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當今的文壇大家,你能想到誰?
是一貫擅長給人心上“扎刀子”的余華,還是滿腔熱忱聯結歷史與文學的余秋雨,或是時刻緊跟時代前行的王安憶……
而筆者最先想到的,是一生都在書寫秦嶺的賈平凹。
2023年6月16日,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報告發布。
報告顯示,2023年海外館藏數量排名第一的中文圖書是賈平凹的《秦嶺記》。
若要論一論當代文學八大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不過這些想法都有一個共同點——其中都有賈平凹。
毫無爭議,理所應當。
賈平凹,已然是中國當代文壇的一個符號。
“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
賈平凹曾經說過:“文學是文化的先聲。”
言出必行,他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秦嶺的“代言人”了。
從《商州》到《高老莊》,從《懷念狼》到《醬豆》,歷覽賈平凹創作的文學作品,其中或多或少都蘊含著濃郁的陜西特色。
“文學既是作家對外部世界的描摹,又是作家內心世界向外的折射。”
賈平凹的父親原本是一位鄉村教師,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稍不留神,就會被扣上“舊階級”的帽子。
賈父沒能躲過,突遭變故卻又無能為力。
家庭的不幸,讓賈平凹在小小年紀就嘗遍了世態炎涼,人心不古。
因此,在賈平凹的作品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現代化發展對鄉村文明造成的巨大沖擊,可以看到他對喚醒人們鄉土之情的迫切。
“幾十年過去了,我一直在寫秦嶺。寫它歷史的光榮和苦難,寫它現實的振興和憂患,寫它山水草木和飛禽走獸的形勝。先還是著眼于秦嶺里的商州,后是放大到整個秦嶺。如果概括一句話,那就是:秦嶺和秦嶺里的我。”
有很多人問,為什么賈平凹一直在寫秦嶺?
而對于賈平凹來說,秦嶺實在是太厚重了,仍有許多沒有探究清楚的東西,仍有許多無法宣之于口的感情。
除了他字里行間蘊含的思想和情感,他的文風也如清泉般,將美的事物緩緩送向讀者的心田。
“寫好中國文字的每一個句子”,這是賈平凹的畢生所求。
他的小說,用大篇幅去描寫自然,因為人物是脫胎于這里的。
環境如何,人物就如何。
既展示了自然,也暗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謂字字珠璣。
他的散文,從不引經據典,只通過情感的渲染就可以散發出睿智的光芒。
他說:“散文沒有真情就消失了。”
總而言之,賈平凹的語言是極具辨識度的,讀上幾段,就知道是不是他的作品。
賈平凹還在一直學習,不斷往作品里添加新鮮的血液。
每次創作出作品,他都要手抄好幾遍,以期發現問題。
小到幾千字的短篇散文,大到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賈平凹幾乎不用電腦,全部手寫,然后字字斟酌,細細修改。
在當今中國文學作家中,只有賈平凹被譽為“鬼才”,他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矗立在文學之路上,而且,這座大山還在緩緩隆起,達到新的高度,筑起新的里程碑。
“自然奇節士,落墨見高襟”
其實除去文學家這層外衣,賈平凹還是個名副其實的書法家。
如果非要評對他來說什么東西最重要的話,首先就是書法。
正是因為這一手好字,賈平凹才有機會叩開文學的大門。
因為家境實在貧寒,無奈之下,賈平凹只得輟學,回家務農。
沒有豐盈充足的讀物,沒有練習書法的文房四寶,更不用說臨摹難得的佳帖名碑。
既無墨香的熏染,也無前輩的指點,青少年時期的賈平凹全然靠著自己的摸索寫出了一手漂亮字。
命運總是這樣難以捉摸,也許前一段路程還長滿荊棘,結果拐個彎就柳暗花明了。
那時,賈平凹正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地上寫黑板報,這是他為數不多的機會可以“操練”文字。
不久之后,幸運之神再次降臨,他又被人民公社推薦到西北大學中文系學習進修,大概從此刻起,便是賈平凹文學之旅的濫觴。
不過要是細細考究賈平凹最開始的書法,其中也沒有什么高超的筆法和特殊的神韻,最要緊的還是他寫得清楚,寫得干凈。
賈平凹選擇的字體是新魏體,多少年來都不曾變過。
這種字體便捷易識又莊麗大度,貫穿在賈平凹近三十年的文字生涯中。
“其人之思緒,如細流涓涓,必得從其三寸筆下流出,方能體會寫作之歡悅。”
曾經有一家公司贈給賈平凹一臺電腦打字機,他剛拿到手時也可勁兒折騰了一番,最終還是被放在雜物間里面“吃灰”。
在如今這個與鍵盤謀生的時代里,書法正面臨著一個艱巨的挑戰。
而賈平凹不改初心,沒有將其視為筆墨游戲,仍然秉持著學習、繼承、發揚的心態,悉心鉆研書法。
正是因為這樣的苦心孤詣,賈平凹的書法才有了如今“紙貴長安”的成就。
賈平凹的書法,行筆規范莊重,氣息內斂溫和,沒有絲毫張揚但又頗為清新脫俗。
字如其人,古人誠不我欺,從賈平凹來看,確實是這樣的。
“黃金萬兩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然而,“高處不勝寒”。
縱然已有如此高的成就和地位,賈平凹還是覺得有些孤獨。
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賈平凹在事業上一帆風順,感情上卻跌宕起伏的原因就在于此。
每個人都有情竇初開的經歷,他也不例外。
在務農的那段日子里,賈平凹暗戀過一個同村的姑娘,她的勤勞、善良、質樸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
直到多年后他在寫《我是農民》時,依然記得那個姑娘的長相,文中說她長得并不很漂亮,皮膚略黑,臉頰上還有些麻點。
不過賈平凹最終沒能勇敢地表明愛意,那個姑娘嫁給了別人。
如今回想起來,也只能空懷遺憾了。
在農村,和他年紀差不多大的小伙子們都早早訂婚了,而賈平凹卻連戀愛都沒談過。
他的母親著急了,托人給賈平凹介紹了一個面容姣好的姑娘。
然而見了面,姑娘嫌棄賈平凹的樣貌,這門親事自然就不了了之。
沒辦法,他的母親只好又給他找了一個相親對象,可當賈平凹去看時,卻發現那姑娘的眼睛有點兒斜,委婉推拒了。
他的母親得知原因后,恨鐵不成鋼地說道:“咱還嫌別人啥呀,只要不是瞎子,斜點有啥?錯過了這姻緣,你就打光棍兒去!”
不過,他的母親也隨之冷靜了下來,知道感情上的事情是強求不來的,就沒再給賈平凹安排相親了。
轉眼就到了大學畢業,那時候實行工作分配制,賈平凹被分配到了陜西人民出版社,在那里,他結識了他的第一任妻子韓俊芳。
這一次,兩個人倒是情投意合,但賈父卻堅決反對這段戀情。
因為韓俊芳家里是富農,成分不好,在“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歲月里,本來就深受其害的賈父害怕兒子的前途也遭到阻礙。
但愛情可貴,少年輕狂,遇到世俗的羈絆,只會斬斷而絕不后退。
賈平凹沒有像以往那樣聽從父親,而是據理力爭,想要和心愛的女孩攜手。
善緣結善果,賈平凹最終說服了他的父親,與韓俊芳邁入了婚姻的殿堂。
新婚之初,賈平凹和韓俊芳生活得非常甜蜜。
韓俊芳包攬了生活中里里外外的事情,使得賈平凹可以一心都撲在文學創作上。
在別人看來,他們是互補的,一人主外,一人主內,可謂“珠聯璧合”。
但是隨著時間的無情沖刷,生活上包裹著的那層愛情的糖衣漸漸褪去,苦澀開始顯現。
就好比一個廚子研究出一道佳肴,想要找個人嘗嘗,并且能夠給出中肯的評價來。
賈平凹就是這個廚子,每每創作出好的作品,都想要與枕邊人分享。
但無奈的是,韓俊芳只懂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生活,沒辦法進入他打造出的精神世界,更不用說引起她的共鳴了。
長期得不到精神支持,夫妻倆人都不能互相理解,賈平凹自己也感覺到了他和妻子正在漸行漸遠。
隨著賈平凹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很多小說都被改編成了影視劇。
在一次片場休息時,賈平凹與現場出演的夏女士談論角色定位,兩個人聊得非常投機。
于是,二人經常在休息時談天說地,探討文學和理想,賈平凹也不吝贊美她的八面玲瓏。
然而,這一切都被韓俊芳看在眼里,本就和丈夫談不到一起,心里極為不安全,如今突然出現了一個夏女士,這份不安全感就順理成章轉為了怒火。
韓俊芳認為他“精神出軌”了,賈平凹自然極力否認。
但架不住話趕話,兩個人都被憤怒沖昏了頭腦,吵著吵著就要離婚,許多親朋好友聽聞都來勸說,但也無濟于事。
感情的裂縫一旦出現,只要一點風浪,便可將其擊得粉碎。
于是,賈平凹的第一段婚姻就這樣走到了盡頭。
想到從相濡以沫的愛情走到如今這個一塌糊涂的地步,賈平凹十分傷心,變得消沉。
俗話說,憂思過重就容易生病。
賈平凹因此經常住院,在《生命是孤獨的旅程》這本書中,他描寫了那段時間他并不樂觀的情況導致母親隔三差五就得來醫院看看。
也正是在住院期間,他結識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郭梅。
她是醫院的一名護士,在賈平凹治療時,她的幫助和照顧,給予了他莫大的慰藉。
漸漸地,日久生情,他對郭梅產生了好感,向她表達了心意。
沒人能抵擋得了真誠的喜歡,沒過多久,兩個人便結婚了。
婚后,郭梅為了更好地照顧賈平凹,她辭去了醫院的工作,回歸家庭,兩個人就這樣一直相伴到今天。
看了賈平凹與韓俊芳的故事,很多人肯定會認為他之所以能和郭梅相伴到老,一定是因為郭梅懂他。
但是,郭梅真的懂賈平凹嗎?筆者猜她是不懂的。
因為賈平凹曾經說過,自己從來不讓郭梅看他的書稿。
“她老是打擊我,看不了幾眼,就說寫的是啥呀,不好。她一打擊,我就沒信心,不想寫了,索性就不讓她看了。”
可見,郭梅或許也不是賈平凹追求的知己。
但是,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賈平凹也與自己和解了。
他漸漸明白了婚姻是婚姻,原來當初在一起也不是因為二人是知己,要尊重妻子的想法。
總不能知己求不到,再傷了夫妻感情,那就得不償失了。
古人云:“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
雖然說地球人有這么多,但是,想要找到同自己音聲相和的人,也絕非易事。
找不到,怎么辦?總不能因此茶飯不思。
應當明白,有些人確實不適合同行,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不要強行改變他人的想法,和則聚,不和則散,如此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