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 OF COMMON
/不寫平庸的故事/
因為先見,所以成為1%
文/王芳潔???
編輯/楊磊
有關人工智能的路線之爭還在繼續。
盡管卷模型的共識已經被打破,但現在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未來整個行業的生態將延續移動互聯網時期的特征,贏家通吃,市場的機會將屬于一個或幾個超級應用。
但在11月12日的2024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直陳自己的態度,百度并不追求一個“超級應用”,而是要打造出數百萬個“超級有用”的應用。
其實,這個觀點在1個月前已經得到了驗證。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英國科學家戴米斯·哈薩比斯和美國科學家約翰·江珀,兩位科學家均來自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此次獲獎的研究成果正是人工智能技術在生物化學場景里的應用落地,二人帶領團隊采用AI技術,實現和優化了對蛋白質結構的預測。
有人認為,今年的諾獎是AI的“青霉素時刻”,這項榮獲兩次諾貝爾獎的重大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健康水平,提升了人類對醫學、生物學乃至分子生物學的認知。
今年,人工智能也兩次獲諾獎,在化學獎揭曉的前一天,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了約翰·J·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和杰弗里·E·辛頓(Geoffrey E. Hinton),以表彰他們使用人工神經網絡進行機器學習的基礎性發現和發明。和76年前青霉素被發現和發明一樣,AI推開了人類新紀元的大門。
辛頓獲獎的消息從瑞典傳來,一樁12年前的往事再次浮現在大眾眼前,原來,早在2012年,就有一家名叫百度的中國公司與之結緣。
當年,辛頓發表了《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圖像分類》,該論文后來被視為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突破性發展的關鍵研究,但當時也僅在小范圍內引起了關注,要知道辛頓獲得圖靈獎的時間是2018年。
這就如同弗萊明早在 1929年就發表了關于青霉素的研究成果,但這篇論文發表后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直到1938 年,錢恩才在舊書堆里注意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
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偉大的價值,這份獨到的眼光,和偉大的發現發明一樣,需要超越常人的洞察。但AI 這一次被發現價值,不用等那么久,就在辛頓發表其成果時,遠在大洋彼岸的李彥宏就預判,人工智能的時代即將到來。這一年他做了兩件事,第一,發表全員郵件,鼓勵全百度產品經理了解AI技術最新趨勢;第二,委派高管力邀辛頓加盟。
一場特別的拍賣在那年12月舉行,標的為一家年輕的公司,如果要說有什么核心資產,那僅是辛頓和他的研究團隊。競拍者有四,分別為百度、微軟、谷歌和DeepMind,但細究下來,其實是三家公司,因為DeepMind是谷歌的嫡系。
有意思的是,12年后,這三家公司正是今天AI時代的三極。近日,沙利文發布報告《2024年全球AI生態全景概覽》,在全球AI生態全景中,百度與谷歌、OpenAI同在AI-Native Giant象限。眾所周知,OpenAI與微軟的淵源極深。
由于在AI本土巨頭象限當中,有且只有一家中國公司,很顯然,百度是中國人工智能的“扛旗者”。如果要問為什么會有今天的格局,那場拍賣會或許就是答案——能看到未來,又敢于比別人早走半步的人,才會成為那1%。
從2012年至今,李彥宏投身于AI,剛好十二年。在中國文化里,十二年是一個明確的時間周期,被稱為一紀。《國語》中有一篇關于文公在狄十二年的故事,所謂“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01 領先半步
讓我們再次回到12年前那場拍賣,地址是美國太浩湖的哈拉斯賭場酒店,百度不僅是第一個下注的公司,也給出了全場最高價。
不管怎么看,這的確都像是一場豪賭,賭注不僅是拍在桌子上的收購款,同時還有李彥宏對于人工智能的信仰。
雖然因種種原因,百度與辛頓擦肩而過,但李彥宏對于AI的下注,并沒有因此受挫。此后,他沒有離開過AI的牌桌。他先于所有人看到了辛頓,先于所有人相信AI 的價值,也因身在前方,領先于所有人看到AI 的發展方向,并做好每一步布局。
2013年初,百度率先成立全球第一家深度學習研究院,之后一直延請全球最頂級的AI 人才來領軍,培養出了一支具有國際頂尖水平的AI專家團隊。
2014年, Anthropic的聯合創始人兼CEO Dario Amodei找到了他博士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當年,百度成立硅谷AI實驗室(SVAIL),Dario Amodei成為其中一名研究員。
同年5月,人工智能領域里程碑式的人物吳恩達加入百度,擔任首席科學家,據說歡迎他入職的內部信發布當天,六位頂級的人工智能專家通過郵件表達了加入百度的意向。
吳恩達在百度三年,帶領百度人工智能團隊增長至1300人,其中百度研究院成員300人,幫助百度培養出大量AI人才。
與此同時,百度在AI各個細分領域研究布局,2017年,推出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開放平臺Apollo,目前,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測試總里程超過1億公里,也讓全球自動駕駛賽道形成中美兩極。
2022年11月30日,OpenAI發布ChatGPT,從此掀起來全球大模型熱。也就是從這之后,很多公司才匆忙投入到人工智能領域,瘋狂買芯片,堆算力,推出各種各樣的大模型。
而早在2019 年,百度推出了文心大模型ERNIE 1.0,從芯片層到框架層、模型層和應用層,一層一層搭建,實現全棧布局。
世界級人工智能科學家楊立昆在其自傳《科學之路》中文版自序中稱,百度是最早部署商業化深度學習系統的大型公司之一,領先于谷歌和微軟。
科技行業是個殘酷的行業,領先者占盡先機,微軟在操作系統、亞馬遜在云計算、蘋果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無數次證明了這點。
2007年,當喬布斯拿出 iPhone1 時,無論是諾基亞還是摩托羅拉還是以“手機”思維去看待它,等到意識到iPhone是跑在ios上的智能設備,為時已晚。基于對移動智能的深刻理解,蘋果沿著軟硬件結合的思路,進入芯片領域,推出 A4 芯片,再度迎領整個行業。
行動上的領先,不止是先發,更是認知上的領先,先理解未來的底層邏輯,先看到未來,才會先布局未來,然后半步領先,步步領先。要是在認知上先輸一局,則只能步步落后,最終被市場所淘汰。
在手機行業,淘汰者的名單很長: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還有德州儀器。
同樣的故事,也將發生在大模型領域。正是認知領先牽動行動領先的時間差,讓百度成為了全球AI的第一象限。
創業25年的李彥宏早就意識到了時間的魔法,他有個領先6個月理論,即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當中,一次領先對手12~18個月沒什么,但要是永遠領先對手12~18個月,那就天下無敵了。“不要覺得12—18個月是很短的時間,哪怕你能保證永遠領先競爭對手6個月,那就贏了,你的市場份額可能是70%,而對手可能僅為20%甚至10%的份額。”
AI 仍然是新鮮事物,如同人類對青霉素的研究,點開了一條條科技樹分枝,最終從弗萊明的培養皿長出了參天的科技-產業巨樹。AI 的勢能和動能,更甚于此。在 AI 發展的不同階段,李彥宏不斷復述他的信仰。
其中有對這件事的信心——“AI 是堪比工業革命的大浪潮,它一定會徹底改變我們今天的每一個行業。”
也有百度要做這件事的信念——“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公司需要做人工智能的、各種各樣的技術的話,那我們肯定是這家公司。”
還有要求百度堅持做這件事的執念——“即使在五年、十年內,見不到什么商業回報,但如果更長時期內,它能夠會對社會、對人們產生正向影響,我們還能夠做得起。”
02 成為1%
大模型剛被推出來的時候,人們經歷過一段興奮時期,跑到網上去試,但當AI開始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或者反饋一張AI味十足的圖片,又難免令人失望。然后,很多人開始懷疑:對于AI改變世界的判斷,是不是一種幻覺?
但現實是前度模型熱階段,僅中國就有數百個模型產品上市,現在,它們中的大多數,就像已經端上桌的菜,而坐在邊上的人類,卻沒有了“食欲”。
類似的一幕其實不斷在互聯網發展歷史上循環。1990年代,互聯網迅速發展時,同樣產生過巨大泡沫,2000年3月,這個泡沫破裂了。在移動互聯網時期,類似情形再次發生,百團大戰,O2O戰爭、以及2020年前后的在線教育大戰,起初都因為技術創新而產生狂熱,但能量并沒有大范圍擴散,而在中心點迅速累積,最終導致產業像氣球一樣膨脹、爆掉,絕大多數企業隱入塵煙。
李彥宏當然對此很熟悉,百度創業于2000年1月1日,是新千年的起點,也是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前夜,今年10月,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訪談時,他坦言,在度過最初的興奮階段之后,泡沫不可避免。
但好處是整個行業比去年更冷靜,也更健康。“泡沫過后,那些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偽創新將會被清洗掉,在這之后,有1%的企業將脫穎而出,繼續成長,為社會創造巨大價值。”李彥宏說。
問題是誰能成為那1%?
在《創新者的窘境》中,克萊頓·克里斯坦森認為,取悅于當下市場的公司無法贏得未來。事實上,任何一次時代更迭中,能夠洞察到未來的人往往只有1%,一開始,人們并未認同他們,但正如《少數派報告》的約翰,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
AI的發展歷程中,關鍵人正是那1%。其實,從科技的時間軸來看,AI 的歷史并不算短,但在1980 年代,符號主義盛行一時,神經網絡是“非主流”,就連辛頓的導師希金斯教授也從神經網絡“跳反”到了符號主義,認為神經網絡無法實現,多次相勸辛頓也趁早別再浪費時間研究了。“少數派”辛頓愣是堅持下來,最終到1986年,辛頓和另外兩位學者發表論文《通過反向傳播誤差來學習》(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by back-propagating errors),證明了多層神經網絡可以用于機器自主學習,開創了AI 新時代。
2017 年,谷歌大腦團隊提出Transformer架構的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r Need》發表后,甚至谷歌自己也未能真正了解其價值,但奧特曼看到了未來,在Transformer架構基礎上搭建其 GPT大模型。
然后大家一窩蜂去卷模型。但李彥宏早早看到,AI的未來是卷應用。和過去12年里對 AI 的趨勢性判斷一樣,一開始很多人都沒意識到這個觀點的價值,但時間告訴所有人:這個觀點,是對的,并逐漸成為全球共識。
令人不免擔憂的是,當新的共識被凝結后,會否產生共識冗余,造成新的泡沫和資源浪費。例如,當大家都開始卷應用了,無論投入其中的創業者還是資本,都很容易去追求超級應用,謀求因為馬太效應而不斷擴大的邊際收益。
又一個需要“少數派報告”的時刻到了。在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反復強調,AI 的價值在于有用。
顯然,任何技術都必須有用,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AI不是智能,而是智障。好消息是,過去一段時間,基于檢索增強已經成為共識,生成式AI在結合了rag后,形成的文本答案基本消除了幻覺,但圖像和多模態與rag還沒結合好,給出的圖片常常一眼假。
而文心大模型的特色正是知識增強和檢索增強,此次世界大會上,百度推出了檢索增強的文生圖技術 iRAG(image based RAG),可以將百度搜索的億級圖片資源跟強大的基礎模型能力相結合,生成各種超真實、無幻覺、無AI味的圖片。
更重要的是,任何技術密集型企業,都不應利用技術優勢,來形成超級應用的壁壘。無數次經驗表明,這種壁壘既缺乏公平,也是時代發展的藩籬。科技進步的一個重要指征就是平權,AI時代了,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創造自己的應用。
如果你還不認同,不妨聽聽其他 1% 的人的看法。當黃仁勛被問及人們應該學習什么,他認為,“因為我們的工作是創造計算技術,使得沒有人需要(傳統意義上的)‘編程’,讓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成為程序員。”
要讓人人都當程序員,就必須要降低AI原生應用的開發門檻。本次世界大會上,百度發布了無代碼產品秒噠,這是一個不需要寫代碼就能夠實現任意想法的軟件。
李彥宏自豪的表示,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復雜的多智能體協作工具”。這里的復雜當然是百度留給自己的命題,無論是技術的復雜度,還是最終能解決高度復雜的問題,但這家公司把簡單交給了用戶。今后,用戶可以通過與智能體自然語言交互,讓大模型直接生成代碼,完成一整套系統的搭建。
“我們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只靠想法就能賺錢的時代。”李彥宏看到,將來,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
人類會馴服 AI,讓它為人類所用,如同馴服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服務于人。
03 樂觀者創造未來
其實從 AI 誕生的那天起,人類對它就有種因不可知而產生的恐懼感。一方面是不知道它有多厲害,另一方面,它會對產業乃至社會產生將什么樣的影響,同樣不可知。
在青霉素沒有發明以前,人類對病菌其實知之不多,投入無數治療手段都可能挽救一個受病菌感染的病人,而在AI 被發明應用以前,人類投入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輪班倒,才能完成對蛋白質結構預測。
但本屆諾貝爾獎化學獎,證明了AI 正在徹底改變了科學研究,AI 輕松就解決蛋白質結構的分析和預測。科研人員可以用 AI 做更深入的研究,無數技術變革、產業變革正在孕育,科技-產業的大門正在打開,會創造更多商業機會和就業機會。
目前,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上,已有3.3萬個精調模型,77萬個開發企業級應用。無論是百勝中國、好未來、上汽大眾等企業用戶,還是中國科技館、奧運國家隊都已經通過文心大模型,形成千行百業的AI解決方案,在不同層面提高效能。
說到底,雖然技術的理想屬于少數派,但理想的技術卻應該造福所有人。
正如李彥宏在接受哈評采訪時說,“盡管中國市場上有數百種基礎大模型,但人們更關心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PMF),我們更關心哪些應用將從大模型中獲益,許多初創公司都在研究如何運用大模型能力。”
事實上,正如李彥宏此前預判,智能體是AI原生應用的方向,因為它門檻足夠低,用自然語言就能創建,但天花板足夠高,可以完全貼合個性化需求。
由于不同主體對PMF的要求不同,百度將智能體大致分為四個類別,分別是公司智能體,角色智能體,工具智能體和行業智能體,比如品牌商最核心的需求是銷售,公司類智能體可以通過自然語言多輪互動的方式向潛在用戶推銷,自從比亞迪的官方智能體上線后,銷售線索轉化率提升了119%。
所以,如同現在每所醫院每個藥房都有青霉素,未來各行各業,每個公司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智能體,這將是一個數百萬量級的龐大生態,這個全新的生態正在迅速繁榮,并即將迎來爆發點。
11月,發布剛一年時間的文心智能體平臺(AgentBuilder),就已經吸引了15萬家企業、80萬名開發者入駐。這些企業和開發者可以利用百度從技術端到流量端的全棧能力,以零代碼自然語言的方式創建智能體,并靈活調用插件實現豐富的功能,再在充沛的流量場里進行分發,最終實現商業閉環。
青霉素從培養皿到大規模臨床應用,整整走了 15 年。而AI的爆發則是指數級的。5月,文心大模型在發布1年時,日調用量達到了2億,李彥宏和同事討論,這件事怎么樣才算成了,他的答案是“一年之內漲10倍,就是成了。“
目前,發布18個月的文心大模型日調用量達到了15億,比半年前增長至7.5倍,這是中國大模型應用爆發縮影。這些應用中的每一個,都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和幾次工業革命一樣,世界的改變最初因為少數人的信仰,然后才是生產力質的飛躍,和所有人因此獲益。
在這個過程中,泡沫不可避免,泡沫的破滅也不可避免,許多人因此而產生的失落、迷茫,甚至對未來的懷疑,這些情緒同樣不可避免。
“人們總是高估技術的短期價值,卻低估技術的長期價值。”9月25日 ,第二季“文心杯”創業大賽上,李彥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悲觀者永遠正確,而未來卻是由樂觀者創造的。”
2011年,網景公司創始人馬克·安德森拋出“軟件吞噬世界”的觀點,震驚世人。但李彥宏認為,AI不會吞噬世界。
“AI applications creating the world.”他在世界大會上說。請注意,這句話的語態是現在進行時,AI應用正在創造世界。
未來已來。
由于公號改版,為了您和最話的再次見面
請關注賬號,點亮星標
發生在黑神話之外的神話
大眾汽車即將泯滅于大眾?
我和游戲里的角色結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