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師最近創作一批小品,有兩幅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幅就是這《寂寞山色》。最初,我是被這題字吸引——寂寞山色。在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的語境里,“寂寞”被文藝作品反復演繹,已成為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詞語,但在看到孫老師這幅作品時,卻把我帶入另一“寂寞”之境。
寂寞山色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寂寞”最初在道家思想中獲其哲學根基與美學意蘊,如《莊子·天道》曰:“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寂寞本并非一種個人憤懣無聊的思緒,而是萬物本來的形態與道理。也如明代焦竑 《莊子翼》所言:“清靜寂寞,空豁以俟。善惡莫之分,是非無所爭,故萬物反其所而得其情也。”孫老師《寂寞山色》中的寂寞,除了有這種消泯善惡、無所紛爭的寂靜與廣漠,還另透露出含蓄的溫情。
細看畫面,遠景山色與云霧連綿;中景老樹與新木自在伸展,拙趣橫生;近處的山坡殘垣由小橋呼應,另有一人一廬于這山石之間。畫以枯筆、濃墨為主,筆意靈動、皴法多變,焦濃之處大膽留白,頓時靜氣紛騰,又沉于老境,功力可見一斑。
白云山地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據孫老師說,這幅畫有他家鄉的影子,他的家鄉在河南豫西,白云山處,因而也自稱“白云山人”,那里溝壑縱橫交錯,山巒連綿起伏。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開始,他無奈中斷學業回鄉務農,正迷茫著人生的出路與歸宿,也經歷了深刻的思索與體驗。毫無疑問,這些迷茫與探索經過幾十載的沉淀,已經成為孫老師藝術生命重要的情感源泉,也許這山色中的一人便是孫老師自己,彼時(創作時),白云少年與山人相遇,也成就了這幅作品的拙意與老境、寂寞與溫情。
云水謠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一篙撐起滿船詩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信驢由韁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詠梅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畫春風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秋葉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柔媚傣家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月落水中天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撫琴圖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聽泉 孫恩道 27cm×27cm 2024年
孫恩道,湖北美術出版社原社長,中國畫學會理事,湖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
李根蔓,武漢大學美學博士,湖北大學教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