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國大典上,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以雄渾有力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剎那間,震天的鑼鼓聲,人民的歡呼聲將城墻襯得越加鮮紅。
至今,天安門城樓已經屹立六百年而不倒,是無數中國人為之驕傲、向往的地方。
但就在1969年,一道緊急命令從中央下達:秘密拆除重建天安門城樓。
究竟是發生了什么,居然要秘密拆除作為國家和首都形象的天安門城樓?
這個“秘密”真的瞞得住嗎?
歷史的見證者
天安門,是明代永樂年間燕王朱棣遷都北京,大建北京城時所建,沿用原名承天門。但在建立之后的40年間,承天門不斷遭遇大火、兵火的毀壞,兩次修建后改稱天安門。
到了清代末年,在內部清政府腐敗墮落與外部列強的不斷入侵中,天安門又一次被炮火輪轟,變得奄奄一息。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轟天安門,此后,天安門城樓徹底荒涼破敗了。
直到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的號角聲中,天安門終于獲得了新生。
秘密修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京市政府不斷對天安門城樓進行多次修繕。每逢節假日人流量增多時,都會對其做例行檢查。
但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飄搖,外在的修修補補根本不能解決內部實際的結構問題。
1966年河北邢臺發生7.2級大地震,波及周圍多個省市,出現裂縫、滑坡等現象,原本“脆弱”的天安門城樓也更加令人擔憂。
基于安全考慮,北京市政府組織專業小組,對天安門城樓進行全面的“大體檢”,最后結果令人駭然:天安門中間大廳的幾根金柱表面看似完好,內部卻已經空朽,尤其是承受屋頂荷重最大的8根大梁,已有6根斷裂!
事關國家領導人的安危,以及天安門城樓背負重大的政治責任。對此中央引起高度重視,對它采取了拆除重建的特殊措施。
同時,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為了避免拆除重建的消息傳出去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中央決定“秘密修建”。
但天安門城樓本身的宏偉與重要性,就決定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需要在短暫6個月內完成!
浩大工程
天安門城樓結構復雜,工藝難度大。中央指定由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為主要施工單位,所有參與此次重建的人員應自覺擔當起國家的使命,在心理和思想上要高度重視!
而面對如何“掩人耳目”地進行工程這一難題,大家都犯了難。
好在人們凝聚力量,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可以將數根衫蒿連接在一起,層層包圍,就能將長66米、寬37米、高32米的“龐然大物”給籠罩起來,將原本需要1個月的工期縮短為只要8天。
關于拆除與重建,專家給出三種方案。
因為考慮到既要保留原有建筑模樣,又要對危險的地方進行修繕整理,所以毛主席選擇了其中的第一種,保留建筑原有風貌,在木料中添加防腐的材料,并表明:“原樣不動,尺寸不變!”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木工師傅和測量人員在施工前,會仔細測量并記錄下天安門城樓每一塊木構的尺寸和大小,并且拍照留存。這不僅是工程的開頭,更是工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毛主席(左)與周總理(右)
正當拆除工作緊張的進行中時,工人們發現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
原來在城墻隱秘的地方,發現了一枚炮彈,經過專家檢測,這是八國聯軍侵華炮轟天安門所留下來的。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工人們又相繼發現了另外五枚炮彈,令人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拆除城墻后,能工巧匠們又是怎樣將一塊塊大的木構件,系統而有組織地拼接起來的呢?
這就繞不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古建筑修復技術里面的 “紥小樣”了。在建造大型建筑之前,木匠將該建筑按比例縮小做成模型,通過熟悉其構造、做法等,給后面的拼接工程打下基礎,使工程進行得更加得心應手。
工匠們正是認認真真比對著圖紙,在手中不斷精進技術,以數塊木構壘筑起宏偉建筑的。
至于在哪里找到這樣適合條件的木塊,房修二公司組成專業小組,跋涉到東北大小興安嶺去考察木材,但無法解決吊出和運輸難題,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了進口木料。
對天安門城樓修建的過程是一波三折的,其中經過了兩次嚴肅的討論:
一個是天安門修建時的彩畫采用“西番蓮和璽”,來替代原來的“金龍和璽”。
另一個是關于是否要用“五個里程碑”來替代正脊和垂脊上的吻獸的爭議。
一部分人認為吻獸是封建的舊的產物,應當被打倒,選用“五個里程碑”則能展現新中國奮斗前進的宏偉歷程。但另外一部分人則反對,認為吻獸是中華文化的象征。
兩方爭執不下,最后周總理出面平息爭論,主張保持原樣,避免了歷史性的錯誤。
天安門城樓就這樣靜靜地矗立在原地,以俯瞰的姿態觀察著時代的風云變幻,思潮的更迭發展。
天安門城樓的這次修建從1966年動工,前后耗時共112天,由一副病弱的軀殼蛻變,從而涅槃重生,這歸功于國家的強盛。
大國工匠精神
在今天煥然一新、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城樓背后,那奔涌著的、翻騰著的,是工匠們高超的技藝與對國家的赤誠熱愛。
在天安門城樓大木構件制作的過程中,負責大木制作首席掌案的王德宸師傅,一絲不茍、嚴謹認真。
他日夜都盯著施工現場,有時為了核對一個一個尺寸或檢查一個榫卯,經常半夜從床上爬起來,跑到現場去仔細檢查,生怕出現一個紕漏。
期間恰逢他的長孫出生,對于全家是一個天大的喜事。
但因為天安門城樓修建期緊張,加上工廠距離家有十幾公里,所以他心里緊繃的那根弦不敢有絲毫的松懈,將渾身的精力投入到城樓的修建,沒有回過家。
最終在他以及團隊的努力下,天安門城樓的木構件制作沒有出現任何差錯,確保大木順利安裝。
王德宸師傅稱,“能參與此次工程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殊榮”,體現了古建筑老工匠對技術精益求精,對工作極度負責的態度。
而在天安門城樓竣工前,懸掛國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國徽的位置要求極其嚴格。那么由誰來掛,怎樣掛在墻上才算準確?
經過多方慎重商議,北京五建的姚來泉接下了這項重要的任務。在和團隊密切配合下,通過觀測國徽中央與中軸線的距離,他小心翼翼地調試,耗時一整天才總算將這項任務落地成功。
在這龐大的工程修筑期間,為此作出努力的還有更多的“小人物”。比如為了木材,帶領團隊奔赴遙遠北方山嶺森林的施工團隊;為了安全,日夜站立在木梁間盯梢守崗的警衛們……
正是這漫天閃閃的星斗,將光輝注入流淌著的銀河,從而匯聚成滾滾而磅礴的力量。
結語
由于秘密重建,關于天安門城樓的這段歷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為人們所知道的,直到今天,才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
天安門,這座在歷史上不斷經沐風雨的古老建筑物,始終以莊嚴和肅穆的姿態雄踞在中國大地上,先后見證了王朝更迭、列強入侵、軍閥割據,最終在新中國成立的曙光中解放了自己,也將在今后日子中不斷見證中國的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天安門城樓秘密重建始末》,王曉平
2.《天安門曾“秘密重建”》,賈英廷
3.《1970年的天安門城樓翻建工程》,杜學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