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相關信源述于文章結尾,請理性閱讀。
【前言】
隨著近幾年的繁榮發展,我國如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制造的大名更是響徹世界,在這其中少不了許多扎根制造業的技術工人的奉獻和心血。
曾幾何時“技工”這個詞代表著精湛的技藝和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那時的技工是工廠里的香餑餑,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可如今當我們提到“技工”,腦海中浮現的卻是低學歷、低收入和低社會地位,短短十年,技工何以從萬眾尊敬淪為人人嫌棄?
從萬眾尊敬到人人嫌棄
十年前的技工還是稀缺人才,那時的工廠里一個熟練技工能頂好幾個普通工人,他們的工資高地位也高,可現在技工工資才4000多。
很多人寧愿去送外賣也不愿意當技工,不僅如此技工還常常被人看不起,這種變化并非個例,近年來技工地位持續下滑已成為普遍現象。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高等教育的擴招,導致大學生越來越多學歷貶值嚴重,與此同時技工的收入卻并沒有相應的提高。
還有就是社會對技工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很多人認為技工就是體力勞動沒有技術含量,這種偏見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讓許多人覺得金錢和權力更加重要,相比起賺的不多的體力勞動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于體面的腦力勞動。
再加上我國技工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在很多企業里技工的晉升通道并不暢通,即使工人技術再好也很難進入管理層,這也讓許多人感到前途渺茫。
而在技工的社會地位不斷下降的同時,我們的制造業卻面臨著嚴重的技工短缺地位的下降,這一切真的只是這些表面原因造成的嗎?或者說我們的社會制度,是否也在無形中推波助瀾?
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據統計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約2億人,但高技能人才僅有5000多萬,遠不能滿足產業升級的需求,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個缺口還在不斷擴大。
會出現這種情況表面上看,是因為年輕人不愿意從事技工工作,但深究其中原因,我們會發現是因為出現了一些制度性的原因。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教育體系的問題,我國長期以來重視學術教育輕視職業教育,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普遍不高教學質量也難以保證,這導致很多技工培養出來后并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然后是我國現有的人才評價體系的缺陷,在很多地方技術工人很難獲得與其技能相匹配的職稱,這不僅影響他們的收入也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
還有社會保障體系也存在不足,很多技工工作環境艱苦但相應的職業保護措施卻不到位,同時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對技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的手工操作正在被自動化設備取代,技工們需要掌握更多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能,但我們的職業教育體系卻沒有跟上這個變化的步伐。
導致許多職校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畢業即失業,也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送孩子去就讀職業學校。
要知道現在的技工短缺其實是結構性的,我們缺的不是普通技工而是能夠適應新技術、新工藝的高技能人才,想要培養出這樣的人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目前這種結構性短缺正在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一些高端制造業項目,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技工而被迫延期或取消,更有甚者一些企業不得不高薪聘請國外技工,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那么面對這樣的困境,其他國家是如何應對這個問題的?在那些制造業發達的國家,技工的地位又是怎樣的?
國際視野下的技工地位
說起技工待遇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就常被人提及,在德國技工不是低人一等的職業,而是受人尊敬的專業人才,不僅月收入不低,更重要的是他在社會上的地位一點也不比大學生差。
在德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平行的教育體系享有同等地位,學生在初中畢業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
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將同時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在企業接受實踐培訓,這種“雙元制”模式確保了技工培養的質量,也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
相比之下日本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在日本的技工被稱為“匠人”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一些頂級技工甚至可以被授予不一樣的稱號,這種文化傳統使得技工職業始終保持著很強的吸引力。
日本的匠人精神
而且日本的技工培訓體系非常完善,從學徒到獨立技工再到技術大師,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標準和相應的待遇。
甚至就連瑞士的技工的年收入可達10萬瑞士法郎,約合70萬人民幣的高收入背后,是他們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和嚴格的技能認證制度。
相比之下我國的情況就顯得有些尷尬,雖然近年來職業教育得到了更多重視,但“考編熱”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職校生畢業后也往往選擇放棄專業就業而是去考公務員。
一項調查顯示超過60%的高級技工有過轉行的想法,其中考公務員是最受歡迎的選擇,這種現象也反映出我國技工的職業發展通道仍然不夠通暢,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破局?如何才能讓技工這個職業重新煥發活力?
重塑技工價值,振興實體經濟
面對技工地位下降和短缺的雙重困境我國已經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但要真正扭轉局面,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創新,我們需要重塑技工的社會形象,改變社會認知,在這里媒體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報道優秀技工成功的事跡,展示技工工作的價值和魅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公眾重新認識這個職業。
與此同時還要完善技工的職業發展通道,建立完善的升值和薪資福利待遇,通過建立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可以讓技工看到未來,增強職業認同感。
要知道薪酬是最直接的認可,只有讓技工的收入真正體現其技能價值,才能吸引更多人選擇這個職業。
現在一些地方已經開始行動,例如江蘇省發布的《關于組織2024年度高級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的通知》,就明確了培訓合格人員每人可獲8000元培訓補貼的事。
當然在技工培養上加強產教融合也是一個重要方向,學校最好多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這樣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到最新的設備和工藝,畢業后就可以直接上崗。
這樣的模式不僅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再多舉辦一些技能大賽在全社會上營造出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氛圍。
通過提高技能競賽的影響力,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到技能的價值,激發年輕人學習技能的熱情,也能重塑技工價值。
重塑技工的價值和社會地位不僅關乎技工群體的福祉,更關乎我國制造業的未來,只有擁有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技工隊伍,我們才能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技工是工業發展的基石,不僅顯露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還是我們國家轉型所要面臨的問題,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技工職業的重要性和價值,改善技工現狀,讓他們在制造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們還要以更開放的心態、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技工這個群體,只有讓每一雙創造價值的手都得到應有的尊重,我們的制造業才能真正強大起來,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技工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為中國制造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如果你喜歡我寫的文章,麻煩請點個“關注”,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一同探討,愿世界和平。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4年4月26日《江蘇開展“高級藍領”技能培訓 合格者每人可獲8000元補貼》的報道
環球網2015年2月7日《職教“校企雙元制”如何實現本土化》的報道
人民網2019年1月17日《光明日報:職業技術人才緣何缺口大,生難招》的報道
環球網2017年1月18日《在日外國企業家也將享受1年可獲永住資格》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