蘇東坡美食地圖》
林衛輝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蘇東坡有關吃的文字都在這里了!《風味人間》美食顧問林衛輝全新力作《此生有味:蘇東坡美食地圖》,是一部關于蘇東坡生平與美食淵源的作品,以蘇東坡關于美食的詩文記錄為線索,循著他為官、游歷的足跡,從美食角度還原作為“吃貨”的蘇東坡的一生,勾勒出一條蘇式美食路線,從中窺探蘇東坡如何把眼前的茍且變成舌尖上的中國,探尋其對飲食、生活的態度,呈現其以食物療愈身心、拒絕內耗的人生哲學。
《詩酒江湖:江孔殷的美食人生》
李懷宇 著
東方出版中心
本書是李懷宇撰寫的關于晚清最后一代科舉進士、被尊稱為“太史公”的江孔殷的生平事跡。從江孔殷少年科考到他在官場的一路沉浮,不僅由他一人延展出近代一眾名流的交集與軼事,也從史料出發,探究了江孔殷在文學和美食上的成就與貢獻。
全書發掘利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江孔殷晚年自印本《蘭齋詩詞存》五卷,這是迄今研究江孔殷者所鮮少利用的。作者又憑藉長期訪問海外學人的便利,發掘并對應考證了與江孔殷關系的親人戚友所留下來的史料,將一位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展露于讀者面前,可謂當代粵菜之前史,能讀出往昔世道人心。
文韻食光掠影
在作者筆下,我們進入一個由味覺構成的文學宇宙。文學與食物,地域與文化,是世界名著里的獨特記憶,也是江南水鄉的人文風情。通過文字的魅力,我們得以探索食物在文學經典中的味道與象征。
《文學經典的味覺指南》
梅思繁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我思Cogito
從味覺走入15部文學經典,收藏世界名著的美食記憶 。豐腴鮮嫩、辛辣惡劣、柔軟清甜,不過是文學人物咀嚼各自人生的甘苦。讀文學作品亦是在品味生活的百般滋味,閱讀本書兼具了兩種品嘗的意味。與曾經打動你的文學人物共品一道美食 舌尖上的文學經典,用味蕾激活詩意瞬間。在一日三餐的庸常中,在食物的美妙滋味中,生活的百態,人情的冷暖,甚而是高遠的哲思,皆蘊蓄其中。
《山海野趣是清歡》
談正衡 著
北京聯合天暢文化傳播公司
知名美食作家談正衡最新作品,收錄近三年二十篇新作,以及重新改寫之增補了閱讀量過百萬的近十年江南美食文章精華。外加家常的時令蔬、鄉間的野味、酒店的招牌菜、街坊的小吃應有盡有。有江南地區的飲食文化,有回憶里的歲月人情冷暖。一篇篇夾帶著食材香味的美文,飄出舌尖下的江南味道,無論是食府還是家廚,無論是梅酒還是香螺,麻、辣、鮮、香、甜、糯、嫩、酥,你能想象到的口感都的這里一一呈現。
《大餐:非裔美國人的飲食如何改變了美國》
(美)杰西卡·B.哈里斯/著
周萌/譯
廣東人民出版社 · 樂府文化
餐桌上的生活史,在非裔飲食變遷中,認識近現代美國
一部可慰藉心靈、予人力量的非洲移民美食民族志
一段在廚房餐桌上呈現的非裔美國人的生活敘事史與烹飪史
本書通過溯源美式大餐背后的非洲飲食源頭,以食物為媒介,帶我們重新認識非洲移民深度參與的美國近現代歷史。
作者杰西卡·B.哈里斯,是“美食界奧斯卡獎”詹姆斯·比爾德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她窮其一生研究非洲移民的飲食與文化,本書是她的代表作,是一部可慰藉心靈、予人力量的非洲移民飲食民族志。同名美食紀錄片《大餐》由Netflix推出,被稱為“舌尖上的非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