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首要力量,已廣泛成為社會共識,尤其在企業界,在充滿未知與變數的創新道路上,有的企業憑借創新贏得市場競爭書寫了輝煌篇章;有的企業,盡管未能如愿以償地實現預期目標,但其在探索與嘗試中所展現的創新精神與勇氣,同樣值得尊重與銘記。
在里斯品類創新企業家俱樂部第五期——走進中國乳業品類創新第一案例·君樂寶乳業集團活動期間,由《中國企業家》云杉匯常務副主席尹一杰主持的“創新圓桌對話”,匯聚了韓后創始人王國安、觀唐藝術董事長李保剛、香飄飄創始人蔣建琪,以及里斯品類創新戰略咨詢中國區副總裁羅賢亮,四位嘉賓圍繞“企業創新”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而富有洞見的交流。以下為圓桌對話內容。
對話環節
問題一: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作為企業的創始人,大家對創新的理解是什么?
王國安:作為企業創始人和企業家,每天都會面臨“創新”這個問題。創新講起來很容易,也確實出現新的機會,新的機遇。但很多企業卻死在“創新”上面了,為什么?因為創新把不該變的東西變了。
所以,創新的重點在變與不變的取舍之上。作為企業創始人,更應該明白什么東西是不變的。當你沒有不變的東西的時候,創新很可能丟掉企業的根基。
我從2005年創立企業品牌開始,現在企業做的也不算好,不好的原因可能是自己把很多優秀的東西丟掉了。所以,我認為創新應該從堅持企業最核心的東西開始。
王國安韓后創始人
李保剛:我是這么理解的:創新屬于戰術方向,不是戰略方向。戰略方向一定是人性或者心智的東西。
比如,毛澤東四渡赤水的思路,絕對是創新。尤其是第三步、第四步思路是完全是讓自己人,甚至敵人都想不到的,當時確實著急,也是沒辦法,被逼的。但他有一系列的思路,紅軍必須往北走,要過金沙江,過大雪山,到延安去。
所以,我認為,首先,創新是戰術性的;其次,創新有時候是逼出來的。
20年前,我在西南證券的時候,當時“519”的行情,讓我們從北京的最后一名做到了全國第一名。那時其實我們做了一個很小的創新,通過技術把服務器變成了小風機,做了全國第一個電話消息系統,就這一個小創新,讓我們的托管市值資金量翻了將近100倍。
我們以前做文化創意產業時,一張畫能賣1000萬。突然發覺這不是產業,因為所謂的產業,實際是有1000萬人來買你的東西,哪怕只是100元,也有10億的產值。
為此,我們做了三維理論、四要素理論、文化創意八大關系。這三個理論是我們給文化產業做的貢獻。
所以,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我們認為,第一要經過實踐,第二是經過實踐以后,總結出的實踐理論。比如,毛澤東的著作《論持久戰》、《論十大關系》,其中所有的戰略都是創新,這些創新來自于什么?第一來自實踐,第二來自于他的愿景。
所以,不創新就是死,如果我們現在還固守在房地產業務上、傳統文化上,都是死,現在我們可以把藝術、科技與市場結合,創造出一定的案例和案例理論。
這時候,目標很重要,心中的愿景很重要,就像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心決定道,道決定術,術決定事。
所以,創新最重要的是心智,其他的東西都是在此之上。
李保剛 觀唐藝術董事長
蔣建琪: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始終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可以說是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一個變化的環境下,如果你的服務、產品跟著外部環境變化,甚至引領變化,才能基業長青。
我們浙江人的講法,叫做生意經。如果你的生意跟現在外部的環境不契合了,落伍了,你這個企業就不行了。
我認真地分析了開放以來的一些成功企業,比如飲料行業的宗慶后,他的每一步的成功都是產品的創新,從最早的娃哈哈營養液,到娃哈哈AD鈣奶,到營養快線,再到非常可樂。
從他收購杭州罐頭廠開始,到營收上千億,每一個點都是產品的創新推動。到后來,他年紀大了,企業也就卡在千億左右了。
所以,任何企業的重點都是創新。企業之所以垮掉,不是老板花錢的問題,甚至不是內部管理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產品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這一次我專門過來學習君樂寶,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偉大產品。
蔣建琪香飄飄創始人
羅賢亮:古希臘有一批哲學家,他們其實都在想這個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然后其中有一個叫做巴門尼德,他說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圓,圓的東西怎么都不會變化。
在他之后,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一個著名觀點:“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這是他的一個特殊觀點,說明這個世界變化非常快。
古希臘的這些哲學家,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都不一樣,但他們的觀點都載入了史冊。
這其實體現了很重要的一點,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情的判斷也會不一樣。但大家從各自的角度出發,都看到了其中正確的觀點。
具體來講,確實企業有一些不變的東西。比如君樂寶雖然在做品類創新,其中不變的,是君樂寶永遠不服輸的精神,我想這也是驅動它所有變化背后很重要的動作。
同時,君樂寶做產品創新也有一個一貫性的原則,產品創新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創新,簡醇的成功絕對不只是簡醇的成功,那是因為它做了一款消費者在這個時代想要的健康的產品。
這種健康方式去掉了各種添加劑,去掉糖分,讓大家真正喝到一個好酸奶,簡醇把乳含量做得非常高,口味也做得非常好。
正是由于變(產品的創新、需求的洞察)和不變(精神和原則)的結合,才實現了簡醇的成功。
羅賢亮里斯品類創新戰略咨詢中國區副總裁
問題二:創業以來,各位企業家一定做過創新,不管是商業模式創新,還是組織架構的創新,或者技術的創新,都有過創新失敗的經歷,那些失敗的創新經歷教會了你們什么?
王國安:首先,我認為韓后是一個非常創新的企業,我們也做過一些營銷的模式創新,也得到了非常多的正向反饋,因此我們非常堅定相信創新。
其次,正因為自己在這個創新點有收獲了,有時候就導致老板的過分自信。
有時候把點子當成了創新,然后為這種點子,也就是靈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其實有時候,自己也還沒有搞明白自己是怎么成功的,總結了一些自認為合理的解釋(我們稱為自洽),把自洽總結為自己成功的關鍵,然后再復制下去。
因此,企業家需要一些外部的思維來總結,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我們嘗過創新帶來的增長,也為創新交過學費。有時候成功好像很難總結,失敗反而比較容易總結。
李保剛:關于失敗,有的人賺了幾百個億后會失敗,還有不聽意見會失敗,驕傲自大會失敗。我們過去的失敗,真的就是這樣,比如說隨便掙了10個億的快錢。
所以我們后來總結,要把快錢變成慢錢,要把熱錢變成冷錢,那這樣的話,實際就減少了很多的失敗。
比如現在我們要做文化創意產業,那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什么,那第一就是咱們系統去說藝術跟科技的結合,形成新的業態,我們要始終創新,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應雙豐收。
所以我覺得在創新上,技術、戰術和目標都很重要。
比如當年做地產,別人都是在做西式,我在中國做的第一個中式建筑。那我就做到全國最好,現在也是北京最貴的房子。
那我的創新是什么?就是把西式變成中式,本土文化的回歸。我們中國人內心的深處,還是中正圓融的這么一種文化背景,在形式上創新以后,目標還是提供一個好的建筑,就成功了。
但是我們在技術上,尤其在文化創意產業,失敗的案例太多了,我們幾乎是從失敗中走出來的,所以我們才總結出了所謂的八大關系,三維理論、四要素。
我覺得在創新過程中,不怕失敗,怕的是在失敗中迷失方向,只要方向沒錯就沒問題。比如咱們打了那么多仗,也不是仗仗都打贏。
我們在文化產業,摸索了八年,砥礪前行,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心智,我認為所有時代的失敗,都會增加我們的心智,為下一次的成功創造條件。
蔣建琪:挫敗感就是,在我打敗了競爭對手以后,已經做到品類第一了,這個時候人的情緒就放下了。
后來反思是因為自己以及整個團隊,長期處于的緊繃狀態后,想要松懈一下,我們現在仗打贏了,可以放松一下,就是這么一種感覺。
實際上做企業,無論是創新還是經營,創新不僅僅是產品創新,也有其他各個方面的創新。
羅賢亮:首先,一個失敗的原因就是方案沒法落地,其實最多的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咨詢方提出來方案之后,客戶沒有形成共識,這是最大的主要失敗。
然后還有一種就是大家也認可一致,往下落的過程當中,我們碰到一些小小的挫折,碰到挫折的時候,如果我們是可以調整的,那個挫折基本上就能過去。但往往碰到有一些挫折是很難調整的。
比方說有一個企業,一個業務線的負責人把我們戰略引入后,要發展業務線。其他業務線的老大,就開始質疑,我們是不是要搶蛋糕,所以把咨詢項目引進來,然后重點發展他們的業務。相當于我們就變成敵人了,大概是這兩種情況。
尹一杰:剛才臺上四位嘉賓提到在創新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或者在實操層面可能會遇到困難,實際上也像一塊鏡子一樣。大家在后續自己在開展相關的業務的時候,也可以起到一個借鑒作用。
問題三:作為一個企業家,在什么時候意識到自己在創新方面是存在的知識盲區的?是什么因素限制了你在做企業實操過程當中的創新思維?
蔣建琪:企業在增長的時候,企業家是看不到自己哪里不行的,再加上周邊人的追捧,就覺得自己非常厲害。
但是當你在經營過程當中遇到了困難,往往這些困難的源頭不是來自于產品,最直觀的就是利潤、增長下緩,或者盡管有增長,但是那是用錢去堆出來的,用錢去燒出來的。
這說明老板,要么整天忙于應酬,要么對創新的敏銳度,創新的洞察度還不夠,就這么簡單。
還有一個年齡的關系,比如我這個已經60歲的人,去了解20多歲的人,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也是違背人性的事情。
所以,創新其實不但需要內部支持,還有外部要有顧問。
李保剛:自己的不足這個事是實踐證明出來的。不是我感覺不行,是真的碰到難題了,才開始反省。
比如司馬遷是父親臨死之際,才決定寫《史記》,孫臏是腿壞了才寫《兵法》。曹雪芹窮困潦倒寫《紅樓夢》,人都是在困境中才會清醒。
以前我們可以閉著眼睛做地產,做投資,那后來為什么睜著眼睛做了?因為吃了敗仗后,才會冷靜思考,到底這個行業是怎么回事,才開始分析,開始總結。
把正規戰變成游擊隊,把管理團隊變成八爪魚,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積小勝為大勝,化時間為空間。
其實當你覺得你行的時候,肯定是不行的時候,當你不行的時候,可能已經開始行了。
不知道自己知道,后來知道自己不知道,到最后不知道自己知道,這是說明在這個行業已經走在前面了。
王國安:我相信老板是敢創新、能創新的人,因為當老板的第一步就是創新,我覺得障礙點,就在于整個團隊怕,有退路,怕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你一下子馬上就能干這件事情,那就不叫創新了,那就干就可以了,這是我覺得很多時候。我覺得內部的這種阻力點比外部的來講,是同欲的問題,就是魏總講的君樂寶不變的,這種不服輸的精神。
其實很多企業可能在某個階段,覺得我們這樣也挺好的,我們也不差,要跟別人比,但最怕是比錯了方向,我覺得有的時候進取心其實很重要的,企業里這一定是上下同欲的。
尹一杰:剛才王總說的上下同欲,我想很多人應該很有感觸,因為一個組織要創新,它不僅是企業創始人的個人意志,那是一個涵蓋的產品、技術研發、市場渠道方方面面的。
問題四:在創新精神上,哪個客戶或者哪個企業家,讓你們產生了敬佩,原因是什么?
羅賢亮:我自己真正敬佩是君樂寶,因為我們是從市場、消費者端調研出來的結果,但是他們會自己超前的去做這些事情。
產品要有利潤,一個概念、一個心智,其實只是第一道壁壘,最終的壁壘還是會落到產品的一些細致體驗,他們在這一塊有很極致的追求,在口味上極致,做到最好的復購。
蔣建琪:真正讓我敬佩的人是浙江的鐘睒睒。他本身就是極其優秀的產品經理,對產品有一種極致的追求,而且對市場有一種非常高的敏銳度,還有堅持的韌勁。
李保剛:能讓我敬佩的企業家有很多。我覺得他們有共同特點,他們在不斷地創造非常好的價值,我覺得這是作為企業家的一個標準。
目前在中國還真的沒找到標準企業,這個也是我比較苦惱的,因為在國際上,比如迪斯尼,已經把IP To C化,IP產業化,IP與園林的互動全部打通,所以它可以在全世界去溝通,中國現在還沒有一個這樣的企業。
所以這些東西其實才剛剛開始,但是文化它又是一個民族的創造力,沒有二三十年不能產生一定的效果。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確實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好在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對文化創意產業都非常重視。
王國安:我相信君樂寶、華為、小米這些優秀的企業家,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他們。我覺得其實還有一批人,大家看不到,他們可能因為創新而失敗了,甚至現在可能還在繼續創新。
我覺得這一批被打倒在地上的創始人,他們身上的有著那種不服輸精神,有著再來一次的精神,我覺得這類人是需要被看到的。
被打倒在地板上,不服輸還敢創新,還要再來一次的這種人,值得每個人去尊重。
尹一杰:只有做企業的人才懂,他不可能一路走過來,順風順水。我想起任正非的一個名言:創新一定會遇到失敗,但是失敗不可恥,他只是證明了此路不通。這句話激勵了很多人。
問答環節
觀眾提問一:2015年蔣總在上海講了一句話,一不做房地產,二不做奶茶店,蔣總您現在對奶茶店有什么感想?
蔣建琪:不搞奶茶店,我現在回過頭來看,還是對的。
首先,奶茶店進入的門檻并不高;其次,奶茶店現在是一片紅海。我們自己實際上是一直在平臺做營銷,屬于制造型的企業,奶茶店本質上屬于餐飲行業,所以這個跨行有點大。
觀眾提問二:我問一下羅總,我是做冰糕的,你看冰糕跟香飄飄有沒有可能聯合做出奶茶冰棍、酸奶冰棍這類產品?
羅賢亮:這個事情我是這么看的,瑞幸也做了很多的聯名,做得最多且最成功的是和椰樹合作的生椰拿鐵,那為什么特別成功呢?就不僅是營銷上帶來的關注,而且把咖啡里面的一個品類給帶起來了,所以你要碰撞了之后,做出一個品類來。
我舉個例子,比方說冰棍如果跟酸奶去結合的話,美國有一款凍酸奶,一方面是酸奶的風味感,另一方面凍過的,又可以有冷的那種享受感。
比方說跟君樂寶碰撞,那這就是一個機會點,但是一定要考慮這個品類在中國如何去設計。
觀眾提問三:請問蔣總,接班這個問題,您是怎么看待的?
蔣建琪:一個企業有幾千人,幾千人的背后是幾千個家庭,誰能夠把企業更健康、生命力更長,才是正道。
我是嘗試了職業經理人,不到一年的時間,但是并不代表這個方式沒有競爭優勢。那么孩子將來接得了班,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那當然是最好,接不了班就甭管了,一切以有利企業發展為原則。
歡迎關注“里斯品類創新戰略咨詢”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