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不斷惡化的中法
國法國自茹費理組閣以來,在遠東問題上愈發強硬。而1883年法國攻占越南首都順化,強迫越南阮朝簽訂《順化條約》。由于中越特殊的關系,清政府被越南硬生生拉下水迫卷入其中。
中法兩國的和談并沒有破裂,但中國方面對于法越的《順化條約》態度強硬,雙方一時各執己見。1884年越北戰事清軍節節失利,此時清政府中央出現了巨大的權力波動,慈禧與恭親王奕欣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慈禧發布懿旨,借越南戰事失利為由將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的事件。清政府在內外不穩定的形勢下對法國做出了妥協,5月11日于天津簽訂了《中法簡明條約》。但這個條約在語言翻譯問題上存在嚴重問題,為日后的中法大戰埋下伏筆。
1884年6月,法軍慢慢向涼山、老街一線清軍陣地開進。在《中法簡明條約》中確實規定了清軍要撤軍,但翻譯出現問題:法國翻譯是三個月內清軍撤出越南,而中國的翻譯是三個月后撤到雙方實際控制線。正是因為理解不同,法軍與清軍在越北碰頭談判時,清軍將領要求請示北京方面之后再回復法軍。但法軍沒有耐心等待,挑釁的給了清軍一個小時時間撤退。清軍將領見此情況選擇備戰,一個小時過后法軍向清軍陣地進發。而此時清軍早已做好埋伏,法軍毫無準備迎戰,最終以陣亡20人的代價匆忙撤退。中法產生了流血沖突,讓本身緊張的局勢變得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流血沖突讓中法雙方重新開啟談判,但雙方都指責對方毀約,并且法國獅子大開口要巨額賠償,清政府果斷拒絕。法國大為惱火,要懲罰中國,計劃出動海軍占領幾座港口逼清政府就范。
法軍與清軍的攻防博弈
法國打算占領臺灣的基隆港,以基隆港為前進基地對華侵略,派出了以孤拔為首的海軍艦隊。當時鎮守臺灣的是劉銘傳,劉銘傳積極備戰。但面對法軍海軍的船堅炮利,基隆沿岸的清軍陣地很快被攻陷,劉銘傳下令后撤組織防線。膨脹的法軍派出幾百人打算占領基隆城,但遭到清軍伏擊,嚇得全面潰退。眼看在基隆沒有得手,法軍又把目光朝向了福建。
為什么法國將目光突然對準了福建呢?這離不開洋務時期著名的福州造船廠,這是法國幫中國建立的一座當時遠東最先進最大的現代化軍事工業。而現在法國為了破壞中國的戰爭潛質,要親手毀掉它,這無疑是一種諷刺。
當時出任福建總督的是張佩綸,而坐擁中國當時最強大的福建水師,卻優柔寡斷一再貽誤戰機。致使1884年8月23日,孤拔突然進攻福建水師。而福建水師措不及防指揮混亂,慘遭大敗。馬江一戰,導致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喪失了東南沿海的制海權。戰敗的消息一出,舉國憤怒,清政府迫于壓力向法國宣戰。
淡水大捷背后英德的小動作
1884年9月,法軍又將目標對準了臺灣。法軍吸取了之前基隆的教訓,決定兩路出擊進攻基隆、淡水。淡水港口有許多英國商船,法國為了避免摩擦告知了英國自己的戰略意圖,而英國轉頭就將法軍情報告知清軍,并偷偷幫助清軍運兵。不光英國沒閑著,就連德國也有小動作,私下里偷偷給清軍輸送軍火增強清軍防御能力。
面對法國的兩路攻勢,劉銘傳為了保住臺灣,選擇放棄基隆死守淡水。正因為如此,法軍不費一兵一卒就占領了基隆,但進入基隆的法軍發現,這里已經成了一座沒有價值的空城。而淡水方面卻遭到了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由于中國防守得當法軍敗退,中國取得了淡水大捷。法國未能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只得封鎖淡水,與清軍形成海陸對峙。
文章原創有觀點不同的地方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