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丁見印尼紀事(微信公眾號)
上個月我回國了。在福清老家待了個把禮拜,又去合肥幫著妹妹看護一下年邁的老媽。然后就陪一個印尼旅行團出門轉了一大圈:上?!啥肌貞c——從東南到西南,十多天時間,風塵仆仆,人困馬乏,但是挺過癮的。
輕軌火車穿樓的重慶李子壩站,作為游客趨之若鶩的網紅打卡地,也吸引了這個印尼旅行團前來拍照留念。
這個旅行團,照例由印尼FKS集團創始人丘昌仁先生領隊,成員還是之前去檳城的幾位華商朋友——丘先生與夫人、陳和夫婦、洪鼎瑜夫婦、熊舜威夫婦,外加一位從事房地產開發的何偉贊先生,總共九人。原班人馬中,“可可大王”葉棟生先生,印尼退役中將多諾夫婦,還有那位肝膽外科醫生鄭正冉因各自有事,遺憾未能成行。
我在那篇《檳城行記之一:這個旅行團背后的人物軼事》里曾經介紹過,這個印尼旅行團,除了我是個吃文字飯的普通專業人員,其他皆為商界英豪,有些還是某個行業的代表人物、大企業家。他們雖然早已功成名就、富貴聞達,為人卻不倨傲,低調而且隨和。這伙人都有了年紀,卻蠻有“臺形”,依然保持了賞心悅目的形象,六七十歲,不好用俊男靚女形容,但斯文儒雅,風度氣質俱佳。尤其幾位女士,原本清秀,嫁得體面又會賺錢的老公,郎才女貌、保養得法,仿佛時光的寵兒,歷經歲月沉淀,愈發柔美而不失溫婉。
有天下午,大家在成都某個大商場走累了,便去一家餐吧,叫了飲品和點心,坐下來歇歇腳。收銀小姑娘看到這伙客人謙和有禮、儀表非俗,忍不住好奇地過來攀談:
“哇!你們是哪里來的啊?”小姑娘問。
“我們來自千島之國”。有人微笑作答。
“千島之國是哪里?”收銀員女孩眼睛忽閃著,一時反應不過來。
“他們都是印尼華僑”。我告訴她。
“啊!怪不得,和我們國內的人有點不一樣呢。我感覺他們都好有風度,這些阿姨都好漂亮啊!”小姑娘羨慕地夸獎說。
應該承認,收銀小姑娘還是蠻有眼力的。旅行團夫人們的衣著打扮和言談舉止,確實呈現著南洋上流華僑太太那種獨有的韻味。
在重慶游輪上觀賞長江與嘉陵江夜景。由前至后:熊夫人蔡女士、陳夫人魏女士、丘夫人萬女士、洪夫人莉莉女士和丈夫洪先生。
還有一點值得稱道,這伙人個個都有才情,多才多藝,他們時常聚在丘先生的會所——聽歌、唱歌,演奏樂器,還能朗誦中國古詩,每每逸興遄飛,顯示出真性情的一面。對我這樣的文化人而言,就頗具吸引力,彼此逐漸成為愛好相似的知音。
此番旅行,是半年前在雅加達就約好的。
丘先生有個年輕朋友,大名曹峰,乃中國歌手,旅居印尼多年,是位實力唱將,聲音渾厚舒展,沁人心脾。曹峰是山西人,后來在成都安了家。有一天丘先生請他來會所唱歌,曹峰聲情并茂,唱了一首《成都》:
讓我掉下眼淚的
不止昨夜的酒
讓我依依不舍的
不止你的溫柔……
尤其是中間那段一詠三嘆的歌詞,被曹峰唱得深情款款、憂郁迷離,說實話比原唱更有味道,一下子就把丘先生和一幫歌友深深打動了。
成都 帶不走的 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你會挽著我的衣袖
我會把手揣進褲兜
走到玉林路的盡頭
坐在小酒館的門口……
曹峰在演唱中。
一曲唱罷,掌聲四起。曹峰便開始熱情鼓動:“哎——各位大佬,有空沒空,總得去成都一趟??!那可是個魔幻城市,吃喝玩樂,主打一個悠閑,特別是各種美食,完全就是鋪天蓋地、無窮無盡,而且便宜的要命,哇塞!簡直不要太巴適……”一席話,勾得大家心里癢癢的不行。于是,丘先生和在座幾位經常結伴旅行的老友當場約定,下半年選個不冷不熱的日子,組團去中國一游。而成都,則是此行主要的目的地之一。
因為要順便考察有關商務和參觀“進博會”,一行人頭一站到了上海。
關于上海,如果說寫游記,就算有無數話題,也早就被無數的文章寫盡了!我琢磨了好幾天,此時枯坐桌前苦思冥想,仍不知再從何說起。身為寫作者,面對盡人皆知的大上海,似乎也很難妙筆生花,寫出新意。
說起來,上??赡苁乔鹣壬驄D最熟悉的中國城市,早在二十年前,他們就帶著孩子在上海住過不短的時間。他的這班朋友,見多識廣,無一例外,皆對此地毫不陌生。每次來上海,逛豫園城隍廟,吃蟹黃包,去外灘漫步,坐游船觀浦江夜景,行走南京路,閑坐“新天地”,以及在浦東陸家嘴高聳入云的酒店住上兩晚……諸如此類的體驗,差不多都是必備的節目。此番行程,亦大致如此。
上圖:丘昌仁與好友何偉贊走在上海城隍廟的街巷里。
下圖:盡管初冬的上海已有陣陣寒意,旅行團照樣上演了登船夜游黃浦江的保留節目。
我跟隨大家,邊走邊聽他們如數家珍般的各種回憶??傮w來說給我的感覺就是:今昔對比,中外對照,當代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進步古今罕見、冠蓋全球。而城市管理能力超強的上海,則是國內乃至國際最先進和最具代表性的縮影。身為海外炎黃子孫,旅行團每個人心里都為此充滿了羨慕、敬意與自豪!
我曾在這個公號發表過多篇丘昌仁先生的傳記片段,也曾記述了他的朋友陳和先生以及洪鼎瑜先生的一些故事,想必關注本號的讀者已有了解,此處不再重復。團里還有一位熊舜威先生,因之前接觸不多,未曾細說,這次旅行有機會多次交談,他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熊先生今年七十歲,高個,身材修長,年輕時必是英俊挺拔、玉樹臨風,現在上了年紀,背稍有點彎,還是蠻帥的。他有一個寬大的額頭,上唇留著一抹淡淡的胡須,鼻梁上戴一副茶色的方框眼鏡,細長的雙眼微帶笑意,又似乎總在思考什么,這使他看上去很像一位大學教授。
熊舜威和太太蔡蓮萍。
熊先生祖籍廣東梅縣,他父親早年南渡印尼,前往盛產錫礦的邦加島打拼謀生。熊舜威出生在邦加首府檳港,就讀當地華僑小學,四年級時印尼發生排華,中文學校被迫關閉。父親把家里的東西裝進幾個大筐,托運到雅加達,攜家人在雅京等候中國的接僑船回國。結果等了幾個月,船也沒來,印尼和中國就斷交了。全家人只好雅加達安頓下來,頑強生活、繼續創業。
客家人極重視教育,熊舜威的父親也不列外,千方百計找老師給他補習,他自己也很用功,讀了大量中文經典書籍,印尼文學得也不錯,長大后就有了一股書卷氣。熊家后來事業有成,經濟狀況大為改善,他本人亦踏入商海,成家立業,在工商界脫穎而出。
熊先生如今是做醫療器材的老板,洪鼎瑜先生說他生意做得很大,其公司在印尼該行業市場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團友們按印尼人的習慣,喜歡叫他“哥阿威”,或“伯阿威”(伯,是印尼語先生的意思,伯阿威就是阿威先生),我則按中國人習慣,尊稱他熊先生。有意思的是,熊先生并不像其他人那樣叫我丁老師,而是叫我——丁師傅。大概是感覺我這個“碼字師傅”還保留著幾分工人階級的質樸,所以他才這樣稱呼我,叫得親切自然,我也挺受用。
那天在外灘半島酒店的餐廳,我和熊先生夫婦同一張桌。他慢條斯理吃罷早餐,喝著咖啡,笑瞇瞇地同我聊起一段往事:
“哎——丁師傅,你知道嗎?1977年我生平第一次跟父親回中國,當然是回梅州老家探親。那時候印尼和中國還沒復交,我們來大陸都是經香港,再到澳門,中國方面照顧印尼華僑,過海關不用在護照上蓋章,另外發一張紙辦理進出手續,以免我們返回印尼時遇到麻煩。父親和我到了廣州,租了一輛小卡車回梅縣。為什么租卡車呢?因為父親買了一卡車的貨——各種吃穿用的東西,要帶到梅縣分給家鄉人。父親出洋幾十年,有了一些錢,天天都惦記家鄉的親人啊!那個年代,國內還很落后,他知道家鄉人需要什么。
當時從廣州到梅州,汽車差不多要跑上一整天。父親坐駕駛室司機旁邊,我就坐在后面的車廂上,一路上翻山越嶺,塵土飛揚,搞到灰頭土臉。中途上廁所,哇!我忍不住要嘔吐,可是想到老爸那樣愛家鄉,我都咬牙堅持下來。但是你看現在,中國發展得多么好,進步這樣大!尤其是交通,瘋狂造高鐵、建高速公路,還有機場、碼頭,到處都很清潔,變化翻天覆地,簡直好像神話……”
他太太在一旁接過話茬:“我們幾乎每年都回梅州,也經常來上海,從前買機票很不方便,要去航空公司排隊,如果轉機去別的城市,機票只能在機場買,就在那里等航班,有時候要等六七個小時,不像現在,一切用手機提前搞定。當然在印尼也差不多方便,不過我們還是喜歡來中國,比如上海,誰不喜歡呢!“
說到手機,這位熊先生可謂是個不折不扣的“發燒友”。他出門旅行,總要隨身攜帶四部手機,斜挎包里面還放著一臺13.2 英寸的華為平板,一上車,就端出來吩咐司機:“請把觸摸屏的藍牙打開,和我的平板連上,我要放歌給大家聽?!?/p>
他帶的四部手機,一部蘋果,三部華為。他解釋說:"如果不是美國限制,華為無法使用谷歌移動服務,我連一部蘋果都不用!"
手機響了,匆忙間搞不清是哪一部,熊先生就手忙腳亂地把四部手機都掏出來查看。我坐在后排問他:“熊先生,為什么要帶這么多手機?多麻煩??!”他笑笑說:“習慣了,主要是喜歡華為,基本上每出一款新的,我肯定會買來使用。其實我家里還有十幾部手機,都是華為?!?/p>
感覺到我有些驚訝,熊先生又補充一句:“沒什么,支持中國嘛!”
一行人到了成都,少不了要去著名的寬窄巷轉轉。我和熊先生、洪先生三個人并肩而行,路過一間榮耀手機專賣店。洪先生對熊先生打趣道:“哥阿威,榮耀也是華為,要不要進去再買一部?”
“OK!那就看看吧?!毙芟壬事晳穑覀z一同步入店中。
我把玻璃柜里一臺棗紅色的Magic V3雙折疊手機指給他,店員小哥忙取出來遞給熊先生,極其熟稔地介紹說,這是第三代驍龍8榮耀新款,超薄折疊屏,耐摔防水,1萬1千700元。
熊先生坐下來拿在手上端詳片刻,不假思索道:“好!去拿一部包裝好的,我買啦?!闭f著,從錢包里摸出信用卡就要付款。店員小哥估計少見如此爽快的顧客,不禁喜出望外,興沖沖一溜小跑,進里間拿了一部出來,主動大聲宣布:“先生,我給您優惠三百元,再贈送一副無線耳機。”
洪鼎瑜先生在旁邊默默看著,我退后兩步,舉起手機悄悄拍下這一幕(下圖),忽然間心里就涌出一份感動。
旅途中,我還從以下幾個細微之處,感受到熊先生的善良和慷慨。
在酒店或餐廳,得到熱情友好的服務,大家都很滿意,熊先生總是搶著拿小費給服務生,小費其實不小,兩三百元大鈔。有時被婉言謝絕,他就覺得十分過意不去,好像欠了別人的人情。大堂經理勸他:“先生,您別客氣,我們這里規定是不收小費的?!毙芟壬阏J真解釋說:“這不是小費,他們工作很出色,我是獎勵他們?!?/p>
在上海,我陪他打車辦點事,車到目的地,計價器顯示106元,熊先生非要給司機200元,并關照說,“不必找零、不必找零,一點小意思”。那個50多歲的外省“的哥”感動莫名,操一口皖北口音連聲道謝:“哎呦,娘唉——今天我真遇到好心的老板了!”
熊先生信佛,每到一地,但凡路過寺廟,必去參拜,不忘給功德箱捐些善款,以表虔誠。這樣的人,大體上性格都不會差,笑口常開、不急不躁,端的是溫良恭儉讓。
但他這好脾氣的人,偶爾也會表現出大義凜然、堅持原則的一面。
有一次和我聊天,不知怎么說起臺灣民進黨數典忘祖,一心搞臺獨的話題。熊先生突然變得激憤起來,他瞪著眼,斬釘截鐵地說:“丁師傅,你可以作證,如果中國解放軍攻打賴清德,干他們!我一定出錢支持?!?/p>
我點點頭,更加對他肅然起敬。
用了較長篇幅,講述了這位可親可愛的哥阿威熊先生,再說說團友們此行中國的另一個主題——舌尖之旅。
本號前面的文章曾經說過,我接觸過的那些印尼有名的華商,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熱愛美食——愛吃、會吃、能吃。所謂“人生大事,吃喝二字”,一方面,但凡做大生意的人,必須有個好胃口,你從早到晚清心寡欲、淡泊寧靜,如何在商場叱咤風云!另一方面,這些人商海沉浮,搏風激浪,遇到的壓力也非比尋常,而美食便具有治愈人心的魅力,因此他們吃香喝辣,樂此不疲。比如丘先生夫婦,還有陳和兄夫婦,在我看來,都達到了美食家的水平,洪先生和熊先生夫婦,也不遑多讓。
那天早上,旅行團到達上海,一下飛機,也不去酒店安頓行李,便驅車直奔思南路,走進號稱滬上四大面館之一的“?阿娘面館”,每人點上一碗黃魚面,魚肉鮮嫩爽滑,面條筋道有嚼勁,湯底鮮美醇厚。大家連面帶湯一口氣吃完,頓覺通體舒泰,旅途疲勞一掃而光。
接下來一行人跟著丘先生,少不了要去一趟豫園和打浦橋,在那兩處的南翔老店、小楊生煎,來頓蟹黃小籠包和生煎饅頭,過一過懷舊的癮。
前文提到,大約20年前,丘先生曾把女兒送到上海交大學習中文,他和夫人也來滬上小住半月。有一天丘先生獨自街頭閑逛,偶然路過一間不起眼的餐館,他被里面散發的濃郁而奇妙香氣所吸引,便停下腳步,進門吩咐店家:“請給我來一道你們最拿手的招牌菜”。老板娘觀此人氣度不凡,斷定非一般俗客,于是喚店小二殷勤招呼,并親自下廚,精心做了這道色香味形兼備的——“紅燒豬蹄”。
旅行團此次在同一個酒家品嘗的這道菜。
此道佳肴,雖是家常本幫菜系,卻盡顯烹飪之精美,今略陳其妙如下:選優質豬蹄,飽滿新鮮,方為上乘。然后劈為兩半,去掉趾甲部位,斬成兩寸大小方塊,烹入黃酒、老抽、冰糖、蔥蓋,用中小火慢燉直至湯汁濃稠,然后大火收濃鹵汁,使豬蹄吸盡紅燒之精華。待端上桌來,觀其色,紅亮誘人,猶如瑪瑙般晶瑩剔透,聞其香,醇厚濃郁,甜咸交織,引人垂涎。嘗其味,肉質軟糯,入口即化,紅燒之汁滲透其中,真個是肥而不膩,鮮美無比。
丘先生吃罷,贊不絕口,從此夢中難忘,這些年每來上海,必去此店,大快朵頤。
若問該店鋪乃何方神圣?——上海徐匯區天平路上的“老吉士”是也。(下圖)
其實這老吉士,在上海眾多歷史悠久的名牌餐廳面前,遠算不上是“老字號”,自1995年創辦開業到現在,還不到30年時間。它的門臉很小,二三十個平米而已,裝修也很普通,兩層小樓,房子就是天平路邊上的民居,一樓還是半地下的。老吉士主打本幫菜,就是上海人的家常菜,一點也不高大上。
所謂本幫菜,“濃油赤醬”是其傳統特色,老吉士在深得此道的基礎上又有很多創新與變通。縱觀百年上海,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國際知名大都市,靠的就是各色人等的變通能力。老吉士掌門應該是其中餐飲業之佼佼者。據說老板給廚師的空間非常大,甭管什么食材,只要能做得好吃到極致,隨便你怎么玩都行。玩來玩去,竟把這老吉士玩到了四海皆知的地步,獲評“米其林”上海最佳餐廳,成為中外食客和許多香港大明星爭相光顧之處。
老吉士每天顧客盈門,也沒包廂,就那么五七張桌子,就連香港的梁朝偉來了,也得擠在大堂和眾人一起吃喝。食客們想去好好吃上一頓,至少要提前一個禮拜訂位子才行。
此番丘先生率團來滬,第二天晚餐便帶大家尋香而去。他是老吉士的老主顧了,又提前打電話預約,結果我們晚上7點抵達該店,仍是人滿為患,沒有空位,門外還坐著不少人排隊等候。為了夢中想念的好滋味,丘先生這個億萬富豪,也只好和我們在寒風中苦苦等了四十分鐘,才輪到進門坐下,如愿以償終于等來了心心念念“紅燒豬蹄”。(下圖)
當然,老吉士的拿手菜肯定不止一道,那天晚上丘先生還請大家吃了去骨咸雞、清炒河蝦仁、蟹粉豆腐、梅干菜鱖魚、油爆蝦,還有蔥烤鴉片魚頭等若干名菜,不用說,每一道都非常地道!燙一壺醇香濃烈的紹興老酒,品嘗這人間佳肴,一眾老友說說笑笑,更覺時光幸福,激發起對生活的熱愛。必須承認,我不知該如何形容這美好的享受,可能古人所言——撼心魂之珍饈,若味蕾之綻放,大抵就是如此吧!
第三天美食之旅的高潮,是在本屆上?!斑M博會”做翻譯工作的葉露小姐安排下,驅車昆山巴城陽澄湖畔,盡情飽餐了一頓大閘蟹。
葉露(下圖)是浙江臺州人,家在上海,大學畢業后,旅居巴厘島17年之久,曾任國際日報記者,英語、德語,印尼話都挺嫻熟,性格活潑,愛說愛笑,善于社交,因此成了大閘蟹之行人人喜歡的“開心果”。
每年金秋十月,都是大閘蟹集中上市的季節。昆山巴城,有“天下第一蟹城”之譽,傳說歷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壯士巴解,就誕生于此。為紀念這位名人,當地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為巴城。
相傳幾千年前,江河湖泊里有一種雙螯八足、形狀兇惡的甲殼蟲,不僅偷吃稻谷,還會用螯傷人,故成為人人害怕的"夾人蟲"。后來,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壯士巴解督工,因受夾人蟲侵擾而工程延誤。巴解想出一招,命人以開水燙之,看起來奇形怪狀的"夾人蟲",瞬間變得通體透紅,且有異香。巴解勇敢無畏,遂親口嘗之,發現味美不可名狀,從此這東西變為人人喜愛的口中之物。再后來,造字者取巴解的解字,在下面加一個“蟲’,于是就成為螃蟹的“蟹”。
昆山巴解園外的巴解雕像。
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以其“青背、白肚、金爪、黃毛”著稱,金秋十月乃品嘗大閘蟹的最佳時節,所謂“陽澄湖美,巴城蟹肥”。有文人這樣描述:“在風光旖旎的湖邊,品味大閘蟹的鮮美,每一口,都是對秋天的致敬!”我們來到巴城已是11月初,那家“郁金香”蟹莊的主人告訴大家,蟹黃飽滿的母蟹差不多過期了,但正是公蟹的蟹膏特別豐盛的時候,所以各位客官還是口福不淺。
當天中午,當蟹莊的兩位農婦把最后的“壓軸菜”——幾十只四至六兩重的大閘蟹蒸熟了端上圓桌時,眾人驚喜之余發出陣陣歡呼。隨即,大家迫不及待,食指大動,揭開蟹蓋,紛紛把蟹黃蟹肉沾著姜汁送入口中,開始享受那期待已久的舌尖快感;空氣中彌漫著蟹香與歡聲笑語,構成了一幅溫馨而美好的聚餐畫卷。
哎呀!再寫下去,我的口水又快要流出來了。
接下來,旅行團此行還有成都的美食體驗,重慶兩江之濱美不勝收的山城夜景,以及紅色文化舞臺的震撼觀感,我將如何敘述呢?
本文已經不短了,暫且就此打住吧。無論筆觸再怎樣延伸,都無法完全捕捉那些瞬間帶給心靈的觸動。真正的美好,就藏在我們每一次親身體驗的腳步之中。旅行,不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視角與精神層面的一場盛宴。祝愿這個旅行團踏上歸途的印尼朋友,都能在未來的日子里,帶著這份來自遠方的記憶,繼續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咱們下期再見!
本號此前文章延伸閱覽:
檳城行記之一:這個旅行團背后的人物軼事
檳城行記之二:東西方人為何都在這里神魂顛倒?
當年血戰仙本那||回顧印尼和大馬等國“打群架”的來龍去脈
一個華人家族的歷史剪影|江淼成的文化傳承之道
印尼華商傳奇:他們的鴻運和他的幸運密碼|丘昌仁傳記第四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