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今年5月,鳥友在河北省南堡目擊到一只紅腹濱鷸,它曾在崇明東灘被環志,根據推算其存活時間至少為20年,刷新了東灘保護區環志鳥類回收的最大年齡紀錄。另一只被目擊的大濱鷸,存活時間至少也有19年。
近期,崇明東灘保護區收到了2025年5月的環志水鳥目擊記錄,部分鳥類的年齡引人關注。科研人員查詢東灘保護區環志記錄發現,有12只鳥在2016年之前被環志,其中還有兩位“小壽星”。
其一是編碼“J0”的紅腹濱鷸。2006年4月,崇明東灘環志編碼旗標開始應用于環志中。僅一個月之后的5月13日,這只紅腹濱鷸在環志時佩戴了編碼旗標,記錄顯示為成鳥。
佩戴編碼旗標的紅腹濱鷸(并非文中提及的“J0”)。本文圖片均為崇明東灘保護區 圖
2024年5月14日,有鳥友在南堡看到了“J0”,它當時打破了東灘保護區環志回收的最大年齡紀錄。2025年5月12日的同一個地點,它再次被目擊,至今佩戴編碼旗標已達19年之久。這說明它至少存活有20年,刷新了保護區環志回收的最大年齡紀錄。
紅腹濱鷸是長途遷徙鳥類,繁殖于北極,越冬于南美、南亞次大陸、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中國黃渤海地區是其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重要的停歇地。從越冬地飛到北極繁殖地,紅腹濱鷸大約要飛行1萬多公里,途經的“加油站”對紅腹濱鷸至關重要,2015年紅腹濱鷸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列為“近危”物種。
佩戴編碼旗標的大濱鷸(并非文中提及的“EH”)
另一個是編碼“EH”的大濱鷸。經查詢,該個體為保護區科研人員于2007年4月10日環志時佩戴了編碼旗標,記錄顯示為成鳥。至今它佩戴編碼旗標已達18年之久,完成了多輪遷徙之旅,存活時間至少為19年,打破了該物種在保護區環志回收的最大年齡紀錄(此前記錄為17歲的大濱鷸“5L”)。
大濱鷸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在西伯利亞東部繁殖,在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等地越冬。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很多濕地,包括崇明東灘,是大濱鷸遷徙途中的關鍵遷徙停歇地,對其休息及能量補充發揮著重要的功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