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宋朝的書寫近乎由歷史學者構建,關注其物質與文化的興盛,與流行的影視一起,一掃此前宋朝羸弱不堪的印象。陳寅恪先生等學者對宋朝的肯定如今被廣泛認可。相比于漢朝的粗獷、唐朝的華麗,宋朝的精致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一飲一食,都被詮釋出無限意境。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人們對宋朝的商業(yè)經濟有了新的認識,錢,是成就宋朝風雅的一個重要因素。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宋朝與當前大眾想象的華麗優(yōu)雅是存在差距的。
逝去的盛景
作者:陳季冰
出版時間:2024年11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宋朝繁榮的商業(yè)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的增長又顯著地推動了社會進步,這又為文化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以至于造就了一大批文學史上閃閃發(fā)光的大家。因此,要探究一個真實的宋朝,經濟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角度。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民說此次再度推出的重磅宋史新作《逝去的盛景:宋朝商業(yè)文明的興盛與落幕》就是一部由財經評論員陳季冰撰寫的宋史。與“吳鉤說宋”系列不同的是,本書以經濟學的視角出發(fā),講述與經濟有關的一切,包括城市、娛樂、貿易、貨幣、社會制度、文化發(fā)展等。為大家呈現宋朝商業(yè)文明興盛與落幕的過程,揭示宋朝先進文明隕落的真相。
?電視劇《夢華錄》
一
這是一部解讀宋朝商業(yè)文明盛衰的著作。
提到宋朝,我們總會想到學界常說的那句:生于憂患,長于憂患。宋朝繼承了割據戰(zhàn)亂中一筆非常復雜的遺產,宋代面臨的核心問題,晚唐和五代都遇到了,只不過當時的競爭壓力來自各個割據政權之間,到了宋代,就轉變?yōu)榕c外族政權之間的矛盾。漢唐時期的少數民族部落式的侵擾,這時候也成為帝國式的威脅。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代不但在經濟總量上成倍于“漢唐盛世”,人均收入也實現了王朝時代絕無僅有的重大跨越,相當一部分勞動力和生產要素從傳統(tǒng)農業(yè)轉移到了單位經濟產出更高的城市工商業(yè)。這是其他朝代所沒有的。宋代經濟的實質性進步主要是在城市工商貿易與服務業(yè)領域取得,即便是農業(yè)也不再是孤獨、割裂地存在于農村,而是深深地卷入了當時蔚為壯觀的城市化和商品化大潮,繁榮的新興工商業(yè)市場反哺了傳統(tǒng)農業(yè),大大延緩了它因邊際效益遞減而終將遇上的停滯和衰退。
這是宋朝比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更為富庶,也更富持久活力的真正原因。
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疑問未解——
為什么宋朝政府對金錢的欲望遠比其他朝代更加強烈,以至于它為了找錢而不惜收斂了權力的任性?
宋朝政府累積了驚人的收入,為什么沒有造就一個令人滿意的“治世”?
為了從日益興盛的工商經濟中分到更大一杯羹,宋朝政府都做了些什么?
揮之不去的財政夢魘,要如何擺脫?
嚴酷的生存競爭中,朝廷如何苦苦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
商業(yè)的繁榮之下,對普通百姓又有什么影響?
撇開這些不談,發(fā)達的商業(yè)文明無異于一紙空談。但如果僅僅論述經濟,又失卻了普通人如塵埃般的亮點。繁榮終歸是由人造就的。作者顯然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本書沒有嚴格地按照農、林、牧、漁、工、商等行業(yè)分類來全面敘述宋代經濟的樣貌,甚至沒有完整介紹宋代的經濟制度,他只回答一個問題:繁榮的社會是如何成就的?其中又包含了一系列問題。而它的反面是:為什么繁榮那么容易被毀掉?
?電視劇《夢華錄》
從這個問題出發(fā),作者將本書分為十一章,大體可歸為兩個部分。前八章從城市發(fā)展、產業(yè)升級、貿易市舶、娛樂、世態(tài)變化、教育以及社會福利等方面入手,揭示宋代新出現的前沿經濟變化,后三章則重點分析了宋朝繁盛的根源、面臨的困難,以及最終仍未能抵擋各方面都遠遠落后于自己的游牧社會的原因。
這種寫法看似不如專門的經濟史專業(yè),但實則不然。在作者看來,“當制度與制度、制度與技術之間達成某種最佳張力時,社會就繁榮昌盛;反之,社會就衰敗沒落”。作者從范仲淹、王安石、葉適、李覯等人對經濟的論述中,分析宋朝經濟在社會、文化、娛樂、生活、軍隊等各方面的影響,以及隱藏在經濟變化背后的制度與技術發(fā)展,帶給我們強烈的情感共鳴,也為我們分析歷史提供了新的角度。
因此,這雖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史讀物,卻能讓讀者從各個方面,窺見宋朝的經濟狀況,這在宋史寫作體系中可謂別出心裁。
?《清明上河圖》局部動態(tài)
二
作者坦言并不想寫一本尋常意義上的歷史書——敘述一個歷史故事、呈現一種歷史現象、剖析一段歷史沿革。
他的立場是客觀的,他贊頌充滿市井俚俗之風的商業(yè)繁榮,認為這“模糊了人們之間高低貴賤的等級界限,改寫了社會的權力結構”;對于宋朝“不知以儉為美德”的縱欲奢靡之風,他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認為,崇尚儉還是奢的不同價值導向代表了不同的經濟模式:儲蓄型和消費型。市場經濟或現代經濟必然是消費型經濟,“奢侈帶來富足,節(jié)儉造就貧窮”是有道理的,但他也不否認,這種一切向錢看的庸俗市儈之風,確實也滋生了一些社會丑惡現象……
例如,宋朝城市對蔬菜的需求量非常大,面向市場的菜園子便應運而生,京郊 20 畝菜園竟可被視為“青銅海”,可見收益有多可觀!而新興的商業(yè)資本在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力量,以及這些商業(yè)精英火箭般躥升的社會地位也就顯而易見。書中提到,宋仁宗皇后郭氏被廢,有個叫陳子城的京城茶商大亨,不知用什么手段博得了太后的歡心,把女兒送入宮中。后被人批評不能以奴仆之女為后,這才趕緊送出宮去。可見,金錢的影響力不僅彌漫于民間,也悄悄地滲入了天子的后宮。
宋代耕作場景
在論述宋代經濟制度時,作者批判地認為,所謂“和買”“預借”都是令人匪夷所思、涸澤而漁的聚斂思路。“和買”被稱為“衰世茍且之法”;而“預借”更是寅吃卯糧,提前預收到 6 年之后。作者列舉了宋朝的種種財政亂象,分析貫穿兩宋 300 多年的財政噩夢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他認為,只著眼于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無度不足以對真實歷史做出合理解釋,要直面宋代所面臨的特殊問題,即內憂外患所衍生出來的冗吏、冗兵、冗費。
針對宋朝面臨的內憂外患的困境,作者在最后專辟一章,回答了一個問題:宋代鶴立雞群的經濟文化優(yōu)勢,兼具壓倒性的人口規(guī)模,為什么未能轉化成軍事上的優(yōu)勢,以致苦苦支撐,仍無力抵擋各方面都遠遠落后于自己的游牧社會?作者認為,正因為宋朝的政治與經濟領先太多,社會組織方式過于現代,才敵不過那些粗放的北方民族!宋代社會的早熟中孕育著自我毀滅的種子。在文明長河的潮漲潮落中,一種社會組織方式或制度體系有沒有前景,主要不在于它是否足夠成熟和完備,而在于它的核心元素能不能適應自己所處的時代,很好地與之匹配。換言之,宋人的探索與奮斗超前太多了!這才是宋代悲劇的根源。
?電視劇《夢華錄》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認為,宋代有外患,有內爭,但其繁華也是兩千年中國史中少有的。如何解釋這個歷史現象,陳寅恪、錢穆諸大師都有不少討論。但本書可以很清晰地感到宋代繁華并不能簡單地歸因于某一特殊原因,而是政治、歷史、國際貿易、禮樂教化各種因素共同促成的。
今天,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王安石比司馬光更懂得經濟,原因在于王安石持有的觀點更接近現代經濟學的概念。但作者指出,基于現代經濟現實,而忽略了古今之別,是見識短淺的體現。寫歷史,就要在客觀、真實、正確的理解歷史的基礎上,求得對當下有所啟發(fā)。
作者說,寫歷史與寫當下同樣有沖動。他想做的,是還原過去存在過的人和事及其相互關聯,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過去。
?
?
逝去的盛景
作者:陳季冰
出版時間:2024年11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作者簡介:
陳季冰,生于 20 世紀 60 年代末,畢業(yè)于同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長期從事經濟新聞報道與時政財經評論,是國內多家知名媒體的特約評論員和專欄作家,近年來專注于經濟史與制度變遷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描述了在市場、經濟、稅收等因素的驅動下,宋代出現的種種變革式發(fā)展,例如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服務業(yè)、娛樂業(yè)興盛,海內外貿易頻繁,眾多科技、文化領域創(chuàng)新等,從經濟的角度切 入,為我們立體認識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面相。
本書分為兩卷,上卷從城市化、工商業(yè)發(fā)展、文化娛樂市場、對外貿易等角度描繪了宋代經濟取得巨大進步的原因。下卷重在指出宋代經濟的發(fā)展導致世俗生活出現的變化,即:技術領域的進步、教育的普及化、社會生活的現代化,同時論述這些先進文明最后隕落的原因,指出先進文明在前現代世界環(huán)境中的困境。
- End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