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1世紀(jì)的孩子來說,手機幾乎是和水、空氣一樣的生活必需品。
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心智尚未健全,還沒有得到完整的思維訓(xùn)練,如果過早接觸智能手機,就會沉浸其中,甚至?xí)习a。
但是你知道嗎?對于孩子的玩手機問題,既不能過分放縱,也不能強行禁止,在一張一弛之間,還有許多門道。
對于從小被允許玩手機,和被禁止玩的孩子來說,他們長大后的差距有多大呢?
一、從小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
對于從小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來說,智能手機既是玩具,也是學(xué)習(xí)工具,更是他們接觸和認(rèn)識世界的好幫手。
手機是個雙刃劍,既能幫助孩子,也會帶壞孩子,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手機,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滿足。
那么從小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們得到了什么呢?
1.一份信任和滿足
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比得到家長的信任更讓他們開心,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家長接納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和家長之間的連接。
孩子會覺得,我的需求是能被爸爸媽媽看到的,我的愿望是可以被爸爸媽媽正視的,這種信任,能使孩子對家長存在一份濡慕和依賴。
2.得到一份玩具
對于孩子來說,智能手機里的種種奧妙,就像一個玩具一樣,既新奇又好玩。
如果家長害怕孩子沉迷手機,那么孩子也會沉迷玩具,沉迷游戲,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最關(guān)鍵的是如何給孩子建立起一個關(guān)于手機的共同認(rèn)知,讓孩子意識到:手機是可以玩的,就像游戲一樣,只要自己完成了爸爸媽媽的要求就好。
這種良性循環(huán)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玩手機的欲望,更能夠使孩子在內(nèi)心建立起一個循環(huán)機制:只要我乖乖聽話或者達(dá)到爸爸媽媽的某個要求,那么我就能得到玩一段時間手機的獎勵。
這種機制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起期待-滿足的思維,從而以后的學(xué)習(xí)中也能沉得下心。
3.拓寬了視野
在手機里,其實存在一個濃縮的世界,只要善加引導(dǎo),教會孩子如何從手機中觀察、學(xué)習(xí),那么玩手機也可以變成一種認(rèn)識世界的方式。
這對于孩子來說,也比一味的禁止玩手機來得好。
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從小被允許玩手機,且能夠注意方式方法,那么孩子就能從小對智能手機“祛魅”。
對于他們來說,手機也沒什么了不起的,爸爸媽媽會給自己玩。
這樣長大后的孩子心智會相對健全,他們就不會做出如前些年新聞寫的為購買新型蘋果手機而賣腎的事情來了。
手機只是一個載體,一個工具,如果孩子一開始就被允許玩手機,那么他們就能善加利用這個載體,來達(dá)到娛樂、學(xué)習(xí)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從小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和被禁止玩手機的孩子,他們的差距就在于這個過程。
從小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內(nèi)心有一種安定的滿足感,有一種愿望被實現(xiàn)后的平和和從容,他們就不會為了玩手機而無所不用其極。
這樣長大的孩子也從手機中見過更多“世面”,他們比不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多了一份幸福,這份幸福就來自于家長的信任和呵護。
二、被禁止玩手機的孩子
對于禁止孩子玩手機的家長們來說,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孩子因為玩手機患上“手機綜合征”。
他們十分清楚,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手機就是“精神鴉片”,很多人在工作之余,都會沉迷于手機中的小視頻、游戲,從而不可自拔。
他們明白手機的危害,也害怕孩子小小年紀(jì)就變成“低頭族”,因此就干脆“一刀切”,直接禁止孩子玩手機。
但這樣做的家長卻沒有意識到,凡事堵不如疏。
對于好奇心旺盛,經(jīng)常接觸外界資訊的孩子來講,一味的禁止他們玩手機,那么反而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使得他們更加向往、渴望玩手機。
那么這樣長大的孩子,在內(nèi)心會有一份不安定的躁動情緒。
他們從小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需求也沒有被正視,那么他們就會變得更加自私自利,只專注于滿足自己的需要。
因為他們小時候沒有被滿足過,那么長大后就會加倍滿足自己,這就是所謂的用一輩子補償童年的自己。
而且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玩智能手機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
如果同學(xué)們都能玩到,但自己卻從來沒有玩過,這也會使他們變得自卑,在和同學(xué)的交往時缺少話題。
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社交的興趣,變得沉默自卑,這也十分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前幾個月朋友圈被一封《媽媽寫給女兒的信》刷爆了,里面寫到,孩子乞求媽媽能在假期給她玩一會手機。
但媽媽堅決不允許,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舉例了玩手機的種種弊端,目的就是從根本上打消孩子想玩手機的念頭。
但是,這樣真的能使孩子打消念頭嗎?
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對于兒童來說,他們也許想不到玩手機的種種弊端,但是當(dāng)下想玩手機的要求沒有被滿足,那么他們內(nèi)心中對于手機的期待會一直存在。
這個期待會在以后的某個時間段被孩子自己發(fā)掘出來,然后瘋狂彌補,這樣反而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全。
而且延伸開來,和玩手機不被允許一樣,如果去游樂園,打游戲機,這些看起來會“玩物喪志”的需求也不被允許。
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十分低落,甚至還會加大患上抑郁癥的風(fēng)險。
那么,不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和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存在什么樣的不同呢?
三、兩者之間有何不同
首先就是心理上的健康。
對于孩子來說,長期不被允許玩手機,但父母卻手機不離身,沉迷于手機中的APP,那么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低落,他們會對父母的權(quán)威有所懷疑。
長期下來就會使得孩子的人格發(fā)展不全面,孩子會有自卑感,會變得沉默不愛說話。
千萬不要小看玩手機的重要性,對于小孩來說,這也代表著他們的快樂和期待。
其次就是會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變的生疏,孩子會認(rèn)為父母的嚴(yán)格和不近人情就是不愛他們。
想想看,父母不允許孩子玩手機,但自己有時候都沉迷手機,這樣怎么能說服孩子呢?
退一步說,孩子和家長都不玩手機,孩子會對智能手機更加好奇,這份好奇隨著時間發(fā)酵,會變成一股欲望,在之后一次性釋放出來。
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之間的差距,還不僅僅是以上這些。
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差距更加體現(xiàn)在青春期的時候。
按照兒童心理學(xué)的理論來說,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也會逐漸覺醒。
他們會更關(guān)注“自我”,會更重視“自我”的要求和期待。
如果不被允許玩手機,短時間內(nèi)孩子可能會迫于家長的權(quán)威暫時表現(xiàn)得很聽話。
但是久而久之,這種不被尊重、不被公平對待的負(fù)面情緒累積多了后,孩子很大概率會變得叛逆,或者更不愿意和父母合作。
因為他們的“自我”沒有被父母正視和滿足,嚴(yán)重的是,孩子會因此變得不信任父母,不與父母親近,這種隔閡在青春期時會發(fā)展成更大的叛逆。
四、過度玩手機的危害
其雖然玩手機是一種有益的益智活動,但對于孩子來說,如果不控制他們玩手機的次數(shù)和頻率,使他們過分沉迷手機,這樣也是有許多危害的。
首先就是會使孩子沉浸在短視頻APP或者游戲APP所帶來的短暫的快樂中。
這種片段式的快樂,會使孩子無法養(yǎng)成專注的習(xí)慣。
無論是在學(xué)習(xí)還是做其他事,他們都會習(xí)慣性的要獲取獎勵,就像在玩手機的時候一樣,不需要動腦,只需要被動接受信息,獲得快感。
這種接受信息的方式會使孩子無法再培養(yǎng)良好的思考能力,也無法鍛煉出長閱讀能力。
因為他們在玩手機時,大腦已經(jīng)習(xí)慣這種舒服的方式了,碎片化閱讀和快速獎勵會讓大腦變得遲鈍,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腦部思考能力,這樣對他們的成長是很不好的。
而且雖然在玩手機上是堵不如疏,但是疏通太過就會變成洪水滔天。
如果不禁止孩子玩手機,但也不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和次數(shù),就會使孩子沉迷其中,最后不可自拔,無心學(xué)習(xí)
結(jié)語
從小就不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在情緒、心理健康和價值觀上,都會有所缺陷。
和從小被允許玩手機的來說,他們少了一份內(nèi)心的安定和滿足。
因此我們要告訴廣大家長:應(yīng)該在注意時間和方式的前提下,適當(dāng)?shù)淖尯⒆油媸謾C。
同時用合理的引導(dǎo)和親身的帶領(lǐng),讓孩子能從手機中獲得更多有益的東西。
玩手機不僅僅只是玩手機,也可以是一種鍛煉和學(xué)習(xí)。
那么,玩手機的孩子與從不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之間的差距,你明白了嗎?
[免責(zé)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dǎo),請觀眾勿對號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lián)網(wǎng)不是法外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