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據《百丈清規》記載:當魏孝明太和十年也。(達摩祖師)萬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至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端居而逝。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唐謚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達摩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元)
拈花一笑 正法眼藏
二千五百年前,靈山一會,大梵天王供養釋迦牟尼佛一朵金色缽羅花,佛陀拈花,意態安詳,卻一言不發。
眾人皆不明所以,唯獨迦葉尊者微微一笑。釋迦牟尼佛當即對迦葉尊者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這“拈花一笑”,從西到東,演化出了一個在如今的末法時代里,最具生命力的佛學宗派——禪宗。
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師從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出家。自釋迦牟尼佛與迦葉尊者拈花一笑之后,傳至菩提達摩大師。師父為他起名菩提達摩,就是通曉諸法的意思。
他請教師父:“我既已得法,當去什么地方弘揚呢?”
師父指點說:“待我入滅67年以后,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
震旦,即是現在的中國,以禪法接引上根利器的修行人。
達摩尊從師教,勤懇服侍。般若多羅圓寂后,他與二十七祖的另一位弟子佛大先一起,留在本國,弘揚佛法,被人稱為“二甘露門”。
王震(清) 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達摩東渡
般若多羅圓寂67年后,到中國去的機緣成熟了。達摩在師父般若多羅的塔前辭行,泛舟東渡,歷經三年,抵達中國南海,即今天的廣州。
歷經一千五百年,多少樓臺煙雨中,許多記載已經湮滅,但達摩東渡后的事跡,已經在人們心中,逐漸演化成了一段傳奇。
達摩初到中華大地時,在當時的漢地佛教界,并沒有立即引起巨大影響。而是像播下一顆種子那樣,一天天茁壯繁衍起來,這才有了后世的中國禪宗。
吳彬(明) 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無相功德
達摩東渡,恰是崇佛的梁武帝在位時期。梁武帝得知有這么一位天竺僧達摩的到來,就遣使持詔將他迎至當時的國都建業(今南京)。
雙方見面后,梁武帝不無自得地問道:“我自即位以來,寫經、造寺、度僧無數,功德如何?”
卻見達摩淡淡回答:“沒有功德可言!”
被澆了一盆冷水的梁武帝不信:“怎么會沒有功德呢?”
達摩說:“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梁武帝追問:“什么是真功德?”
達摩答:“真正功德是凈智妙圓,體自空寂。這樣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
梁武帝瞬間懟上了:“那請問,世上有沒有佛的存在呢?”
達摩祖師答:“沒有!”
梁武帝再問:“坐在我對面的是誰?”
達摩答:“不知道!”
幾番對答下來,梁武帝難免有些惱怒,顯然還不能領悟。兩人機緣不契,這場見面不歡而散。
后來,梁武帝結識了志公大師,談起了與達摩的之番對話。志公大師從旁點撥:“達摩沒說錯,本來是有功德的,老是掛在嘴上,要人稱贊,就是刻意貪求功德,功過相抵,那不就是沒有了。”
志公大師又說:“佛本就不是固定的形式,佛就存在心中,既然您還在懷疑有沒有佛的存在,心中自是無佛”。這下,梁武帝才有所悔悟。
達摩祖師像 方楚雄(現代)
一葦渡江
達摩走后,梁武帝有所醒悟,派人想要追回達摩。在江邊,達摩見有人趕來,隨手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北上。
另有一版本,傳說是神光法師(即后來的二祖慧可)意欲向達摩求法,緊緊追趕而來之時,達摩一葦渡江。
后世許多的文人,都先后根據這個典故創作了大量的書畫作品。達摩,作為中國禪宗的始祖,也成為了佛教藝術題材的重要人物。
《八高僧圖》局部《達摩面壁 · 神光參問》
上海博物館藏 梁楷(宋)
九年面壁
達摩游歷中土之時,曾在嵩洛地區云游參訪。不知哪一日起,在少室山后山的五乳峰上,達摩擇洞禪居,經年累月的面壁修行起來。在長達九年的時間里,他幾乎從不開口,更不與人往來。人們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都稱他為“壁觀婆羅門”。
有人說,達摩的觀壁坐禪源于古印度,壁觀也可能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也有人說,那是在等待有緣人。
確實,那位或許曾在江邊追苦的神光法師堅守洞外數年。即便在寒冷冬季,達摩觀壁多久,他就侍立多久。終于,達摩祖師決定傳法于他,后世稱為二祖慧可。《續高僧傳》中記載:“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明憲宗朱見深 繪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只履西歸
關于達摩祖師的歸宿也是眾說不一。一種說法是,在漢地傳道時,遭遇五次投毒加害都被識破,但第六次時自覺教化因緣已盡,也已有了傳人,便不再自救,示現入滅,并安葬于熊耳山。
未料想到,三年后,北魏使臣宋云出使西域,回來的路上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遇到達摩,還見他手里提著一只鞋。
宋云問:“大師哪里去?”
達摩回:“西天去”。
回來后,宋云稟報此事,達摩的弟子們開棺一看,原來是空的。
“只履西歸”很可能是一種期望,是對《續高僧傳》中,達摩祖師“游化為務,莫測所終”的一種想象。
一花五葉
達摩祖師可不只是會面壁禪坐,據記載,他學問淵博,既為有部宗匠,又精通大乘兩派宗義,三藏五明,無不博通。
但是,他傳授的禪法卻極為樸實簡練,由他開始的禪法堪稱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革命。
經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代代衣缽傳承,得遇六祖惠能現世后,禪宗一脈高僧輩出。最終,一花開五葉,形成了溈仰宗、臨濟宗、云門宗、曹洞宗、法眼宗這五大禪門宗派。
據傳,達摩祖師傳法給二祖慧可時,曾有一偈,“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漢地寺院大部分都是出自這“五葉”,上海玉佛禪寺即是傳承臨濟宗的寺院。
達摩祖師的傳奇故事流傳千年
表達的是人們對他的敬仰
禪宗在漢地的花繁葉茂
與其不拘一格的教法
機鋒敏銳的對答不無關系
那些被后世津津樂道的禪門公案
看似離奇乖張的行為或對答
都是禪門祖師的觀機逗教
往往能直接點破要害、豁然開悟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上海玉佛禪寺,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