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坎坷的中東
中東是指歐洲以東,地中海東部和南部區域,它橫跨了約23個國家,其中便包含了伊朗、埃及、也門、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國家,自古以來便是東西雙方的交通要道,而且富含石油資源,所以紛爭不斷,常年動蕩。
十八世紀末期,隨著拿破侖開始入侵最后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奧斯曼,眾多歐洲列強(基督教信徒)也開始在奧斯曼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在殖民地中便包含了一部分中東土地。而在19世紀,伊斯蘭教和帝國主義的沖突再一次加劇,在各種社會沖突與變遷中,伊斯蘭教復興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等一系列革命在中東興起,自此,中東在近代史上正式成為一個風云匯聚的戰爭之地。
二戰后巴勒斯坦的治理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格局急劇變化,但最終趨于“兩極格局”,在世界各地大范圍混戰得以平息。
但英國卻在此時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并在二戰前便將大量猶太人引入巴勒斯坦,且英國表示愿意選擇退出在中東地區的委任統治。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第181號決議 [1],在英國結束委任統治后,將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國,以色列(猶太國)在巴勒斯坦東部成立,而耶路撒冷作為中東的信仰之地,它和其周圍158平方公里的村鎮則作為一個獨立主體,將由聯合國來接任管理。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退出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的同時,以色列宣布在地中海東南部沿岸建國,短短的十分鐘后,美國宣布承認以色列的國家身份,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拒絕承認181號決議,并在以色列建國的十二小時后,阿拉伯人便組織聯軍,開始進攻以色列,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一開始,面對還未站穩跟腳的以色列國,阿拉伯國家占據有利地位,阿拉伯聯軍甚至占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但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發起支援行動,從英、美、法等國捐獻了大量輕重武器和轟炸機,憑借裝備優勢,以色列成立正規國防軍,開始向阿拉伯聯軍反攻。
以色列在戰勝后,便順勢而為,侵占了決議規定的大部分土地,自此,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區外,約有近80%的巴勒斯坦地區歸于以色列所有。與此同時,近百萬阿拉伯人被驅趕出巴勒斯坦,流離失所,淪為戰爭難民。
列強的野心——支離破碎的中東
1956年,在停戰協議簽訂的近七年后,英、法和以色列國為了控制蘇伊士運河并鎮壓當地的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以埃及禁止以色列船通過運河為借口,開始向埃及發動戰爭。戰爭過程中,英法聯軍出動航空母艦和巡洋艦及各種艦艇100余艘,對埃海、空軍基地等軍事重地展開轟炸,試圖掌握制海權、制空權,但在埃及群眾的集合協助下未能完全占領賽得港。
該場“毫無由頭”的戰爭最終在全世界人民的聲援下,英、法不得不被迫停火并同意撤軍,但埃及軍隊在戰爭中卻傷亡1600余人,損失戰機240余架;而英、法、以色列國卻僅僅傷亡200余人,損失戰機20架,現代化戰爭的傷亡比例開始逐漸在中東展示出不平衡性。
而在此時,美國又開始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1967年,美、蘇對中東資源的爭奪加劇,美國便支持以色列向外擴張,以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為借口,以色列在6月5日,對阿拉伯國家展開突然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
在戰爭伊始,埃及軍隊的空軍基地因為守備松懈,遭到以色列200架戰機的空襲,大部分埃及戰機還未起飛便被摧毀,四天內,以色列便利用己方的空軍優勢,占領了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而后以色列又攻占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并向約旦河西岸及耶路撒冷東區進發。此次戰役在1970年8月停火,在兩年的劇烈消耗中,埃及軍隊損失慘重,數百萬阿拉伯人又一次被迫流落,淪為難民。
第四次、第五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戰敗后,經過幾年的優秀,埃及和敘利亞為了收復失地,并擺脫美、蘇造成“不戰不和”局面的影響,于1973年10月,再一次向以色列開戰。
此次戰爭被稱為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眾多阿拉伯國及相關組織參戰。為了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敘利亞進行多次軍事演習、動員復員等欺騙手段,最終把開戰日定于伊斯蘭教齋月。此日亦為猶太教贖罪日,以色列停止一般公務活動,并且以色列軍自持擁有強大的空軍、坦克和偵察情報網,疏于戒備,在開戰的數小時后,以色列統帥部仍然天真的認為埃及、敘利亞不敢開戰。
1973年10月10日,埃及軍初步達成了預定的作戰目標,在此鼓舞下,阿拉伯盟軍企圖一舉鏟除以色列國,但以色列國在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動用預備部隊,暫時遏制了敘利亞軍的進攻并實施了局部反擊,并在次日反攻至1967年停火線,還順帶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軍,戰事逐漸陷入膠著。1973年10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出面調解,第四次中東戰爭落下帷幕,而埃及則重新控制了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色列軍完全撤出西奈半島。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為了解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建立的“國中國”,用飛機空襲了貝魯特和黎巴嫩南部的解放游擊隊基地,并出動4個旅的兵力分三路襲擊了敘利亞軍的貝卡谷地,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6月27日,聯合國通過第七次緊急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無條件撤軍,同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保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地區。
第五次中東戰爭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這場戰爭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傷亡3000余人,損失坦克100余輛,火炮500門,秘密倉庫400多座;敘利亞軍傷亡1000余人,損失坦克400余輛,飛機58架。
毫無疑問,這場戰爭沒有贏家,以色列雖然迫使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撤離至約旦、伊拉克、敘利亞等8個阿拉伯國家,但卻也因為在黎巴嫩制造的民難而激發了嚴重的國內民眾憤怒 [2],約有40萬人參加示威游行,而當時的以色列總人口也僅有400萬。
結語
中東地區常年不斷的動蕩和戰爭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比如中東多種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之間的糾葛,然后便是列強的介入和阿拉伯眾多國家固有的內部矛盾,諸多復雜的因素交纏在一起,致使20世紀的中東沖突不斷,戰火連連,甚至在進入21世紀之后,中東的紛爭仍然激烈。
雖然可以肯定,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仇恨已經從上一代遺留到了下一代,這是血與火的不解之仇,但對于身處在戰爭中的平民來說,無論是猶太人還是阿拉伯人都在內心深處急切渴望和平。而面對中東的亂局和生命,沒有任何一方能夠站在道義的高點去譴責對方,正如斯大林說過:“死神面前,沒有正義” [3] ,而在死神面前,也沒有人不渴望安寧,猶太人是,阿拉伯人也是。
參考文獻
[1]巴勒斯坦的將來政府.聯合國
[2]戰爭:中東五次戰爭。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11-27
[3]五次中東戰爭回顧.鳳凰網.2016-08-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