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一個人發泄情緒的方式,任何人都哭過,毛澤東也不例外。但毛澤東聽到兒子毛岸英犧牲的消息時,盡管黯然神傷,沉默許久,也沒有留出眼淚。
其實在很多時候,主席也不習慣掉眼淚,他有自己發泄情緒的方式,當他流淚時,是極其與眾不同的。根據后來對主席衛士的采訪得知,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流淚有三種情況,有的時候還會放聲大哭。
在北平籌備建國時,主席在休息時會去看《霸王別姬》,他以前只是聽說過,現在終于有機會在現場看人唱,而且京劇大師梅蘭芳對主席更是欽佩,使出全身力氣將虞姬演的凄慘悲涼,兒女情長。
每次主席看戲的時候都會進入情境中,當虞姬和霸王生離死別時,他身上顫抖地不停,眼眶都濕了。其實他平日里就是感情細膩的人,很容易受感動,每次看完戲都會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學項羽。
毛主席愛看古裝戲,聽京劇,當時轉戰陜北時,在路上時不時來幾句《空城計》和《草船借箭》,這些唱段很好地印證了主席面對危險時,是如何從容不迫地帶大家脫離險境的。
身邊的警衛們也喜歡聽他唱戲,因為從這里面可以感到非常踏實和自信。建國后,主席迷上了《白蛇傳》,連著看了好多遍,每次看都會流淚。
1958年,主席去上海調研,在當晚的文藝晚會上當地同志征求主席意見,主席專門點了一場《白蛇傳》。到了晚上,衛士李銀橋護送主席來到會堂,進入大廳發現觀眾早已就位,全體起立鼓掌歡迎。
主席向觀眾揮手,然后徑直走到自己的位置。他在經過地方同志時是不打招呼的,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不喜歡與黨內領導干部講客套,待找到座位后,主席一定轉身和后面的觀眾揮一下手才落座。
主席穩坐在單人沙發上,作為值班衛士,李銀橋寸步不離地坐在一旁,因為主席肚子大,李銀橋就將主席的腰帶松了一些,這些都是日常習慣。
后臺收到命令,迅速鳴鑼開場,李銀橋幫主席點了根煙,不過還沒抽完就擰滅了,主席的注意力都在臺上,顧不得其他。平時聽戲手上還打著節拍,看戲則全神貫注,一動不動,除了表情會隨著情節不斷起伏,其實事情一概不理。
演員都是精挑細選的,演技上沒得說,主席非常滿意,忍不住鼓掌,大家也跟著一起鼓。可這出戲畢竟是悲劇,當老和尚法海上場后,主席的情緒跟著情節一同變陰沉了,坐在旁邊的李銀橋能感到他身上出現了些許緊張,牙齒緊咬像是要把法海吃了。
到了最后,許仙和白娘子要被分開了,整部戲的情感達到高潮,主席感同身受,眼淚出來了。李銀橋有經驗,提前輕咳兩聲,提醒他要注意場合,不敢失態了。
主席沒注意到,早已陷進這個感人肺腑的劇情中,大顆大顆的淚珠掉下來,鼻子開始抽搐起來,這種聲音旁人都能覺察到。李銀橋瞥了一些四周,他最擔心有人會發現主席的情況,還好大家都盯著臺上的演員,要是能保持這樣也還好,不至于太擔心。
不一會,主席的動靜越來越大,當地同志是不是朝這里望來,李銀橋的任務不僅要保護主席安全,也要保護他的“領袖風度”,可是這種情況下主席根本不理會自己的提醒,而且哭上都出來了。
好在節目快演完了,李銀橋只希望趕緊結束這一切,就在法海要鎮壓白娘子時,主席“拍案而起”,指著臺上的一幕大喊:“不革命行嗎?不造反行嗎?”
李銀橋腦子嗡的一下蒙住了,他把主席的腰帶松了還沒系上,主席剛起身,褲子就劃到腳下,非常的刺眼。
李銀橋像被人捅了一下站起身,抓起褲子手忙腳亂地把腰帶系好,他記得那一刻自己就是個罪人,全場好似都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等主席褲子系好后,李銀橋滿頭大汗,就像參加完一場戰爭,他沒有維護好“領袖形象”,之后很長時間都在自責。
那時主席并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全部注意力都在舞臺上,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身上出現的狀況。
停了一下,主席大步邁向舞臺,全場起立鼓掌將他從劇情中喚醒,李銀橋看到他沒有和扮演法海的演員握手,看來是已經被演員的演技“欺騙”了。
1955年5月14日,毛主席給中南海的警衛部隊規定了三個任務:一是做好保衛;二是做好學習;三是做社會調查和研究工作,第三個任務是要求警衛員回鄉探親時,一定做好記錄和調查,把自己親眼看到的情況如實匯報給主席。
因為深居中南海后,民間很多事情主席看不到也聽不到,很多政策如何實施的也不得而知,于是他命令身邊的人做自己的眼睛,把看到的現象都如實匯報給自己。
從1957年開始,回來的警衛都提到了一個現象,就是社會上兩極分化開始突顯,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主席絕對不能接受這樣的情況,他每次聽過類似的匯報都會陰沉著臉沉默不語。衛士馬維探親回來,帶了一個又黑又硬的窩頭,里面摻雜著大量糠皮:“鄉親們都吃這個,我說的是實話。”
主席眼神都變了,他接過窩頭時手都在顫抖,因為他太熟悉這個東西了,于是費勁地掰開硬邦邦的窩頭,把一小塊放到嘴里嚼,然后咽下去。整個過程他的眼淚沒有停過,窩頭上都沾到淚水:“給,你們都要吃,所有人都吃。”
李銀橋把這些窩頭分給屋里的工作人員,主席看著大家說:“吃呀,這都是我們農民的口糧,他們是種糧食的,這是他們吃的......”主席說話斷斷續續,聲音很大。
李銀橋知道這是什么,他把窩頭放進嘴里,很難下咽,可又不能不咽。主席盯著給他制定食譜的保健醫生,這位同志一直催他吃一些營養豐富的高級食品,現在大家都很慚愧,多年不下鄉,已經不知道農民的生活多艱苦了。主席平時都很儉樸,就吃一些粗茶淡飯,可這些也比農民吃的好多了。
那天他沒吃飯,一直在思考,李銀橋給主席按摩的時候,就聽到:“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農民還在吃窩頭,不應該么!”
連著幾天,他都與中央負責同志商量怎么辦 想個辦法解決這個情況。1958年1月28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了臨時國務會議,第一次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號召,希望能在十五年內趕超英國。
于是中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建設,主席為此信心十足,他多次表態盡管中國還很窮,可我們有社會主義,憑借著制度的優勢一定能夠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中央的號召下, 各地也紛紛開展運動,目標是提高各個行業的生產水平,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不得不說,當時從中央到地方,人們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大家的初衷都是為了國家的進一步發展,于是中間就出現了頭腦發熱的情況。沒有人知道社會主義下一步怎么走,蘇聯的道路行不通,中國就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人人開動腦筋,很多口號喊了起來,這讓全社會形成了奇怪的風氣,而這種情況中央很難落實清楚,于是開始不斷出現問題,各地情況突顯,讓毛主席心里產生不安。
他在1959年時注意到各種問題,決定要弄清楚下面到底發生了什么。可當時并不能隨時出去考察,自己的身體又不好,飛機也不能坐,要想出去必須得到相關部門的決定才行。
有一會主席終于能下鄉了,他前往河南開了一場調查會,會上反復問了幾次大家對大食堂的意見,并且強調一定要說真話才行。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也異口同聲地說大食堂的好處,并且拿出一個食堂的面包給主席吃,從北京來的工作人員都吃到了,的確很好吃。主席發自內心的希望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全國的食堂都有面包吃。
不過主席也不是那么容易被騙的,他在視察的火車上心事重重,一直盯著外面不斷閃過的世界。忽然指著遠處的一處村莊告訴工作人員,他要去那里討一碗紅燒肉吃。工作人員迅速聯系相關部門安排,等主席輾轉反側來到村口時,當地負責同志早就準備好迎接隊伍了。
那時候,別說紅燒肉了,就是烤乳豬都能烤到。工作人員知道內幕,但是沒法向主席明說,不知道他在老鄉家里能不能發現這些秘密呀。
到了1959年夏,長期的干旱天氣已經無法掩蓋嚴峻的經濟形勢,社會各界的反應都匯總到中央,于是關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出現了分歧意見。在7月2日廬山毛主席主持召開了形勢座談會,經過激烈討論最終形成了三句話的看法:形勢大好,前途光明,問題不少。
當中央意識到事情出現問題時,其實已經很嚴重了。在1959年底,探親回京的幾名警衛將回鄉調查以及農村實情交給主席,可能這也是他唯一能夠看到真實情況的方法了吧。
其中一個戰士帶了一些糠菜窩頭,路上都被捂臭了。主席把窩頭分給了在場的工作人員,他邊分邊說:“這是我們的農民平時吃的口糧,每個人都要吃。”
李銀橋分到一小塊,他剛放進嘴里就覺得味如嚼蠟,嚼了半天也咽不下去。此時他想起在河南吃的松軟的面包,還有衛士馬維帶回來的黑窩頭。主席當時還講“要想個辦法”,可這么長時間過去了,事情沒有什么變化。
主席手上也捧著一個窩頭,他還沒吃眼眶就紅了,咬第一口的時候眼淚就流下來,第二口淚水就嘩嘩地淌下來,第三口時旁人都能聽到他的抽泣聲。
他哭得很無助,因為他不僅想到了農民受的苦,也想到了在河南吃的面包,在鐵路旁的村子里討的紅燒肉。村民們樸實的笑臉依稀浮現在眼前,他們的笑容背后是多么殘酷的現實呀。現在想起,真的是天大的諷刺,主席戎馬一生,也接受不了這種痛苦,這比帶兵打仗難多了。
1960年是最困難的一年,內外交困。為了減少支出、減少糧食供給,主席帶頭不吃肉,于是在整整七個月的時間里,他一口肉都不吃。不僅如此,每日的飲食經常是一盤馬齒莧,或者一盤菠菜就吃一天,對于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這些營養遠遠不夠,更不要說他每天還要處理繁忙的工作。
李銀橋記憶中,那時候由于營養缺乏,主席的腳背處都是坑,按摩時按下去久久起不來,身上都浮腫了。周恩來總理知道后,幾次勸主席要吃點肉補充營養,甚至讓他為了黨和人員也要吃一點,可不管怎么說主席就不吃。
宋慶齡知道后,特意從上海看他,還帶了幾只螃蟹給主席補身子。他對宋慶齡一直保持一種特殊的尊敬,很高興地收下了螃蟹,可宋先生走后還是把螃蟹給警衛人員吃了,主席一口沒吃。1960年末的一天,主席起床后不吃不喝,一直在抽煙。
等煙灰缸快滿了,他通知值班衛士封耀松,把子龍、銀橋、高智、東興等同志叫來,這都是平時的值班衛士。主席突然要和大家吃個飯,于是當天下午,七名衛士和主席坐在圓桌前吃飯,沒有酒和肉,菜很簡單,無非多了點油鹽,就算是聚餐了。主席伸出筷子夾菜,但又放不下來,眾人見狀也停下了筷子。
這時環顧四周說:“我知道,老百姓遭了災,我需要你們去下面做一些調查研究,把真實情況匯報給我,看看都出現了哪些問題。”
然后稍微停了一下補充道:“就是去看看人民公社、大鍋飯好不好吃,大家有什么意見?”說完主席指著李銀橋和葉子龍問:“你倆去山東吧,在那里做個調查。”
二人立即點頭回答:“是,主席!”
“小封你去了嗎?”封耀松說:“主席我去!”
毛主席點點頭,然后看了一圈:“一定要講真話,不能騙我,不能說假話!”
那天晚上,封耀松給主席做睡前按摩時,發現他又在抹眼淚。然后又一次叮囑他:“小封啊,我還是不放心你們。他們一直在隱瞞我,所以我只能靠你們去調查情況了,一定要告訴我真實情況啊。”
按摩完后主席還是睡不著,就起來工作,他想了想寫了一封信給七名衛士,信里說不要去山東了,他知道那里情況肯定很差。去信陽專區吧,那里在改革,應該情況會好轉,并且有救濟糧。等衛士們到信陽后也不至于挨餓,要是去其他地方可能他們也很遭罪。
在信的末尾,主席寫了一句:“我今年已經是67歲了,老了,你們還大有希望。12月26日是我的生日。”落款是毛澤東1960年12月26日。看完這封信,大家都追悔莫及,往常到了這天大家都在想著怎么過生日,可是現在這種情況大家都心事重重,把這么重要的日子都忘了。
衛士田云玉的爺爺是作坊主,爸爸是工人,他的家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公私合營期間,國內討論激烈,毛主席也趁機問田云玉:“我知道你爺爺反對合營,你爸爸支持,那你是什么態度?你站爺爺這邊還是爸爸這邊?”田云玉說他支持爺爺,主席聽完沒有任何不悅,反而很欣慰地夸他敢講真話。
主席其實很希望大家和他講真話,他不是那種心胸狹窄之人,反而喜歡與意見想左的人討論觀點,這種情況在后面越來越明顯。
李銀橋來自河北農村,他回家探親時發現為了搞合作社,鄉里把村民們集中在院子里,規定支持合作社的就是支持毛澤東,不支持的就是蔣介石。
然后讓村民們主動站隊,支持誰站在誰的牌子后面。這種做法名義上是讓村民自己決定,其實已經強迫大家進行了選擇,然后走一個形式而已。主席得到李銀橋的匯報后非常高興,立即打電話給河北省委,要求整改這種工作方式。
這次下鄉調查,李銀橋等人來到了河南信陽,在那里一直工作了半年才返回北京。他們把大食堂和人民公社的一些情況如實匯報給主席,把所有問題都清清楚楚地做了調查。于是中央進行了一些改革,后來李銀橋去江西的時候大食堂已經被取消了。
李銀橋是主席最喜歡的衛士,兩人從1947年結緣后,李銀橋一直相伴左右。到1962年,主席要派李銀橋去天津市公安局任副局長,目的是讓他有更多工作經歷,可以提高一下他的職務。
李銀橋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和他一起的戰友早就飛黃騰達,可他一直在主席身邊,盡管地位很高,可職位很低。主席知道再讓他干自己的衛士一定會影響李銀橋的發展,于是決定放手。
在告別的那天,李銀橋最后一次去主席房間,他們抱在一起放聲大哭。十多年的艱苦歲月都是他們一起走過的,突然要分開都是非常不舍的。
主席僅僅拉著李銀橋的手,兩人沒有多少話,但就是舍不得分開,因為下一次見不知道什么時候了。
李銀橋提議再給他梳一次頭,這是主席緩解壓力的方式之一。每當用腦過度后都會讓衛士給他梳頭,這樣可以促進頭部血液,減輕疲勞。李銀橋邊梳邊回憶,他想起了三大戰役結束后,他在西柏坡給主席梳頭的場景。
興奮到極點可疲憊不堪的主席躺在椅子上,叫李銀橋給自己梳頭發,不止主席,當天機關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大家都沉醉在勝利的氣氛中,李銀橋也是如此。
李銀橋慢慢地梳起來,主席的頭發又黑又亮,突然一個刺眼的東西引起了注意,是一根白頭發。這是他第一次發現主席有白頭發,于是就趕忙告訴主席長出一根白頭發。他眉毛慢慢地皺起來,然后“嗯"了一聲。李銀橋問:“我給你拔下來吧?”
主席沉吟了一下:“拔吧。”李銀橋再三確認了一番,猛地一下,把這根白發湊到眼前確認一下,千萬別看錯了。主席拿著自己的白發看了一眼,眉頭也舒展開,輕輕吐出兩個字:“值了。”
思緒又回到現在,李銀橋看到主席幾乎白了一半的頭發心生感慨,又非常心酸。尤其在三年困難時期,主席的精神明顯蒼老了很多,還好現在形勢好轉了,不然對他老人家的傷害太大了。
李銀橋說:“主席,我走后你更要照顧好身體。”他不敢說什么時候能來看主席,因為出了中南海再也沒有權力進來了。主席眼圈紅紅的,扭頭說:“銀橋,等我死了以后,希望你每年都能來我墳前看看我,行嗎?”主席不用說李銀橋都會的,這么多年他們儼然成為了知己和家人。走之前,主席專門讓李銀橋把家人帶到住處,給大家留了一張合影。
后記
這就是主席在三種情況流淚,他對于戲曲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對老百姓受苦心如刀割,對身邊的戰友離去的不舍。
這些事情都能襯托出他是一位感情細膩、憂國憂民的好領袖,尤其對于勞苦大眾來說,毛主席就是他們的救世主。
建國后,在人民生活方面主席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歷史上有很多難以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后果也無法避免。
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毛主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是真的,他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是我們永遠的信仰。
直到今天,毛主席的思想都在指引中國人民為幸福奮斗,偉大的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這是中國之幸,人民之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