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李主席、徐帥《年譜》和《歷史的回顧》等刊載文獻/史料:
1934年9月22號,紅30軍李先念、余天云部略蒼溪舊城,隨后徐帥亦進城;當晚,徐帥與李主席/先念政委同宿一室、秉燭夜聊……
“秋夜白光,江水汩汩,天寂風清…。”或許是大勝仗帶來的興奮,或許是若隱若現的“擔憂”,李主席、徐帥倆人均無睡意、不約而同聊起來了“明天”之話題。
徐帥以為:嘉陵江彼岸的南部縣,兩年前曾發生過(升鐘)武裝起義,有群眾基礎;若遣一個師打過江去,在那兒能站住腳、也能先搞塊地盤…。
李主席欣然,再進一步謀劃道:在蒼溪、南部間站住腳后,最好是伺機夾江上溯、向北發展,打擊胡宗南,把川甘邊搞到手,并使其與川陜邊連成一片…。
月余之后,李主席、徐帥的這一番“秉燭策對”,演繹成四方面軍/川陜邊根據地“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曾經“差一點”以《川陜甘計劃》名目登上中國近代歷史舞臺…。
即便是現在回頭看看:《川陜甘計劃》也是個極為大膽、極富前瞻性、極具可行性的戰略構想,>>>大約是過了9個月左右,一、四方面軍于成都西之懋功會師,黨中央(兩河口)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的、長征的“第一個”落腳點,就是嘉陵江上游流域/川甘邊/今甘肅隴南市地界!
后記:
言到此方明白:毛主席為何要把于山東的徐向前召回陜北;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為何必須有李主席先念……。
原紅四方面軍/川陜邊根據地上上下下,于敵后抗戰八年,能獨立自主、白手起家搞出一塊戰略性根據地的,惟李主席一人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