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乘坐飛船返回艙,劃過天際如流星璀璨耀眼,在紅白大傘的護佑下安全著陸于東風著陸場,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又是秋意正濃之時,金色戈壁再攬神舟入懷,載譽歸來的神舟十八號飛船大傘在東風著陸場安靜無言,護佑了凱旋,見證著榮耀。這一幕,如此熟悉,仿佛多年前的歡呼與熱淚依舊余溫尚存。
1999年11月,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并順利返回。如今,25年過去,從大漠戈壁到浩瀚星河,從無人到載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
一頂頂紅白相間的“生命之傘”,為觀察中國神舟飛天25年提供了絕佳視角。不僅是因為它光彩奪目:在地面鋪展開來,大約可覆蓋三個籃球場,每當神舟返回艙快要回歸地面時,這頂大傘就會打開,飄飄揚揚宛如飛天仙女的霓裳羽衣,引人注目;更因為它用自主創新完成對航天員的生命托付:25年間,從無人傘到有人傘,從試驗用傘到成熟大傘,中國載人航天的回收鐵軍用滿腔熱忱和航天智慧,為神舟系列飛船飛行任務完成了18次“綻放”,護佑著航天員天外歸來的一路平安。
11月4日凌晨,新疆庫爾勒地區上空,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在夜空中劃出壯觀景象。視覺中國供圖
20世紀90年代,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后,特大型降落傘技術攻關迫在眉睫,載人飛行對降落傘的可靠性、穩定性、下降速度等性能指標要求極高。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受當時技術與制造水平所限,主降落傘傘衣錦絲綢的縫紉,竟成了困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回收著陸分系統研制團隊的首個技術難題。起初生產的錦絲綢編織疏松,試制時1米材料縫縮量達15%——不達標!怎么辦?經多輪激烈討論,大家達成共識:創新!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創新”二字他們堅守了25年,最終使大量國際前沿的超高強特紡材料應用于載人飛船降落傘裝置,我國超大面積降落傘制造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5年堅持創新的背后是直面歸零,堅守底線。某次試驗出現技術問題,研制團隊頂著壓力,耗時7個月查找原因,最終從一個11厘米長的小部件找到問題。團隊進行設計更改,此后故障再未出現。正如首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所言,載人航天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回收著陸分系統是與航天員生命聯系最直接的分系統,這種作風應該繼承下去,發揚光大。這群人的底線就是:問題,絕不帶上天。
25年堅持創新的背后是規行矩止,恪守不渝。1200平方米的神舟飛船主傘傘衣,如同蓋房子的 “重檐屋頂”,每一層環或帆類似斗榫結構相互交錯,巨型降落傘環、帆傘衣合縫后如連成一線。巨型降落傘由7000多個零部件組成,制作工序超30道,縫線總長約10千米,需十幾位加工人員密切合作加工4個月才能完成,一針一線都追求完美。但完成這些不意味著降落傘可“上天”,還需通過嚴格檢驗,才能獲得“上天”的通行證。
25年堅持創新的背后還是追求極致,不畏艱險。一年深冬,試驗隊員奔赴茫茫戈壁執行空投試驗任務,在寒氣刺骨的廠房里夜以繼日準備空投模型……試驗當天戈壁灘大風呼嘯,終于等到模型投放,彈蓋、開引導傘、開減速傘、開主傘、模型轉垂掛……所有動作一氣呵成。那一刻,所有付出與等待都值得。一卷卷綢布、一盤盤帶條、一軸軸線繩、一次次驗證,見證了巨型降落傘飛天前的“半生”淬煉。從材料檢驗、零件裁剪、傘衣拼縫、加強帶縫紉、傘繩安裝的加工過程,到晾傘、包傘、整裝和多次空投試驗,每個環節、每項工作都至關重要,每個細節都不容有失。
距離地面大約10公里,光學影像中清晰地看到巨傘悄然綻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時光無聲,大傘有情。25年,正是這支中國載人航天回收鐵軍,在“護航生命往返家園”的逐夢之路上,用鍥而不舍、不畏艱難的決心和行動,成就了傘花一次次的完美綻放。每當神舟大傘在天地間綻放,紅白傘花絢麗盛開之時,便是航天員安全回家之日。
作者:邱晨輝 李莉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小邱之問全媒體工作室制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