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4》麥琳傳來人們口誅筆伐的“瘋女人”。這一場真人秀完美達成了娛樂至死的目標。
僅僅一些剪輯過的片段呈現的是真實的麥琳嗎?值得存疑。
全網討伐她,不就是集中網暴嗎?
妥妥的惡意。
網暴是惡意的集中體現,《惡意心理學》談到網暴外,攻擊、欺騙、偏見、歧視同樣是惡意的體現,它們都會通過語言傳遞給別人。
作者岡本真一郎是一個心理學家,專注研究語言在溝通中對人心理造成的影響。
信息傳遞中的雙方
信息傳遞需要溝通,溝通有兩方,一方將信息傳遞出來,另一方接觸信息。一旦雙方傳遞出的信息遭遇扭曲,誤解就會產生,甚至造成爭吵。
另外,在溝通中,語言信息只是其中一方面,更多的時候非語言信息傳遞出的信號同樣重要。
人們通常通過表情、語氣、肢體語言來判斷說話人的情緒和意圖。一旦說話人面部帶有不耐煩的心情,人們自然會消極的理解話語。
作者將交流意圖區分為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中間需要通過明示和推理的方式傳達給對方。
信息意圖就是傳遞信息的意愿,交際意圖是想要溝通的意愿。
明示,即為直接表達。推理,則復雜得多,通常說話人會處理一下語言,不直接將意思表達出來,轉換過意思之后,全憑聽話人的解讀判斷。
比如:我需要你幫忙,這是明示。
如果方便的話,希望你能幫一下忙。這是推理方式的表達。
更進一步,之前,小張就挺喜歡幫助人的,可惜他離職了,現在組里也就你這樣一個年輕人了。這是一種寓意的表達方式。
說話人沒有信息意圖也無交際意圖時,需要聽話者自己辨別。說話人沒有傳達任何意思和意圖,全憑聽話人自己去理解。這種情況下是否有惡意,值得商榷。
一旦說話人有傳遞信息的意圖,但他無交際意圖時,如果說話者用暗示的方式來傳達隱含的意思,那么聽話者就需要辨別是否有惡意。
比較明確的情況是,說話人有傳遞信息的意圖,同時有交際意圖,并且用明示推理的方式傳達寓意。這個時候聽話者就要從寓意中辨別。這一類的話,通常會隱含惡意,不仔細辨別,容易被欺騙。
最后一種情況就非常明顯。說話人有信息圖,有交際意圖,并且用明示推理的方式表達明確意思。這種惡意聽話人會直接接收到。
根據作者提供的四種交流意圖,聽話人需要自行辨別惡意。如果實在吃不準,可以將對話告訴親友,通過他們的判斷來做參考。
惡意的原因:認知偏誤
書中所謂的惡意其實是一種非常廣泛的觀念,如歧視、性騷擾、偏見等都算。形成為惡意的原因多半就是認知偏誤,即偏見。
偏見對于人的話語有重要的影響。
作者列舉了一些偏見。如刻板印象、態度。
首因效應很難改變,第一印象非常的根深蒂固,容易在人的腦海中里留下深刻印象,哪怕后面有證據證明與之相反,也不容易改變印象。這就就形成了刻板印象。
暈輪效應本來是指最好的品質擴展到總體評價中,然而現實是惡劣品質也能影響到整體評價。
歸因謬誤也會造成偏見,不對原因做全面的分析,因為幾個要素就歸結出一個理由,從而形成了一種偏見。
對麥琳的厭惡難道不是一種信息篩選后的偏誤結論嗎?節目組挑選片段,進行剪輯,呈現出一個“有問題”的麥琳。如果播放完整片段,還會有這種“瘋感”嗎?
另外,人還有隱藏性的偏見,這種在潛意識中的邊界,不用去察覺,可能都意識不到。
其實歧視分傳統歧視和現代歧視,傳統歧視就是自古以來的偏見,而現代歧視是現代社會下產生的新的偏見。
比如傳統的歧視認為黑人是劣等人,現代的歧視認為:我們不應該種族歧視黑人,現實情況是我們已經優待了他,他們經濟狀況不好是不努力導致的。
結語
不要以為《惡意心理學》是描述惡意闡釋的機制,或是告訴人們為什么會產生惡意。相反,它更偏重在信息溝通中的惡意傳遞問題。
同時作者提到了互聯網溝通的特征,比如同步性和非同步性。另外對于性騷擾,專門一章來講述,為什么加害者無法聽懂受害者的委婉拒絕,反而認為受害者是喜歡這樣的。
其實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信息不會是百分百傳遞,總有一些損耗,這是自然而然的。而惡意的產生通常伴隨著信息扭曲,這種扭曲是說話人故意制造的。
回到麥琳這件事上,節目組挑選那些博眼球的片段通過剪輯制造的扭曲信息。試問做真人秀節目就不需要道德倫理了嗎?
【文/云玖弋】
【聲明:玖弋閣 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玖弋閣,一周一書評,更多新書更好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