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廣州車展上,長城汽車汽車宣布在全國開放全場景NOA,Coffee OS 3.1更新上線。借著魏牌全新藍山,長城展示著智能化上取得的最新成效。
11月15日,在車展現場,長城汽車CTO吳會肖與RoboX進行了對話,內容涵蓋了長城智能化所經歷的本質上的變化,以及她對于純視覺方案、AI應用乃至中美技術差異的近期體會。
「端到端」現狀與挑戰
“端到端技術只是業內的一種說法,但具體實施細節,各家企業通常不會完全公開核心見解。當前來看,還是需要做規則兜底。”
吳會肖認為,對于自車和他車的軌跡預測,以及對道路上的交通參與者進行預測,當前算法已能夠實現。但面對更復雜場景,如救護車需要避讓、交警手勢、潮汐車道和公交車道的使用限制等,對智能駕駛系統來說仍是挑戰。
面對這樣的場景,吳會肖認為需要再引用新的模型,并且該模型能在當前端側芯片跑通,這也是長城當前的研發重點。
“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可能不理解端到端的概念,但他們能理解車位到車位,甚至會有讓車輛自動迎接、尋找車位泊車的需求,這也是長城技術開發人員的方向。”
「藍山智駕」會應用至其他車型
作為長城量產的最高階智駕方案,藍山采用的智駕系統毫無疑問還會應用到其他車型。
吳會肖透露,高山系列將會采用類似的智駕方案,同時坦克品牌也在推進相關工作。另外,哈弗的研發項目已經啟動,具體的量產時間將取決于座艙和智駕的匹配情況。
但她也表示,目前10-15萬元價位的車型,還沒有辦法做到非常好的城市NOA水平,更現實的還是通勤模式。
“通勤模式所需要的芯片算力分配相對來講沒那么高,同時高速NOA肯定可以做好,接下來我們會在哈弗品牌上推進。“
她表示,在去年9月份,所有的技術路線基本已經確定,之后的工作主要是進行工程化的落地。除了端側,我們在云側分布式、車聯網以及云側的多云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無論是數據采集、訓練、精準推送還是定點大數據收集,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吳會肖說道。
如今的全新藍山智駕以及哈弗品牌、坦克、歐拉的OTA功能,也正是基于去年確定的技術路線。
多域融合,遠不止于「駕艙一體」
現在,長城每個月都會對最新的智能化技術路線進行審視。
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多域控制器融合。吳會肖認為,這將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通訊效率和穩定性。
但由于該技術涉及到不同領域芯片的選型和整個電路設計,還需要更為謹慎。
“談到多域融合,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智能駕駛和座艙的域控融合,目前我們也確實在做這方面的融合。可實際上,從整車角度來看,也可以指車控領域,例如網關到車門,包括底盤、懸架、空氣懸掛,甚至包括動力控制器的部分。這些部分進行多域整合的機會更大,成本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吳會肖指出,目前,長城正在做「艙泊一體」,也會將一些功能安全融進智駕。但在整合智駕和智艙SoC這一層面上,到底多大的CPU、GPU和NPU是足夠的,目前還沒看到穩態的結果。
不過,對于MCU層面的控制邏輯,其實已經非常清楚。所以她認為,對于包括線控底盤在內的車控進行多域控制器整合,機會更加成熟。
在軟件層面,即便在不同的域控中時間維度不盡相同,但總體上是可以打通的。目前,長城也正在從「座艙+智駕」向整車智能進化,例如Coffee OS也將升級為整車軟件系統,將更多的底盤控制、動力控制、車身控制和端云結合控制納入一體化的管控領域中。
「去激光雷達」還未到時候
純視覺與激光雷達的問題,是目前所有智駕公司和車企都要面臨的選項。
與諸多堅定要走純視覺之路的車企不同,吳會肖認為,雖然長城也在測試純視覺方案,但是目前評估下來,一旦拿掉激光雷達,可能還是會對一些極端場景產生較大影響。
“正常情況下,用激光雷達做軌跡預測等功能,并不會占用特別大的算力。但如果拿掉激光雷達,對于一些復雜場景仍無法單純依靠視覺進行精準識別。當圖像識別有誤,執行度就難以提升。“
對此,吳會肖認為,還可以「再看一看」,結合后續的訓練結果,等執行度達到較高水平時,再拿掉激光雷達。
她指出,以當前的技術狀態來看,激光雷達可以在適應復雜天氣、復雜路況上會更有優勢。但是隨著數據量的積累,純視覺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長城在這一方面的工作也會加快。
中美差異及雙方優勢
“特斯拉在理念上非常領先,我認為沒有任何一家車企能與其相提并論。但現在馬斯克太忙了,不知道他是否還有精力放在智能駕駛上。”
10月底,吳會肖及長城團隊前往美國,走訪了微軟、英特爾、亞馬遜,以及英偉達、高通等科技企業。
她認為,美國在AI應用上確實有很多創新,但在工程化層面上,他們的效率會慢一些。“當我去亞馬遜、微軟等頂級科技公司總部時,我看到的他們認為非常不錯的Demo,相當于我們在一代之前的產品形態…整體看下來,我自己還是蠻有信心的。”
吳會肖表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所有企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與多種因素相關——不僅僅是完整的端到端方案,而是從算法到工程化,從動力底盤標定到橫向縱向控制,再到數據訓練,每個環節都不可或缺。
但她也指出,中國人才流動迅速,一旦有公司取得突破,其他公司也會迅速跟進,以至于與特斯拉的相互推進速度,這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不過,我們之前還只能看到特斯拉的尾燈,但現在,我們不僅可以趕上,而且幾乎可以與之并駕齊驅。”
通過智能化,重塑長城
在對話中,吳會肖也轉述了魏建軍對于中美技術差異的看法:美國在諸如光刻機、高精尖AI訓練芯片,以及車規級大型SoC芯片等底層技術上,確實已經與中國拉開了差距;然而,中國在軟件集成層面、工程定義、整車開發,從應用層到動力底盤的整合層面上,比歐美做得更好。
“我個人認為,歐美企業如果想建立起像中國這樣的產品定義和軟件開發,并達成這種產品效果,至少需要5—10年時間。 ”
吳會肖進一步解釋稱,只有做過整車的人才知道,從定義一輛整車到實現產品體驗,將動力、操控、安全性能,還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這些領域統統做好,這有多么難。
她透露道,長城汽車大概在2020年開始大規模招聘軟件人員,開發了第一代8155產品。當時遇到了一些問題,但問題并非出在產品本身,而是對于產品和商業的理念。
“2022年,我進入智能化領域。回顧整個過程,我們將組織、商業、合同、技術架構、產品理念全部推倒重來,開發了新的Coffee OS 3設計理念。另外,由于其他新型公司的加入,我們看到了非常好的理念,然后再隨之去做自己的產品理念設計,重新建立起組織、流程、運營、軟硬件架構等所有板塊。”
她認為,歐美企業的部門壁壘大概是中國壁壘至少5到10倍,而且軟件人才和產品經理人才比中國要稀缺很多。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市場上的壓力,不像中國市場有如此激烈的競爭。
“除非他們能將市場打開,讓中國車企進去,就像我們當年將特斯拉當作一條鯰魚引進來。”
當然「引入競爭者」這一過程非常痛苦,也會面臨更多的問題,比如加班問題,跨組織協同的問題,跨級別匯報的問題等,但若非如此,也不會實現如今的質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