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保問題上,某些國家可是玩得“賊溜”。打著“環保”的旗號,卻背地里拼命算計著如何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據路透社報道,在12月1日在釜山舉行的所謂“全球塑料條約”談判,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什么環保?說到底,就是想削弱石油國家,搞死他們的經濟命脈,給自己騰出空間繼續當“世界老大”。別說咱老莫沒有警告你們,今天就把這臺戲里頭的貓膩挑明了!
環保幌子背后的真實算盤
你以為“全球塑料條約”真是為了治理塑料污染?那你就太天真了。咱先理理頭緒,這個條約的關鍵在于限制塑料生產,而塑料生產靠的就是石油。一旦限制塑料,那石油生產國的經濟直接受創,尤其是像沙特這樣的石油出口大國,他們的經濟大部分靠的就是石油及其副產品。
如果塑料被限制生產,那油賣得再多也沒用了,根本無處消化。這時候誰最痛?自然是那些石油國家,西方所謂的環保目標,不正是瞄準了它們的“命根子”嗎?
拖延與反擊
在這次談判里,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等石油大國,算是拼盡全力地阻止條約通過,搞得整個會議進展拖泥帶水、舉步維艱。你看看,什么“程序異議”,什么“反對午間討論的提議”,明擺著就是“我不同意,能拖一天是一天”。
這種策略就是為了防止條約成真,因為一旦真的限制塑料生產,沙特他們的經濟怎么撐得下去?說白了,沙特這些國家這次的表現,不是出于環保不環保的考慮,純粹就是為了活命。
環保還是政治?誰在收割利益?
所謂環保,真的那么單純嗎?老莫可不信。仔細一看,誰在主推這些環保議程?誰又在背后受益最大?美國,尤其是拜登政府上臺以來,這種操縱國際規則、打擊競爭對手的套路屢見不鮮。還記得“高科技投資禁令”嗎?用來打壓我們的,現在換了個“環保”的幌子,目標換成了石油國家。反正只要是對手,能削弱的就削弱。
打著“環保”的旗號,扣個“愛護地球”的高帽子,實則就是要讓石油國家經濟崩潰。你說塑料污染是個問題沒錯,但真正為了解決問題,靠這么一刀切的限制塑料生產就能行嗎?分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場鬧劇?
面對這次所謂的塑料條約談判,咱們可得好好琢磨一下。因為接下來全球石油價格可能會因此波動,而我們是個石油進口大國,這一波動肯定會帶來一定的經濟壓力。而且西方這些國家想借環保之名,對石油國進行打擊,這種手段對我們也未嘗不會用,今天打石油,明天可能就來打我們的新能源、我們的科技。別以為這跟我們沒關系,這世界大國間的游戲,哪里有真正的局外人?
不過反過來講,這也給了我們一次機會。既然塑料受到限制,那我們能不能通過新技術、新材料,打破西方對環保產業的壟斷?想要在未來的博弈中不被人掐住脖子,那咱們得在科技上自立自強,得能在新材料、新能源上站穩腳跟。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這些年我們在新能源和環保科技上不斷突破,不就是為應對這些變局嗎?
老莫最后給大家總結一句, 所謂的“全球塑料條約”不過是一場“環保演出”,幕后的動機卻是打壓石油國家、維護西方利益。什么環保、什么保護地球,都是臺面上的話,真正的目的就是讓沙特這些靠石油吃飯的國家經濟崩潰。咱們可不能被這種表面文章迷惑了眼睛,得看清背后的利益博弈。
所以面對這些所謂的環保倡議,咱們一方面要支持真正的環保事業,但另一方面也得防備別人借“環保”為幌子來打擊我們自己的發展。中國要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環保之路,既不做破壞環境的污染者,也不做西方環保大棒的犧牲品。唯有科技自立、發展強大,才能在這場大國博弈中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