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博主探秘哀牢山的視頻火了之后,關于哀牢山的關注熱度就居高不下。“哀牢山”在彝語里面的意思為“虎豹出沒的地方”,可見其生態環境有多原始。哀牢山其實并不是指一座山峰,而是一條山系,是云嶺向南分支的余脈。
哀牢山自然資源豐富,動植物資源復雜多樣,單單是有記錄的野生動物,就多達470多種,其中不乏國家一二級的重點保護動物。因為生態環境原始,森林覆蓋率高,所以一些外面十分罕見的奇珍異獸,在這里都能找到。
哀牢山發現“鵁鶄”,野外僅千只
一直以來,哀牢山都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許多人都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其實哀牢山作為一大片的原始森林,里面最大的主角無非就是各種野生動物,包括那些十分罕見的物種。
哀牢山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吸引了許多的專家團隊前去考察研究,他們的研究發現,讓我們對哀牢山的了解,一點點增加。哀牢山新平環志站和趙雪冰研究團隊已經在當地研究好多年了,他們連續4年都在哀牢山上發現了“世界上最神秘的鳥”。
這種鳥叫海南鳽(jiān),又稱鵁鶄(jiāo jīng),《山海經》里面也有類似的記載。海南鳽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鳥類,主要棲息在南方一些熱帶高山密林的溝谷地帶,或者臨近水源的地方。
它們屬于鷺科鳽屬的鳥類,是一種體型中等的涉禽,成年之后體長大概60厘米,體重一斤多。海南鳽的數量極其稀少,在野外不過1000多只,是一種數量比大熊貓還要少的野生動物,所以它自然也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脖子細長如蛇,體形肥胖粗短
在我們的印象中,大多數鳥類都是非常漂亮的,尤其是一些鷺科動物,比如白鷺等等,體態非常優美,羽毛十分靚麗。然而同為鷺科的海南鳽,卻稱不上漂亮,甚至可以說還有點丑。
它的體型肥胖而短粗,腿腳的比例也不長,但脖子卻細長如蛇,看上去與身體不成比例的別扭。海南鳽的羽毛也不好看,多數為暗褐色及石板灰色,羽毛上還有少量白斑,如果不特意強調它的身份,誰又能猜到它們那么珍貴呢?
海南鳽在大多數地方都是候鳥,只有在海南為留鳥。哀牢山是候鳥遷徙的一個重要屏障,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鳥遷徙途經此處。海南鳽一般在森林里面的小河溪流里活動,也常常出沒在水庫邊以及水稻田里面。
它們的生活離不開水,一般是在晚上活動,白天就隱藏起來。海南鳽主要以潛水中的小魚、蛙類、昆蟲等獵物為食。盡管它們獵食的時候會像多數涉禽一樣站在水里啄食,但怪的是海南鳽的嘴巴并不長,它們黑色的喙反而比較短粗。
喜歡單獨行動,安靜不愛鳴叫
海南鳽這種鳥還是比較奇怪的,它跟普通的鷺類不同,它不喜歡群居,喜歡單獨行動。大部分被人們所觀察到的海南鳽,都是一只出現的,到目前為止,幾乎還沒有看到有兩只一起外出覓食的現象。
即便是同一巢穴里面的雌鳥和雄鳥,它們外出覓食也不會同時出去以及同時回來,期間總會有時間差。海南鳽還比較安靜,它們不喜歡鳴叫,不管是在巢穴附近還是覓食的過程中,海南鳽都不怎么鳴叫。就毫無聲息的飛來飛去,故而給人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
海南鳽一生之中,或許只有在巢穴里嗷嗷待哺的時候才會大聲吵鬧。不過,隨著不斷長大,它們的乞食聲音會變得越來越低沉,越來越輕微。所以人們將其稱作“世界上最神秘的鳥”不是沒有理由的。
海南鳽是非常害怕人們打擾的一種鳥類,尤其是在繁殖期的時候,周圍一有響動,它們便會把脖子伸得老長,緊張地四處張望。平時大多數的時候,包括休息和飛行,海南鳽都喜歡把脖子縮起來。
海南鳽的數量是比較稀少的,但近十多年來,隨著全國的生態環境逐漸向好,野生動物保護成效逐漸顯現,許許多多的“奇珍異獸”,陸陸續續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其中就包括了海南鳽。
這些年來,關于海南鳽的目擊事件也不少,比如在廣東南嶺、浙江淳安、福建三明、湖北十堰、貴州黔西南、廣西百色均有確切的目擊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