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氣呼呼地跟我吐槽她兒子,她說兒子的班主任提醒她,她兒子最近在學習上有點松懈,請她關注一下,抽時間和孩子聊聊。
朋友自然很重視,很快就跟兒子聊了聊,結果她沒說幾句,兒子就很不耐煩,母子二人不歡而散。
我一點也不意外,我朋友是急性了,我估計她所謂的跟孩子聊天,大概率是她用質問的語氣問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她家十歲的小男孩也不是好惹的,母子倆溝通不順很正常。
朋友說,她不能忍受的是,兒子認為老師在針對他,卻不去反思自己。比如這次,是因為他上課跟同學說了幾句話,而別的同學說話老師就不怎么管,于是兒子認為老師不公平。
我安慰朋友,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溝通確實需要技巧,恰好我刷到心理咨詢師王立寧老師的一個視頻,也許對她有幫助,于是我把視頻發給了朋友。
王立寧老師說,孩子在9-12歲這個階段,父母要完成角色的轉變,從主導者變成引導、啟發的角色。
立寧老師說,孩子在9-12歲已經進入青春期的預備期了,父母這時候不是孩子生命中的主角了,而是準備從他的生命中開始慢慢地退出。父母的角色,從主導者開始變成一個引領和啟發、陪伴的角色。父母在這時候要告訴孩子,你是你生命的主角,是你學習的主角。
立寧老師舉例說,老師給她打電話,說她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學習不認真。這時候,她直接把這個問題拋給孩子了,她問女兒,希望媽媽怎么做,怎么回復老師?老師為什么會打電話?
女兒脫口而出,老師胡說八道,跟她過不去。
立寧老師笑了笑,班級40多個孩子,怎么老師就跟你過不去呢?她這樣說,是啟發引導女兒,不妨從老師的立場思考一下,目的是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反思。
立寧老師又問,老師怎么會突然胡說八道的,沒關系的,跟媽媽說說,你做了什么事情讓老師有這樣的錯覺的?
或者換個角度想,假設把它當成老師的錯覺好了,你做了什么事讓老師跟媽媽打電話呢?
女兒說她當天和同學說了會兒話,以及翹課。立寧老師接著問,什么時候說的?女兒說,上課的時候說的。
立寧老師笑了笑,這下清楚了,人家都上課呢,女兒在說話,還覺得是老師冤枉她了。
女兒不服氣,別人也說話,老師怎么不管?
立寧老師安慰女兒,這證明老師看重你,在老師眼里,你很重要,老師關注你。
女兒說她不想要這種關注。立寧老師說,等有一天老師把你當臭狗屎了不理你了,你會更失落的。
女兒想了想說,這倒也是。
立寧老師又問女兒啥時候翹課的,女兒說她在宿舍睡了一覺,后來老師找來了,她跟老師干了一架。
立寧老師問,如果你是老師,你什么感覺?
她說,這時候讓孩子換位思考,換位到老師的角度,換位到父母的角度。
她經常跟女兒說一句話,那句話非常管用,她會問女兒,如果你是我,你怎么辦?如果你是我,你怎么處理?如果你是我,你怎么回復老師?
女兒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扛著壓力跟老師說,別管我閨女,她愛咋地咋地。
立寧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如果這么說了,那未來你在這個學校里,在這個班級里,你就是那個被忽略的人,一旦你被老師拋棄了,你被學校放棄了,你自己就得不到任何協助了。
講完這句話,女兒看著她說,也對,能理解。
立寧老師說,在孩子9到12歲這幾年,家長們要用自己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進行一個探討式的教育,一定要給孩子騰出一個思考的空間,反思的空間以及修正的空間,把問題統統交給孩子。這樣做,是在孩子這個年齡段滿足他的部分心理需求,讓教育是順遂的。
她舉例說,就像我們種樹,幾月份把樹種下去,等到它多大的時候該剪枝,什么時候該防蟲,以及如果狂風來了,要做什么措施等。很多時候我們養孩子跟種樹是一樣的,我們養一個孩子,通常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以及根據父母們養育我們的經驗來養育。
但在孩子9-12歲這個階段,家長們如果了解一些人格發展理論的話,需要把主權慢慢地轉交給孩子,退出主導者地位。立寧老師說,如果父母們能做到這一點,那他們在孩子3-12歲這個年齡段的一個重要任務就完成了。
是的,養育孩子,各個年齡段有不同的養育要點。在9-12歲這個年齡段,孩子們渴望擁有更多的主自權,父母們也不能再把孩子當成小孩子。于是這時候父母要完成角色轉換,從主導者變成引導、啟發者,這樣才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以及處理和孩子之間的沖突。
最后,希望我們能和孩子和諧相處,相親相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