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一年(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諾德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這是一份喪權辱國的條約。
條約規定一共有五條,主要內容是清朝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承認法國對越南的統治,降低云南和廣西對越南的進出口稅率,清朝修建鐵路應與法國一起商辦,法國則從臺灣和澎湖撤軍。
與以往清朝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不同的是,在之前發生的清法戰爭中,清朝并沒有輸,尤其清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給予法軍重創,結果清朝還是簽訂了這份條約。
這一條約的存在,給人一種“清朝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感覺,主張議和的李鴻章和曾紀澤還背負了罵名。
實際上并非如此,在當時的情況下,清朝議和其實是最好的選擇,時機拿捏得很恰當,如果繼續打下去,清朝可能會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對于這段歷史,很多人可能一知半解,就連教科書也只是一筆帶過,其實這件事很復雜。
01
1789年南安之役結束后,清朝正式成為安南的宗主國,1802年阮福映消滅西山朝建立阮朝后,曾派人出使清朝,請求嘉慶帝封他為“南越王”。
阮福映此舉不懷好意,因為我國古代已經存在一個南越國了,包含今天的兩廣地區,如果嘉慶帝封他為南越王,那么就給了他日后入侵的借口。
嘉慶帝當然不傻,權衡再三之后,下旨冊封阮福映為南越王,安南由此改名為越南,并一直沿用到現在。
阮福映之所以能建立阮朝,是在法國的幫助下完成的,所以法國對越南的影響力一直都在,只不過起初比較弱小。
隨著法國在工業革命中逐漸走向強大,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拓展殖民地。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國在清朝身上嘗到了甜頭,很快又將目標瞄準了越南,法國殖民者打算先侵占越南,繼而以越南作為跳板,進一步入侵清朝。
同治元年(1862年),法軍入侵西貢,迫使越南第一次簽訂《西貢條約》,越南被迫向法國割地賠款,法國自此開始了對越南的逐步蠶食。
法國入侵越南的時候,清朝正在經歷太平天國運動,無暇顧及越南,這才給了法國入侵的機會。
1864年,天京淪陷,太平天國的滅亡。
太平天國雖然滅亡了,但眾多反清復明勢力還存在,在清軍的打擊下,一個叫做劉永福的天地會成員,帶著幾百人來到越南保勝,經過數年努力,在保勝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因其以七星黑旗為旗幟,故稱黑旗軍。
劉永福到越南的時候,越南南圻六省已經被法國占領,法國正在伺機侵占河內,形勢十分危急。
為了抗擊法國殖民者,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劉永福率黑旗軍一起抗擊法國,劉永福為了在越南站穩腳跟,就同意了。
此后,黑旗軍在河內擊敗法軍,擊斃法軍頭目安鄴,劉永福因功被任命為越南官員,不過他依然留著辮子,并穿清朝衣服,可見他此舉只是權宜之計。
1874年,在法國的恐嚇下,越南被迫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承諾給法國更多權益,其中有一條看似不起眼,卻讓清朝十分震怒,那就是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
紅河位于越南北部,是中越邊境的一條河,與云南接壤,這條河一開放,就意味著法國進攻清朝就再無障礙可言了。
1875年,法國曾給清朝法發一份照會,大概意思是讓清朝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但被清朝拒絕。
此后,法國似乎停止了入侵越南的計劃,這是因為法國國內發生了一系列變故,法蘭西第二帝國倒臺后,國內政壇就恢復帝制和建立共和制進行了無休止地爭論,暫時把越南放在了一邊。
1879年,法國正式確立共和制,1882年以總理茹費理為首的議會,決定加大力度入侵越南,撥款240萬琺瑯用于越南事務,試圖一舉拿下越南。
第二年,法國政府讓海軍司令利維耶率軍大舉入侵越南,連續拿下越南河內和南定,阮福時連忙向清朝求援,但清朝并不愿意與法軍沖突,便只讓云南、廣西總督加強防務,同時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
清朝不愿意救越南,但劉永福卻擔心越南入侵清朝,于是率軍抵抗法軍,擊斃了利維耶及以下軍官數十人,取得空前大勝。
劉永福雖然反清復明,但也是愛國的,在外敵面前,他毅然決然地放下個人成見,幫助清朝和越南對抗法國。
02
自法軍入侵越南以來,幾乎沒遭遇過失利,唯獨在黑旗軍身上沒有討到便宜。
為了解決黑旗軍這一麻煩,法國政府派人對劉永福進行招降,卻遭到劉永福的拒絕,惱羞成怒的法國政府便以利維耶之死作為由頭,派遣大軍大舉入侵越南,并對黑旗軍發起進攻,同時撥款350萬法郎用于越南戰事。
1883年8月,在法軍的進攻下,擔心亡國的越南,被迫與法國簽訂《順化條約》,承認法國是越南的“保護國”,清朝對越南的宗主權名存實亡。
越南幾次向清朝求援,清朝都沒什么實質行動,所以法國脫離清朝也是無奈之舉。
《順化條約》簽訂后,清朝成為法國對越南實施殖民統治的唯一阻礙,為此法國政府下令切斷越南與清朝的一切聯系,并強迫包括黑旗軍在內的清朝反法勢力撤出越南。
到這個時候,法國算是跟清朝徹底撕破臉了,清廷內部就此事展開了激烈爭論。
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等人認為,如果丟失越南,清朝將唇亡齒寒,況且現在法國已經把刀架在脖子上了,隨時可以砍下去,所以不能退縮,只能一戰。
李鴻章則認為不能輕易開戰,萬一打不贏就麻煩了,還是以和談為好。
主戰派和主和派進行了持久的爭論,慈禧太后拿不定主意,這就導致清廷在處理越南問題上的一些舉措是前后矛盾的,讓人著實看不懂。
比如,在軍事上,清廷派遣軍隊進入越南,但又強調不能主動與法軍開戰;
在外交上,清廷向法國提出抗議,但又試圖通過談判或者第三國來調停。
清朝的舉棋不定,法國人看在眼里,篤定清朝還未做好開戰的準備,此時如果主動進攻,勝算是很大的。
于是,法軍便在1883年12月初,大舉向紅河三角洲的西山發起進攻,清軍倉促迎戰,準備明顯不是很足,便對劉永福的黑旗軍進行招撫,劉永福為了保家衛國,接受了朝廷招安,以記名提督的身份參與抗法戰爭。
盡管清軍和黑旗軍頑強抵抗,但隨著法軍增至16000人,形勢開始急轉直下,清軍被迫放棄西山退到邊境,法國隨即就占領了越南大部分地區。
清軍戰敗后,慈禧太后十分震驚,但精于計算的她,很快就意識到這個是個奪權的機會,便以戰事不利為由,罷免了恭親王奕訢及其他四位軍機大臣,然后提拔禮親王世鐸和奕劻等人,對軍機處進行了大換血,由此徹底掌控朝政大權。
慈禧太后掌權后,李鴻章趁機建議議和,她不想事態擴大,加之她認為洋務運動開始沒多久,清查還不具備與列強一戰的實力,便派遣李鴻章與法國人議和。
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約》,或者叫《李福協定》,主要內容是清朝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換句話說,就是清朝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
這份條約的簽訂,法國人應該感到滿意,但問題是條約簽訂的時候,清朝與法國沒有就清朝駐越軍隊交防時間進行約定。
條約簽訂后,法國使者曾單方面制定了一份換防時間表,李鴻章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更沒有向朝廷報告,從而讓朝廷做出妥善安排,結果就出了事。
03
1884年6月23日,法軍按照之前告知李鴻章的時間,來到諒山附近的北黎(清朝方面稱之為觀音橋),要求與清朝軍隊換防,同時讓清軍撤回國內。
清軍壓根沒接到通知,便讓法軍稍事等待,但傲慢的法國人竟然開槍打死了一名清軍士兵,清軍奮起發起反擊,竟然將法軍給擊退了,史稱“北黎沖突”或“觀音橋事變”。
事件發生后,法國憤怒地找清朝理論,要求清朝賠償2.5億法郎(相當于3800萬兩白銀)軍費,并揚言清朝如果不賠錢,就出動海軍占領清朝兩個港口。
法國無理取鬧,清朝也沒錢賠,便派遣兩江總督曾國荃與法國大使巴諾德談判,但不講武德的法軍竟然在談判期間制造多起事端,還組建了遠東艦隊,于8月5日對臺灣基隆發起進攻,并派遣艦隊在閩粵沿海游曳。
法軍在進攻臺灣的時候,被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擊敗,法軍被迫退往海上,此后劉銘傳又堅持抵抗了八個月,雖然沒能擊潰法軍,也沒讓法軍登上臺灣島。
法軍對臺灣的第一次進攻失利后,法國政府意識到占領臺灣,繼而控制清朝沿海的企圖是無法實現的,便退讓了一步,提出只要清朝賠償8000萬法郎即可,分十年付清,仍遭到清朝拒絕。
8月23日,法軍對福建福州馬尾港進行了突然襲擊,馬尾港不但駐扎著福建水師,還是馬尾造船廠的所在地。
法軍艦隊出現的時候,福建水師壓根就沒做好戰斗準備,加之清軍主要將領棄艦而逃,導致群龍無首,結果被法軍一頓胖揍,最終全軍覆沒。
取得此次勝利之后,法軍愈發膨脹起來,開始對臺灣淡水、臺北等地發起猛烈進攻,同時襲擾浙江鎮海,襲擊海上的清朝軍艦和民用船只,并占領澎湖島及漁翁島。
在封鎖清朝沿海的同時,法軍在陸地上也動作頻頻,先是襲擊越南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竟然不戰而逃,緊接著又對廣西鎮南關發起進攻。
鎮南關是清朝的南大門,如果此地失守,那么廣西就很危險了。
不過,好在法軍準備不足,攻打鎮南關的兵力不多,最終敗下陣來,被迫后退休整,等待援軍。
但是,清朝知道法軍會卷土重來,便加強了鎮南關的兵力部署,但缺少一員大將鎮守。
這個時候,有人舉薦了已經退休在家養老的馮子材,馮子材曾長期在廣西任職,對廣西和越南的情況比較熟悉,戰爭經驗也比較豐富,是個合適的人選。
馮子材上任后,對鎮南關的軍務進行了整頓,同時修建了一道高大的城墻,并在城墻外挖了一條大溝,從而完善了鎮南關的防御體系。
1885年3月,法軍再次進攻鎮南關,馮子材身先士卒,帶著三萬清軍奮起反擊,殺得法軍狼狽逃竄,最終取得鎮南關大捷,一舉扭轉了清軍自開戰以來的頹勢。
西線作戰的劉永福戰績也不錯,他帶著黑旗軍在越南北部與法軍作戰,收復了多個州縣。
再加上,法軍在臺灣的戰事也不順利,所以法國政府的壓力很大,茹費理要求增加軍費的提議都被否決了,他被人還引咎辭職,導致其主導的內閣垮臺。
當時,許多人建議清軍乘勝追擊,痛打落水狗,但清廷卻突然下令,讓馮子材和劉永福等人停止戰斗,等待新的命令。
之所以如此,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清廷要議和了。
04
按照常理而言,清朝打了勝仗就應該硬氣點,趁機把法軍打服,這才符合一般邏輯。
實際上,鎮南關大捷雖然鼓舞人心,但并未就此扭轉戰場局勢,法軍依然掌握絕對主動權。
首先,鎮南關大捷不過是一場局部勝利,而是是自衛性質的,法軍只陣亡了一千余人,要知道法國駐越軍隊達到了35000千人,這點損失對法軍來說并不大。
反觀清軍,當時在前線的有一共四萬人左右,但在越南的軍隊不到一萬五千人,與法軍作戰還存在很大困難的。
還有劉永福,他雖然收復了不少土地,但在左育一戰中,黑旗軍竟然潰敗,損失極其慘重,只剩下不到500人,這點人防守都吃力,更不要說對戰局起到什么作用了。
而在之前的陸地戰斗中,清軍可沒占到什么便宜,指望在日后的戰斗中擊敗法軍,顯然是不現實的。
其次,清朝的威脅可不單單來自陸地,來自海上的威脅也很大。
前文提到,福建水師全軍覆沒,這就造成一個結果,清朝已經無力支援苦戰的劉銘傳了,加之法國遠東艦隊已經對東南沿海進行了封鎖,這就意味著法國只要堅持圍困臺灣,臺灣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臺灣一旦陷落,對清朝陸地的影響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清朝晚期有這樣一個規律,往往在民變的時候,列強會趁機入侵;反過來,往往在列強入侵的時候,民變會發生。
清廷對此有深刻認識,很擔心一旦戰事遷延不決,將會激起民變,到那時內憂外患,將更加被動。
最后,即便馮子材乘勝追擊法軍,那也是孤軍深入,后勤跟不上,武器也落后,取勝的概率不是沒有,但不會太大。
退一步講,馮子材如果能戰勝進攻鎮南關的法軍,對清朝收回越南也于事無補,因為法軍已經占領了越南絕大部分土地,包括河內、順化、西貢等大城市,對越南形成了實際控制,清軍想要徹底趕走法軍,不派遣大軍并投入大量軍費是不行的。
更何況,自從1883年阮福時去世后,越南局勢十分動蕩,在法國的干涉下,越南已經無法對清軍提供支援,一些地方甚至是抵制清軍的。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即便打回了越南,也不見得有好結果。
并且,清朝為了與法國打仗,已經向英美等國借了1300多萬兩的外債了,已經拿不出錢來繼續戰爭了,所以追擊法軍其實是不現實的。
對于清朝在戰爭中的處境,張之洞在給朝廷的上書中說得很透徹:
現桂(軍)甫復諒(山),法即據澎(湖),馮(子材)、王(德榜)若不乘勝即收,不惟全局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亦無把握;縱再有進步,越地終非我有;而全臺隸我版圖,援斷餉絕,一失難復,彼時和戰兩難,更將何以為計?
所以,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加之清政府確實也很慫,所以決定停止戰爭,跟法國議和。
05
說了清朝的情況,還要說說法國了。
在鎮南關遭遇失利后,法國確實在國際上丟臉了,當時的法國可是號稱“世界第二”,但戰后法國的聲譽一落千丈,直接導致了茹費理內閣的倒臺。
但是,在當時的法國,內閣的倒臺并沒有太大的影響,茹費理辭職后,沒幾天法國議會就追加了5000萬法郎軍費到越南,法國民眾也恥于敗給清朝,所以主戰的呼聲很高。
不過,茹費理內閣倒臺卻給了清朝一個很好的議和機會,因為在法國三方勢力中,茹費理的勢力是最大的,即便他倒臺的,影響力依然非常大,可以左右政局,他不愿意新上任的內閣總理在戰爭中擊敗清朝,從而得到更高的支持率,繼而對自己形成更大的威脅,所以他是支持議和的。
于是,在新總理上任之前,茹費理搶先與清朝簽訂了議和協議,把勝利果實先拿到手,從而為自己增加了政治資本。
所以說,法國局勢的變化,也是促成議和達成的原因之一。
從《中法新約》的條款來看,確實恥辱,中國丟失了越南,還得向法國開放兩個通商口岸,就連以后修建鐵路,都要跟法國人商量。
但細心的人會發現,與清朝簽訂的其他不平等條約相比,這一條約沒有割地賠款,尤其保護了重要的國土臺灣。
如果清朝繼續跟法國打,萬一打輸了,那么臺灣多半將不保,保不齊還得另外割地賠款,那就虧大發了。
所以,清朝與法國議和,是及時止損的一種措施,當然還是屈辱的,只不過這種屈辱被后世之人給放大了,認為清朝就是單純因為軟弱才議和的。
不可否認,清朝晚期確實慫,但這不代表清朝統治者傻,清法戰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