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 馮倩倩
編輯 | 語馨
2024年于合肥而言,可謂是風波不斷,多事之秋!
先是合肥本土的“網紅大V”三只羊惹了官司,“香港美誠月餅”“澳洲谷飼牛肉卷”“御徽緣梅菜扣肉”“兔年生肖茅臺酒”等事件一次次震動了互聯網的熱搜榜。
9月26日,合肥官方多部門協同多主體打好輿論處置組合拳,聯動相關各方,層層遞進回應輿論關切,助力“風波”平穩落地。
可謂是一波未平時,一波又起,合肥9月25日19時29分遭受了3.8級地震的來襲。要知道,合肥在今年已連續5次發生了3級以上地震,而最近半個月就發生了3次。
合肥9月25日又發生了一次3.8級地震。圖片來源@安徽地震臺網▼
很多皖中人士沒有想到,合肥今年的“出圈”,不是因為兩千年的歷史文化,也不是因為“熱辣滾燙”的蛻變歷程,而是因為地震。
合肥地處江淮大平原,在人們的普遍印象里,合肥似乎哪個因素都和地震不沾邊,何況近幾年來,也并沒有安徽區域相關地震的報道。
合肥很多市民在經歷5次襲擊后,都有些亂了心智,飽受“狼來了”的恐懼困擾,甚至深受“李四光預言”的影響。
這幾次地震發生時合肥一些地方的高樓也有震感。圖片來源@攝圖網▼
實際上,網上流傳的“李四光預測四個城市將發生強震,其中三個已發生”的說法,是對李四光地震預測的一種誤解。
地質學家李四光。圖片來源@/新華網▼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他晚年基于歷史地震資料和地質構造特點,對我國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及其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等地震帶的大趨勢進行了判斷,并未具體預測特定城市將發生地震。
中國強震及地震帶分部圖,資料圖片▼
我們常說“讓子彈飛一會兒”,針對科學性較高的信息更應該如此。
那么為何合肥這座富有魅力的城市“情緒如此不穩定”呢?
如果知道肥東縣所在位置的地質條件,就會發現在這一地區或周邊發生地震的“內幕”。
正是因為合肥的“脾氣”,郯廬斷裂帶走進了公眾視野。
這里的“郯”指山東郯城,“廬”指安徽廬江。此斷裂帶由中國科學家徐嘉煒發現,是我國東部最重要的一條北北東向斷裂帶,其南端在長江的武穴附近,北到俄羅斯的錫霍特地體,長度約3000公里,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
郯廬斷裂帶分布示意圖,資料圖片▼
郯廬斷裂帶像一條盤亙的巨龍,尾部穿越安徽省廬江縣,經安徽潛山市、宿松縣一直到達湖北省武穴市附近。
北東方向穿過巢湖,經過合肥市肥東縣,一路向北偏東穿越安徽省滁州市嘉山區。
南段部分匍匐于江蘇省途徑泗洪縣、宿遷市與山東省郯城縣。
它遠比我們想象得更宏大,一路向北的過程中,身軀不斷拉寬,穿越了山東省沂水縣和濰坊市、渤海灣、遼東半島、東三省,最終穿越到了俄羅斯境內。
具體來說,合肥一帶地下有幾條斷層,較為顯著的是合肥—巢湖斷層,該斷層帶從西至東依次穿過合肥盆地、郯廬斷裂帶、巢湖和銀屏山。肥東縣就正好處在郯廬斷裂帶和肥東斷裂交界處。所以,該地區地震活動頻繁。
安徽省地震烈度區劃簡圖,資料圖片▼
循著歷史的主線回望,是否能找到合肥地震的一些發生規律呢?
據史料記載,從元天歷二年(1329)到清光緒八年(1882)共553年的時間里,合肥發生了有感地震和破壞性地震共20次。
進入20世紀后,合肥發生3級以上地震以及附近地區3級以上的并波及合肥的地震,共有13次。
具體而言,在合肥歷史上發生的30多次地震中,造成一定程度破壞的地震有4次。
明萬歷十三年(1585)三月六日,巢縣南發生5.5級地震,合肥“地震有聲,房屋動搖”。
清康熙七年(1668)七月二十五日,山東莒縣、郯城發生的8.5級地震,波及安徽。合肥“垣頹屋倒,處處有之”“城傾共計百余丈”。
清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二十九日,合肥發生5級地震。“廬州地震,聲如雷,屋舍傾倒”。
民國6年1~3月,霍山多次發生地震,其中以1月24日地震最烈,為6.25級。合肥受到影響,地震烈度七度,“不堅固單墻及煙筒有傾覆者”。
就震級而言,今年9月18日這次地震4.7級,是近十幾年來合肥震級最大的一次地震,排名第二的是9月14日的3.9級。
2018年安徽省地震級別分布圖,資料圖片▼
不言而喻,合肥的地震記錄并沒有顯示出明顯的規律性時間周期。因此,科學家們通過監測地殼運動、地震前兆等方法來嘗試提高對地震的了解和預報能力,但是目前尚無法準確預測具體地震發生的時間。
雖然有時摸不準合肥的“脾氣”,但是令人安慰的是,這幾次地震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威力并不大。根據國家地震局及各級專家的會商,合肥近期發生超過5級地震的概率不大。
從歷史記錄的角度看,自有準確記錄的歷史以來,合肥還沒有發生6級以上的強地震。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夠平復合肥市民們心里的“余震”,平日里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該上班上班,完全不用過于擔憂。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凡事皆有兩面性,合肥余震頻發,并不完全是壞事。多次發生的中小地震,正好是在將地質結構活動中的能量,一點點釋放掉,從而避免可能因積累而產生的大地震。
當然郯廬斷裂帶規模宏大,其整個地震帶擁有十分復雜的結構,對其危險性也不能掉以輕心,有時這條地震帶上分布的其他一些大中型城市,要警惕郯廬斷裂帶地震活動的蹺蹺板效應。
郯廬斷裂帶自古以來就是地震高發地帶,并且一直處于活躍狀態。歷史上華北最大的幾次地震都與之有關。
生活在這條斷裂帶上,就要做好地震預警和防范,做好勘察和研究,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
9月25日一早,合肥天空布滿大片規則的云塊,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關注。當天地震發生后,不少網友關注,早上的這些云塊是“地震云”嗎?
傳說中的“地震云”主要指高積云(左)和層積云(右))兩種。圖片來源@攝圖網▼
“地震云”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登上熱搜,地質和氣象領域的專家已經辟謠過無數次。
其實云形成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大氣圈當中完成的,和地下的地質變動并沒有確切的關聯性,而地震是發生在巖石圈里面,至少到現在全世界都還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證明,云可以預示地震的發生。
已經有專家解釋說,網上所謂的“地震云”,主要是高積云與層積云兩種。高積云的出現說明天氣很好,層積云的出現代表會有降雨,這兩種云與地震并沒有任何關聯。
我們要科學防范地震,不能被沒有根據的謠言所困擾。
科技是社會進步與安全的一架大馬車,當前不管是合肥,還是其他一些城市,都需要加強對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推廣使用減隔震技術,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此在較大級別的地震來臨之時,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們的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不能識別具體來源,不妥之處請聯系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