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上海大學在寶山校區召開會議,吳堅勇教授正式接過黨委書記的接力棒,年滿六十的成旦紅教授則按慣例卸任。
消息一出,輿論圈再度把目光投向這條罕見的人事路徑:一位曾在上海市司法局任局長、在長寧區深耕多年的法學專家,忽然走進以鋼鐵冶金、材料科學聞名滬上的理工科211高校,掌起舵來。乍看之下,專業并不完全對口,可若把它與兩個月前閔行區人民法院代院長肖凱空降華東政法大學校長的任命放在一起端詳,一條清晰而耐人尋味的新脈絡便浮現出來——上海正在把政法系統的實務經驗與資源,精準地注入高校治理與學科建設,且節奏明顯加快。
上海大學的歷任書記、校長大多由本地學術精英輪崗:金東寒院士、羅宏杰教授、成旦紅教授……他們要么出身中科院系統,要么在上海電力、開放大學等市屬高校久經歷練,熟悉地方高教“家底”,因而被視作穩妥人選。此次由政法背景的吳堅勇接棒,顯然打破了沿襲多年的“理工科—教育口”閉環。然而,細讀履歷,便知這并非“跨度過大”的突兀之舉:吳堅勇本碩均就讀于復旦大學法學院,學術底色純正;畢業后長期在市政府、區委、司法局條塊之間切換,既懂立法、執法,又懂基層治理,與高校行政所需的統籌、協同、資源整合能力天然契合。更重要的是,他在2019年已出任上海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把一所地方工科院校的綜合改革、市校共建做得有聲有色,此番再向上半步,進入211序列的“頭部市屬”,年齡、資歷、經驗都恰到好處。組織部門顯然算準了這步棋:書記崗位的核心是政治把關、戰略謀劃、外部資源嫁接,而非學術帶頭,一位熟稔上海政法資源的“老法師”正是最佳人選。
對上海大學而言,這份任命更像一次“精準滴灌”。該校法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復旦大學分校,本世紀初卻因母體資源抽離而一度沉寂;2004年上海政法學院獨立建校,又帶走了大批師資與品牌效應。如今的上大法學院是在知識產權學院基礎上重建,底子薄、盤子小,雖有進取之心,卻苦于缺乏與實務部門的深度接口。吳堅勇的到來,等于把上海市兩級法院、檢察院、仲裁、公證、律師協會乃至市委依法治市辦的“通訊錄”一并帶了過來。未來無論是聯合培養基地、高端智庫項目,還是立法咨詢、數據共享,都可望高效推進。更關鍵的是,上海大學并非只有法學一科需要“補血”:社會學、新聞傳播、經濟管理等人文學科同樣渴望與法治中國、數字政府、知識產權運營等熱點議題深度捆綁,吳堅勇的跨界背景恰能提供一張縱橫交錯的資源網。
將鏡頭拉遠,兩個月前閔行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肖凱調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與此次吳堅勇履新上海大學黨委書記,宛如鏡像:一個是從審判一線走進“法學黃埔”,把最新司法實踐直接轉化為教學案例與科研選題;一個是從司法行政機關走向綜合大學,把法治上海建設的頂層設計與人才需求反向輸入學科布局。二者共同構成上海市委“法學教育與法治實踐深度融合”的連環手筆——既補市屬高校法學短板,又提前為上海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儲備高端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肖凱與吳堅勇皆屬“60后尾巴、70后前夜”,年齡相仿、履歷互補,一個深耕審判,一個熟稔行政,幾乎同時被放到高校關鍵崗位,釋放出“干部交流節奏加快、跨界培養力度加大”的鮮明信號:上海不再滿足于讓高校在象牙塔里“自我循環”,而是讓掌握關鍵治理經驗的專業型官員直接走到學科前臺,用真實世界的問題倒逼學術創新,用高校平臺反哺城市戰略。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這兩次任命共同回應了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悄然轉向。過去我們習慣把高校視為學術共同體,強調“內行領導內行”;如今,當國家戰略與地方發展對大學提出越來越復合的期待——科技創新、社會治理、法治建設、文化軟實力——單一的學科血統反而可能成為天花板。政法系統官員的“空降”,帶來的不僅是人脈與課題,更是一種問題導向的思維:如何把論文寫在中國法治進程的火熱大地上,如何讓實驗室的專利穿過“死亡之谷”成為產業標準,如何讓法學院的課堂與法庭的爭議焦點同頻共振。這種需求倒逼高校治理者必須懂政策、懂產業、懂城市,也必須能在政府、市場、社會之間搭起橋梁。吳堅勇與肖凱的共同點恰在于此:他們既在政法一線久經歷練,又具備學術底色,天然是“跨界翻譯者”的最佳人選。
可以預見,未來數年,上海大學法學院在師資引進、高端論壇、聯合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方面將出現密集動作;華政則可能在智慧法院、數據合規、涉外法治人才等領域迅速形成新的學術高峰。兩校雖定位不同,卻共享同一座城市的法治資源與政策紅利,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促競爭,共同把上海推向“法學教育—法治實踐—法律服務”全鏈條的高地。而這條上升軌跡的起點,正是看似突兀卻暗含深意的兩次“空降”。
當高校書記、校長的人選不再局限于學術頭銜的排序,而是與城市戰略、學科短板、治理需求精準匹配時,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中國高等教育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一流大學不僅要有頂級論文和院士,更要有能把城市痛點轉化為學術議題、把國家需求轉化為學科方向的“戰略型書記”和“實踐型校長”。從這個角度看,吳堅勇接棒上海大學與肖凱執掌華政,不是簡單的崗位輪換,而是一盤更大的棋局落下的兩枚關鍵棋子——棋眼已開,余味悠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