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義縣的美麗鄉村,總會看到一幅幅生動的泥水畫點綴在墻面之上,訴說著鄉村的故事與文化。這些畫作的創作者中就有金華市泥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俊飛。二十多年來,他手握畫筆,走遍武義兩百多個村莊,用丹青妙筆為美麗鄉村建設添磚加瓦,讓古老的泥水畫在新時代煥發出別樣光彩。
2014年,借著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的東風,李俊飛將泥水畫從寺廟、祠堂等古建筑修復領域拓展到鄉村墻面。“當時全國都興起美麗鄉村建設,壇頭村是我第一個畫墻畫的地方。”李俊飛回憶道。自此,他的腳步遍布武義幾乎所有鄉鎮,2013年以后的那段時間,是他創作最集中的時候。如今武義熟溪街道、壺山街道、白洋街道等地的墻面畫都出自他之手。
據統計,他已為武義兩百多個村莊留下了泥水畫作品。創作主題多以宣傳為主,緊扣時代需求。“像創建衛生城市,就以衛生城市的標準、機制來做宣傳。”他通常先根據要求設計圖紙,經確認后再動筆創作。
隨著時代發展,李俊飛還引入了3D繪畫技藝。“3D畫剛興起一兩年后從外面傳入,它真實感強、更震撼,能吸引群眾眼光。”他介紹道。不過,3D畫雖適合打卡,但在他看來,泥水畫內容更豐富,山水人物花鳥等蘊含其中,更經得起細細品味。
一幅鄉村墻畫的完成時間因內容而異,短則一兩天,長則數天,而設計環節往往最耗心思。從最初的單槍匹馬,到如今二十多人的團隊,李俊飛的創作力量不斷壯大。“簡單的墻畫由徒弟或合作團隊完成,我負責設計理念,帶領大家按圖創作。”他的團隊中,有十多人常駐公司,另有六七人合作創作。
在眾多創作中,壇頭村的一幅墻畫讓他印象尤為深刻。那是鄉村振興初期,他根據當地朱老師的文章,將壇頭祖輩搬遷的漫長過程分段呈現在墻面上。“我們反復探討,提煉文章精髓,既要體現搬遷由來,又要保證畫面完整連續,整個思考過程花了幾個月。”這幅畫至今仍保留在壇頭村,訴說著村莊的歷史。
李俊飛的泥水畫以黑白為主,彩色較少,“黑色更耐褪色,彩色易褪。”李俊飛說,其特色在于紋飾,邊框和肌理的設計讓畫作與紋飾結合,增添美感與充實感,區別于普通國畫的留白風格。他還對傳統泥水畫進行改進,將其畫在紙上做成文創產品,打破墻面局限,方便推廣展出。
近年來,李俊飛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2024年,他憑借在泥水畫領域的卓越貢獻,榮獲“金華市八婺金匠”和“武義縣鄉村工匠名師”兩項殊榮。這兩項榮譽不僅是對他二十余年深耕泥水畫藝術的專業認可,更印證了他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的引領作用。2023年,李俊飛的工作室獲批成為非遺工坊,目前正申請市級工坊。
李俊飛也非常注重泥水畫的傳承,經常在工作室開展學校研學活動,今年暑假已接待一百五六十名學生。“要從小培養孩子對武義泥水畫的了解。”但是李俊飛也坦言:“現在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大多難以耐下心堅持。”但他仍堅持帶徒,希望擴大傳承隊伍,讓武義泥水畫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從寺廟古建筑修復到美麗鄉村墻繪,從傳統泥水畫到3D創新,李俊飛用二十年的畫筆,為武義鄉村振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