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5日,美國總統大選投票結束。盡管由于若干州的計票工作遲遲未能收尾,但諸多跡象均表明,4年前落敗的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大概率會戰勝現任副總統哈里斯(Kamala Harris),卷土重來重返白宮,有影響的政論性報紙《國會山報》已率先宣布特朗普是贏家,共和黨陣營和特朗普本人更早早開始歡呼和“自宣”。
正如幾乎所有熟悉美國選舉情況分析家事先所預測的,由于近年來美國社會出現明顯“二元割裂”現象,選民分布呈啞鈴狀,即兩黨鐵桿支持者都很多且立場很穩固,搖擺選民數量越來越少,如此一來“藍州”(支持民主黨的州)和“紅州”(支持共和黨的州)早早確定,而美國總統大選又采取獨特的“選舉人團”制,全國設立538張“選舉人團票”,普選票以州為單位分別統計,除內布拉斯加、緬因兩個小州的選舉人團票為按候選人得票比例分配外,其余各州均采用“贏家通吃”的辦法,即所有該州選舉人團票都歸屬在這個州獲得普選票最多的候選人。全國共設538張選舉人團票,先超過270張者當選。選前分析家預言,“藍州票”計226張,“紅州票”219張,僅相差7張,而賓夕法尼亞、喬治亞、北卡羅來納、密歇根、亞利桑那、威斯康星,內華達七個“可紅可藍”的“搖擺州”共計93張選舉人團票,就成為總統大選勝負的關鍵,而其中最為搖擺不定、選舉人團票數在“搖擺州”中最多的賓夕法尼亞州(19張)則成為關鍵之關鍵。
簡言之,美國總統大選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成為一個“縮微盤”,真正有價值的博弈濃縮于7個戰場州,尤其賓州的爭奪上。事實也驗證了這一預測:截止發稿時,“紅票翻藍”數量為零,“藍票翻紅”也僅有緬因州的一票,而哈里斯在7大戰場州中除密歇根州外全部限于不利,并輸掉了重中之重的賓夕法尼亞州,最終鑄成了敗局。
事實上,民主黨及哈里斯團隊不可能不預見及此,最后關頭他們也的確把大量資源和時間、精力投注在這七個“戰場”,但效果顯然很不理想。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哈里斯及其背后“高參”——佩洛西(Nancy Pelosi)和奧巴馬夫婦(Balack & Michelle Obama)錯誤選擇了“多談情懷、堅決回避談政策和細節”的選舉策略。
民主黨采用這一策略,是考慮到作為現任副總統,哈里斯勢必要為此前四年政府在經濟、民生等方面黯淡的政績和表現“背鍋”,而過去四年“無官一身輕”的對手卻處于可隨意批評卻無辮子可抓的有利地位,希望借此“避實擊虛”,重演當年奧巴馬勝選的一幕。正因如此,在“替補”拜登成為總統候選人后,哈里斯總是竭力避免談政績、談政綱、談策略,談具體的內政外交、尤其經濟金融政策綱領,相反,將更多筆墨用于在他們看來有利于己方的“墮胎權”、特朗普被刑事訴訟等“務虛”的方面——事實證明,恰是這一點鑄成大錯。
11月5日美國廣播公司(ABC)公布的初步出口民調顯示,在全國范圍內45%的選民受訪者認為在現任政府治下生活變得更糟,這一數據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42%)的數據;對國家發展方向持負面看法的比例高達72%;認為“美國民主受到威脅”的比例高達73%;認為自己經濟狀況比四年前更糟的比例高達45%(同樣超過2008年的42%,更遠遠超過2020年的20%和2016年的28%);對現政府工作表現滿意率低至41%,是2008年以來最低的。而在“戰場州”,對上述現狀不滿的比例較平均值還要更高。
在“選舉中最關注問題”項下,“民主狀況”和“經濟問題”分別以35%和31%高咧第一、第二位,而民主黨和哈里斯團隊在最后關頭煞費苦心選擇的“優先事項”——墮胎權問題,關注度僅有可憐的14%。盡管特朗普事實上在上述“優先關心事項”上也乏善可陳,但至少表現出“不回避”的態度,而哈里斯和民主黨卻在關鍵時刻給美國、尤其“戰場州”選民一種“非關民眾之痛癢”的隔膜感。
幾乎與此同時,CNN第一次出口民調顯示,對美國形勢趕到樂觀的受訪選民占比僅7%,而不滿意率和“憤怒率”卻分別高達43%和29%。鑒于此,CNN多數評論員均表示,“這無疑對執政黨候選人不利”。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ABC或CNN均有明顯親民主黨傾向,據此作出“哈里斯除非契奇跡已無法獲勝”判斷的CNN主播華萊士 (Chris Wallace)更是哈里斯的公開支持者。
當年奧巴馬能通過“多談情懷少談政策”勝選,一是因為其本人在當年有鮮明且良好的公眾形象和口碑,二是彼時公眾對美國各方面形勢和前景抱持較為樂觀態度,三是當時奧巴馬并未執政。與之相比,已當了四年副總統,平時卻并無太多存在感的哈里斯不免有刻舟求劍之嫌,最后關頭意識到難以規避執政責任后拼命與總統拜登(Joe Biden)切割,不僅為時已晚,甚至可能弄巧成拙。
在選舉社會里,一個候選人,一個競選團隊可以拿不出應對時局、拯救時艱、克服時弊的“驗方”,但絕不能連直面這一切的動作和姿態都回避。哈里斯和民主黨此番的敗選,無疑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哈里斯此番大選不僅在戰場州成績慘淡,甚至在普選票這一環節也未占到便宜,令選前多數美國民調“放了空炮”。事實證明,由于雙方各自核心支持選民團體投票和接受民調的習慣、風格大相徑庭,也由于美國許多媒體在大選問題上是“有態度”即公開或半公開支持特定政黨或候選人的,這些主客觀因素都不可避免會干擾選前民調和預測的準確性。且美國選舉制度獨特,對此缺乏足夠了解的外國觀察者也容易一葉障目,在最后結果揭曉前作出“偏差值”較大的判斷。
必須指出,在重大外交戰略方面,民主黨和共和黨、哈里斯和特朗普間的差異,恐怕是各主要領域中最小的,這也自然包括“涉華”方面。
四年前敗選的特朗普選擇了“不認輸”,導致選舉結果遲遲未能正式揭曉,也導致后來“沖擊國會大廈事件”和一系列訴訟,后遺癥一直延續至今。此次選情依舊膠著,“二元對立”情緒也依舊明顯,業已被普遍認為“輸定”的哈里斯和民主黨一方能否回歸美國大選“認賭服輸”的慣例,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里人們十分感興趣并高度關注的焦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