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鋼是中國一家國有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每年的年產量能夠達到5000余萬噸鐵和6000余萬噸鋼,在中國企業榜單當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2021年,鞍鋼進行了產業集團化升級,新建了一個特殊的廠房,整間廠房沒有一個人,還能做到在夜間關燈生產,將所有的工序全部由機器自動化完成。
這間廠房到底是什么新型的配置?難道未來的工廠就不再需要人了嗎?
鞍鋼的黑燈工廠
鞍鋼引進的新型自動化廠房是在前些年間新出的黑燈工廠,黑燈工廠又被稱之為智慧工廠,也就是用廠房內所有的機器進行自主化運作,即使是在人們休息的夜間時段,也可以完成工業品的生產。
黑燈工廠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理念和概念產品,它能夠從原材料到最終成品實現一站式完成所有的加工、運輸、檢測等過程,全部沒有人的參與和操作,所有的程序全部依托著AI來完成指令。
黑燈工廠的運作流程主要分為4個部分,在第1個部分是在上料端通過掃碼或者配置來完成原材料的補足和跟進,第2個部分就是將所有要生產的工業元件錄入在mes系統當中。
第3個部分就是將所有的生產數據和生產產品的相關信息錄入到RFID識別碼,最后一個部分就是獲取整個工件的全流程加工信息。
這樣一整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下來就能夠以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手段,自動的向各個生產流程發號施令,有序的完成工業產品的生產。
黑燈工廠具有非常強大的自主能力,它可以采集和理解外部的相關信息,并根據相應的規律和AI程序的判斷規劃生產的流程,完全交由自動化生產,有一個特別大的益處,那就是不再有人的參與,那么機器失誤的概率也會降低,人工的成本相對應也會降低。
與此同時,在機器參與的過程中效率也能夠大大提升,各個程序的組成部分也會自動構建成一套最佳的系統。在現在AI技術的加持下,各項程序也擁有了自我學習和維護的能力,能夠在制作過程當中落實資料庫補充更新以及自動執行故障判斷等功能。
鞍鋼此次引進的黑燈工廠是一整套完整的車間配置,不但具有智能倉儲、智能車間、智能質量控制,還整合了其他相關聯的系統,具有可追溯性管理的功能。
目前鞍鋼建造的黑燈工廠也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根據已經報道的消息來看,預計到2025年,鞍鋼集團還要建設105條智能化生產線,至少6家以上的黑燈工廠,要實現產業鏈自動生產率達到100%,真正做到數字鞍鋼。
數字工廠的強大優勢
鞍鋼作為全中國第一個大型的鋼鐵生產基地,也先后參與了多艘航母的建設指導工作,在工業實力上是有目共睹的,此次產業化升級也是符合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和需要,建設黑洞工廠具有非常強大的優勢。
在現在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社會大局面前,工人的勞動成本逐年上漲,使用黑燈工廠可以有效的提效降本,將勞動輸出的人工轉向高智能化的人工,從深層次倒逼勞動力素質結構的調整和改善。
首先鞍鋼建設數字工廠,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力投入的成本,也相對應的提高了工廠生產的零配件數量,提升了工人的生產效率。
這類新型的數字化工廠可以做到24小時全天營業,365天全年無休,整個生產過程中除了機器損壞需要人的保養和維護之外,其他全部不需要人的干預,這也就能保證了鞍鋼的供貨周期。
比如鞍鋼新型的數字工廠生產線,可以將原來的生產工序效率提升100%,生產效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其次,鞍鋼的數字化工廠也能夠保障每一塊鋼鐵每生產的鋼條,都能夠保證品質。人工生產有著一個先天性的短板,那就是通過經驗或者其他輔助手段,判斷生產的產品是否質量合格和過關。
在使用數字化生產線之后,一切的判定標準全部由設備和傳感器進行精準檢測,在生產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問題,也可以通過AI芯片自主判斷并解決問題,這也改變了傳統用工中“眼看、耳聽、手摸”的模式,更加提高了產品的質量,確保所有的產品都是如一的。
新型的數字化工廠可以做到機器不停歇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工人的勞動時間和工作強度,一方面將工人從傳統的流程化工作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也將工人從危險的工作當中解放出來,在工廠工作中,最高的成本其實是人,機器的損壞可以維修,但是人的損傷卻是永久性的。
最后,鞍鋼推出的數字化工廠有效地促進了傳統制造業的升級轉型。在數字化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制造業工廠一定會被時代所淘汰,只有用更多的先進技術,智能化手段才能改變原來的工廠運行模式。
這樣也會促進工廠對高科技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從深層次倒逼,工廠的工人勞動力素質調整,也更能去沖擊更高水平的生產產品。
那么在新的無人化工廠推出之后,也有很多人們會擔心,在未來難道工人就不需要了嗎?新型的無人化工廠真的會代替工人嗎?
無人化工廠帶來的深遠影響
無人化的“黑燈工廠”并不是完全取代人,在一些關鍵崗位、非機械化判斷的崗位仍然需要人的廣泛參與,不過鞍鋼的工人需求也會慢慢向機器維護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智能系統管理師等新型職位發展。
不過想要做到100%的人工替代,就目前來看鞍鋼集團還做不到,其他各類民營企業工廠也做不到,比如在火箭制造領域,依然有一批匠人在崗位的第一線,他們有的是火藥工程師、有的是焊接師,這些需要一定經驗判斷的工作崗位,人是不可替代的。
“黑燈工廠”的到來對于鞍鋼、對于遼寧工業而言都是一把雙刃劍,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中流砥柱,近年來人口流失比較嚴重,適齡勞動人口愿意進工廠的更是逐年降低,現在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愿意去高樓大廈的格子間掙微薄的薪資,也不愿意去工廠掙比較豐厚的薪水。
在這種大背景下,鞍鋼也就必須要在技術升級、產業鏈升級上作文章,以滿足存在的勞動缺口,當然發展“黑燈工廠”也會對工廠的“老人們”不太友好,技術與人力的對沖,最后犧牲的一定是人力資源。
不過當社會發展不斷加快,社會需求就會不斷提高,這就需要制造業工廠提供的產出隨之增大,鞍鋼引進“黑燈工廠”也是為了能夠最大化提高產出,滿足各類訂單的需要,否則當未知的可能到來,整個社會工作制造的產出又不夠多,就會發生較大的民變和異動。
2013年德國工業制造專家孔翰寧,在漢諾威博覽會上提出了工業4.0概念。世界各個國家的基礎工業也開始慢慢轉變。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顯示,現階段全球機器滲透率約為0.9%,占勞動力市場的1%左右,6年后機器滲透率將提升10倍,預計最高可達到18%,機器人占比也將水漲船高,預計提升20倍。
就目前而言,基礎工序的工人下崗將成為必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鞍鋼花費62.9億元打造的黑燈工廠只會功能愈發的健全和智能,大部分的基礎工作將隨之被替代,發展無人工廠是科學規律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機器替代人工是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必然。無論是歷史上哪一次工業革命,最終都會帶來一大批的工人失業,2022年中國社科院相關專家提出,未來5-10年內我國勞動力和就業形勢相較現在將發生較大變化,失業人群和規模同步提高。
對于工人而言,當面對崗位同質和擠壓時,首要的就是提升自身知識和技術水平,以滿足新時期新要求下的工廠需求。當然從經驗上來看,還應制定推出更多、更實惠的就業政策應對可能帶來的就業失衡問題,包括但不限于自主擇業、技能培訓、就業幫扶等措施。
從長遠來看,未來鞍鋼的“黑燈工廠”模式還將進一步提升擴大,會向其他行業領域逐步推廣,因此需要建立代補償機制,協調社會財富的均衡性,減少社會矛盾的激增。
結語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對美國未來的就業形勢研究顯示,雖然“智慧工廠”的發展將擠壓一批工作崗位,但是也會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中國的發展形勢也與之類似,所以不必保持悲觀心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