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林則徐被貶新疆:風餐露宿,風吹日曬。那你就錯了,那不是林則徐,那是林沖。
1941年,林則徐被道光皇帝打回老家鎮江聽令,不久后就傳來圣旨,將林則徐發配到伊犁。
鎮江到伊犁相距千里,林則徐從1941年盛夏,足足走到1942年寒冬才到,路途遙遠是真,但林則徐并未走的艱辛。
“伊犁上下,終于將林大人您給盼來了!”
林則徐剛出現在新疆地界,伊犁將軍布彥泰派來的歡迎隊伍,就已經守候在了路邊。
明明是被貶謫流放到邊疆,林則徐卻受到了熱情的招待。隨行將士名為押送,實則保護,林則徐帶著齊全的辦公用品,雖然簡樸但是氣勢不減。
布彥泰恭敬地送上糧食和牲畜,為林則徐在伊犁安家,未及細數林則徐的“罪狀”,就將執掌糧餉的印鑒交給了林則徐。
布彥泰是鎮守一方的大員,為何對被革職查辦的林則徐如此尊崇,玄機就在道光發配林則徐的詔書中。
林則徐被貶謫,是道光皇帝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選擇。
英軍在強硬的林則徐那里碰了釘子,轉頭從廣東北上,揮兵威脅北京,清政府內部軟弱的那一派,趁機誣陷林則徐。
當道光給林則徐按上“誤國病民”“營務廢弛”等罪名時,朝堂內外議論紛紛。
林則徐虎門銷煙,那是利國利民的壯舉,深受鴉片毒害的百姓,無不稱贊林則徐的作為。
鴉片的硝煙引來英軍狼煙,清政府受到重創,必須給火炮尖利的洋人一個交代,林則徐成為了“替罪羊”。
道光皇帝最后命令林則徐去伊犁“效力贖罪”,重點還在于“效力”兩個字,一是為了平息事端,二是讓林則徐在伊犁有所作為。
再看林則徐這一路,沒有跋山涉水的狼狽,一路上沿途考察,還出手治理了不少事務,仿佛“欽差大臣”一般。
剛走出老家,就被好友魏源攔下,林則徐將自己主持翻譯的《四洲志》托付給魏源,這就是后來的《海國圖志》。
此時傳來黃河決堤的消息,道光帝立刻又是一道諭旨,暫緩伊犁之行,讓林則徐先去救災濟民。
林則徐日夜督工,治理水患,為黃河沿岸的百姓殫精竭慮,又立了大功。
林則徐為此累到生病,道光特意給林則徐批了病假,讓林則徐休整了兩個月,才前往伊犁戍邊。
正是在這期間,林則徐寫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名言。
到了伊利之后,林則徐被貶謫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布彥泰將軍把治理邊疆的重任交給林則徐,林則徐成為了沒有名號的父母官。
林則徐治水經驗豐富,在當地興修水利,緩解干旱,恢復耕田。布彥泰大興屯田,沒有林則徐的幫助,是辦不到的。
一時間,伊犁開墾將近20萬畝的荒地,漢民和維民都得到安置。道光皇帝見林則徐干得好,又派他去開發南疆,足跡遍布南疆八城。
耕地問題得到改善,林則徐又將內地的紡織技術在當地推廣,把先進的紡車引進到了新疆。
林則徐被貶謫期間,新疆的治理得到極大的推進,邊塞大漠,處處都在傳唱林則徐的功績。
雖然遠離朝廷,但是林則徐把“茍利國家生死以”落到了實處,治理邊疆的同時,也不忘思考守衛邊疆的方法。
林則徐意識到沙皇俄國對西北邊疆的威脅,將自己的建議整理成為資料,后來清政府形成抗英防俄的塞防論。
1845年,道光帝將林則徐召回京,封官加爵,以示對林則徐的嘉獎。
林則徐已經垂垂老矣,在邊塞多年辛苦,讓林則徐疾病纏身,可是他卻放心不下西北防務。
回鄉修養途中,林則徐與一位少年英才徹夜長談,談得就是西北防務,這位少年人,就是后來的左宗棠。
“我老了,守衛西北的重任,就看你們年輕人了!”
林則徐對左宗棠的為官之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后來左宗棠抬棺出征伊犁,看到茫茫西北邊塞之時,可能也會想起多年前那一天,林則徐對他的囑托。
道光帝當初貶謫林則徐的時候,恐怕也意料不到這一旨意的影響如此深遠。
參考資料:林則徐貶戍新疆,短短幾年留下哪些豐功偉績?2024年08月19日團結報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