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我校建筑學院在第六屆四川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設計大賽榮獲佳績
成都錦城學院建筑學院在第六屆四川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設計大賽中榮獲省級一等獎9個,二等獎9個,三等獎8個佳績!
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廳主辦、綿陽師范學院攜手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共同承辦的第六屆四川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設計大賽落下帷幕。本次大賽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緊密圍繞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目標,積極回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采取的重要舉措,在川渝兩地高校之間搭建人才培養、科研協作、服務地方、交流互動的多元化合作平臺,聚焦三臺縣和仙海區鄉村現實問題的“真題真做”競賽模式,為高校師生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本次大賽作為四川省教育廳2024年省級本科高校大學生競賽項目之一,自2月啟動以來,大賽受到川渝高校師生的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共有來自54所高校的1148支團隊、3300余名師生報名參賽,參賽規模龐大,專業覆蓋面廣泛。
11月9日,2024年(第六屆)四川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設計大賽一等獎入圍作品路演評選暨頒獎會在綿陽師范學院舉行。近500件有效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54件優秀作品(其中仙海基地23件、三臺基地31件)成功入圍一等獎。為了進一步甄選出最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作品,展現川渝地區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賽組委會舉辦了現場路演評選活動,路演候選作品分三臺和仙海兩個基地選題同時進行,經過專家組層層遴選,最終評選中我校建筑學院9支團隊榮獲省級一等獎,9支團隊榮獲省級二等獎,8支團隊榮獲省級三等獎,再創輝煌!我校建筑學院榮獲優秀組織單位獎,王蕾霰、張銳娜老師榮獲優秀組織個人獎,汪晶晶、劉然、劉錦、王蕾霰、張銳娜、郭艷榮、馮瑞芳、王波、王帥、樊俊澤、聞麗媛、鄒遠沁老師榮獲優秀指導老師獎。
獲獎情況一覽
部分一等獎指導老師簡介
郭艷榮
成都錦城學院建筑學院城鄉規劃系副教授
畢業于昆明理工大學城市與規劃設計專業,國家注冊城鄉規劃師,四川評標專家庫評標專家,曾成都市鄉村規劃師志愿者5年,發表論文30余篇,研究方向:鄉村規劃、小城鎮規劃、城市設計、國土空間規劃、歷史保護與開發,城鄉規劃專業教研教改。
馮瑞芳
成都錦城學院建筑學院城鄉規劃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園林景觀、生態建筑
劉錦
成都錦城學院建筑學院建筑系高級工程師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碩士
王蕾霰
成都錦城學院建筑學院建筑系講師
畢業于四川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著有《假如,給你一間老房子》,多次指導學生參加競賽獲獎,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改造再利用等等。
汪晶晶
成都錦城學院建筑學院建筑系講師
高級平面設計師,四川大學碩士,師從日本東京大學藤井明、胡昂教授,曾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建筑設計競賽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入圍獎等多項獎項,累積十余項。
張銳娜
成都錦城學院建筑學院建筑系專職教師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碩士,研究方向:公共建筑,綠色建筑等
劉然
成都錦城學院建筑學院建筑系專職教師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其理論,交通建筑等。
一等獎作品展示
01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銅瓦村甘露寺驛站改造設計
設計說明:此建筑改造設計,依據銅瓦村和美鄉村建設項目規劃設計中的專項設計,規劃指出將原有閑置銅瓦鋪(即甘露寺)改造成驛站。通過選擇性保留原有甘露寺建筑物結構及屋頂樣式,還原突出寺廟中央戲臺,成為此次改造設計的重心、根據驛站功能在原有建筑中注入茶鋪、文化展覽廳、文創紀念品店,并依據銅瓦村規劃和特色產業,在甘露寺后院新建采摘亭和餐廳使于批杷采摘旅游發展。不僅提供基礎接待和咨詢服務,還展示了當地的文化特色,為游客帶來豐富的旅游體驗。
指導教師: 王蕾霰、劉然
參賽學生: 王禎晟僖、陳楷、竹興煜
成果展示:
02 枇杷樹下的村莊——基于生活日常和研學相融的場景改造
設計說明:銅瓦村改造指在融合傳統與現代,打造一個和諧的鄉村人居環境。通過保留、改建原有建筑和利用本地材料,保留村莊獨特的歷史風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設計注重自然景觀的保護與利用,增加公共空間和休閑設施,促進村莊互動與旅游發展。最后從活化銅瓦村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希望通過建筑構建的輕質化和定制化,構筑出靈活多變的公共活動空間,來豐富村莊空間場景,深化銅瓦村枇杷符號。
本次設計以“共享、活化、融合”為核心目標,提出了“符號化、聚落化、模塊化”三個設計策略,希望能創建一個既具傳統特色,又符合現代生活、既滿足村民休閑娛樂,又能服務于游客和學生的集研學、體驗,娛樂于一體的建筑。
指導教師:王蕾霰、張銳娜
參賽學生:李微、劉思言
成果展示:
03 破繭成蝶 民宿改造設計——追舊夢“拾繭”創“林漁”共生
設計說明:民宿設計保留了原有的夯士墻和柱結構,同時新建的部分使用了木結構和現代玻璃幕墻。新舊部分的結合不僅是物理上的融合,更是時間與空問的交錯,成為了展示新時代中國傳統建筑之美的重要元素。連續的廊道設計不僅連接了幾棟建筑,更向人們敘說著它的故事。保留與拆除的決策展示了對歷史的尊重與現代居住需求的平衡,充分利用魯班湖優勢,保持原有鄉村景觀結構,保持發揚當地生態文明。也有最大化引入自然光線,模糊建筑與自然的界限,讓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形成錯落有致的布局,利用原有地形高差,形成自然富有韻律的建筑天際線。新舊部分的結合不僅要是物理上的融合,更是時間與空問的交錯,成為了展示新時代中國傳統建筑之美的重要元素。庭院的設計上,建筑群內設有多個庭院,內外景觀相連,營造出多層次的空間體驗,同時連續的廊道設計不僅連接了幾棟建筑,更向人們敘說著它的故事。室內設計上追求簡約自然,少用裝飾,更多地讓建筑材料自身去呼吸,如溫潤自然的外墻和藝術樓梯裝置。創造多維度體驗,通過坡道和樓梯設計豐富了景觀視野和建筑空間的層次感。這不僅僅是一個民宿,更是對傳統與現代的一次完美結合,保留與拆除的決策展示了對歷史的尊重與現代居住需求的平衡,充分利用魯班湖優勢,保持原有鄉村景觀結構,發揚當地生態文明建設。
指導教師:汪晶晶、劉錦
參賽學生:曹露、王晨宇、蔣雨、陸佳雯
成果展示:
04晨曦舊夢——郪江古鎮河堤沿岸風貌設計
設計說明:古鎮郪江歲月悠,沉寂古韻待重游。
青石小巷通幽處,古木參天掩舊樓。
江水潺潺流不盡,漁舟唱晚蕩輕舟。
今朝賦活新氣象,古鎮繁華再展頭。
靈動,賦活沉睡的郪江古鎮,以流線的姿態展示活力的形態,如穿插在古鎮歷史精神中的時光隧道,肆意生長的奮勇之勢結合農耕糧食文化彰顯著濃郁的生命力,新興規劃的產業分區,依山伴水的自然景觀,向心集中的精神軸線,錯落分布的打卡裝置,別有用心的場地節點,熱鬧非凡的廟會巡街,而后接踵而至,慕名而來的學者、游客、家庭、明星,藝術家們讓沉寂的古鎮在此中復活。針對場地存在的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不完善、內部交通不便、生物系統多樣性不足、濱江區域開發強度低、鄉村地域特色不突出的六大問題,我們提出將生態景觀融入鄉村振興,重建綠色基礎設施,依托古鎮自身文化特色,來實現古鎮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策略。結合郪江影院、地祖廟、王爺廟這三個兼具歷史、文化、活力的重要節點,打造三條南北方向的視線通廊,結合三條綠軸,打造由古鎮至濱江的古鎮特色活力街道和廣場。為進一步修改基地生態景觀系統,結合岸線水位變化剖面分析,形成了農田區、河堤區、郪江生態區。
指導教師:劉錦、汪晶晶
參賽學生:周伊曉、張洋、黃進杰、官秘羽
成果展示:
05玉帶環山——郪江金鐘山漢代崖墓群沿線環境整治提升
設計說明:項目設計以江金鐘山漢代崖墓群為核心,旨在通過對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深入調研與理解,全面整治與提升其沿線環境,方案以漢代等級制度體系為軸。設計吸收漢代闕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獨特韻味,以廊架為載體,借鑒漢代墓室斗拱結構和重檐屋頂的建筑語言,采用現代簡約手法進行重構,形成新中式風格的視覺焦點。廊架的立柱、檐角等細節處,融入漢代裝飾文化元素,如云紋、龍鳳等圖案,不僅美化空間,更深層次地強調了漢代社會等級制度與審美追求。整體設計力求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通過現代設計理念與技術的融合,創造出一條連接歷史與現代的時光隧道,讓游客在行走中感受漢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為金鐘山漢代崖墓群的保護與利用開辟了新的視角。
指導教師:馮瑞芳、郭艷榮
參賽學生林向陽、李世民、趙柯健、黃曉蕓
成果展示:
06郪漢史——郪漢風韻 古韻新生
設計說明:郪江古鎮以其獨有的郪江文化以及漢代文化聞名,在設計時,我們以郪江當地的《郪江謠》以及代表漢代的古文化為主旋律,并且講郪江漢史融入我們的建筑,并用建筑的形式將其呈現給游客,且在整個設計中在場地上運用大量漢代元素與整個場地的設計結合,在對建筑的設計中用大量的古代建筑元素融入建筑并且將特色構造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呈現出古今結合的藝術形式,希望將整個設計能夠是建筑整體煥然一新,意使其成為在所有游客眼中最能代表整個郪江的地標建筑,并且希望其并不是簡單的服務性建筑而是對整個當地文化的展現平臺。
指導教師:汪晶晶、劉錦
參賽學生:袁潤、張任飛
成果展示:
07聚院——新模式下的鄉村公共空間探索
設計說明:在本次鄉村改造,我們通過當地周邊分析與功能分析得出結論。由于當地場地的限制,導致古鎮中缺乏一定公共空間作為活動休閑運動等復合功能,所以我們將本次的改造項目,不僅單作為電影院的功能,同時也能夠拓展開來輻射至周邊。所以在此基礎上如何對原有建筑進行改造并且賦予其他功能則是我們本次的重點。首先我們本次的主要觀念強調相聚,將村民聚集于此,將游客聚集于此,將周邊的學生工作人員聚集于此,能夠形成一個讓他們休息放松的地方,這也對我們場地的功能有極大的影響,對我們場地中的環境布置也有所影響。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強調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功能,能夠使他們在此區域中找到一定歸屬感和舒適感,充分的利用地形以及自然環境的優勢,打造優美自然鄉村公共場所,進一步的豐富古鎮中的建筑功能與空間功能,為古鎮的發展提供新的血液與活力。
指導教師:王蕾霰、張銳娜
參賽學生:周學明、吳巖、滿宇恒、龔圣
成果展示:
08游園——基于新模式下的鄉村綜合休閑改造經營模式策略
設計說明:在本次鄉村改造,我們通過當地周邊分析與功能分析得出結論。由于現場場地特殊,為山地地形,場地高差大起伏多,所以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其獨特的特色,通過不同臺式的平臺打造多層次以及層層遞進的感覺并且建筑與建筑之間相互起伏,通過平臺相應連接,再增加層次的景觀配置,能夠使建筑整體更加的豐富。同時該區,缺乏一定的整體規劃,我們也要在造型立面以及平面設計等等不同的設計之中,追求整體的和諧和平衡。使其達到統一。同時我們也會為場地繼續補充不同的功能,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進一步的豐富場地流線以及場地功能。有利于我們后期發展,延長產業鏈,促為當地的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更能夠反饋于我們建筑的設計方面中。
指導教師:王波、王帥
參賽學生:盧馨怡、王俊霖、陳紫煊
成果展示:
09 銅瓦煥鄉——銅瓦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概念性規劃
設計說明:在此次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概念性規劃中,我們選擇在銅瓦村五社的地塊進行規劃改造,首先根據農文旅融合發展文本內容,我們提出了生態融合、農旅結合、發展農業產業三個基本理念,在保留原有場地建筑設施的基礎下,通過置換原有材質、閑置建筑以及一些較為雞肋的空間,同時針對實地調研中發現的幾個問題,我們選擇對其進行“點”、“線”、“面”三個方面進行改造,設置新的景觀節點,改建原有閑置建筑,對場地主干道的一個重新規劃以及對沿街建筑立面的整合統一,最終打造出一個煥然一新的銅瓦村,也“煥”出一個三產融合的樣板村,我們希望改造后的銅瓦村不僅能讓游客更好的體驗自然景觀,感受當地文化氛圍,同時也能通過產業鏈相互帶動,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圈。
指導教師:王蕾霰、張銳娜
參賽學生:張瑞浩、劉奕睿
成果展示:
本次比賽以“和美鄉村,創意青春”為題,引導并激勵錦城青年才俊將目光聚焦于鄉村、深入研究鄉村、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為國家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力量。通過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將高校的專業學習、專業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緊密融合,致力于培養出具有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從而達成思政育人與實踐育人的目標。在競賽中,錦城學子提出了創新性的想法和設計方案,展現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也促進了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為大學生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平臺和機會。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將為鄉村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他們將能夠為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承“以賽促學”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為國家、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來源 建筑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