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的一則報道談到了我國正在建造的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基地,對中微子這種宇宙神秘粒子進行了一番描述,認為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影響著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由此,引發了一波廣泛議論,一些網友將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幽靈粒子戲稱為“阿飄”。
為此有人腦洞大開,紛紛秀出自己對這種神秘莫測粒子的想象:難怪三更半夜總覺得有東西飄過,原來是阿飄在穿墻;鬼怪終于有了一個高大上的名字~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大概是咱們的老祖宗吧,過了若干年,俺們也將稱為阿飄在這世間游蕩......
本來,“阿飄”一說只是網友們對這種幽靈粒子的調侃,但一些神棍們卻認了真,認定終于為“科學的終點是玄學”找到了證據,認為所謂“阿飄”就是鬼神,人類從古到今鬼神的傳說終于有了科學的依據。神棍們的理由是,鬼神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有時候又會露出真容,現在科學終于證實了鬼魂真的存在。
宇宙本質的探秘與玄學和鬼神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窮途末路的神棍們卻常常把科學發現當作救命稻草。隨著科學進步,神鬼玄說越來越沒了市場,奄奄一息,就總想抓住科學的外衣,隔三岔五有什么科學新發現,就借機攀附鬧那么一出,還真的常常誘騙了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
為了以正視聽,今天時空通訊就再來通俗地說說中微子是咋回事。
其實,中微子并非最近才發現,科學家們探究這種粒子的歷史已經有上百年了。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科學家們在對放射性研究中就發現,物質在β衰變過程中,釋放出來由電子帶走的能量并不與失去的能量一致,有一部分能量失蹤了,這違反了能量守恒定律。1930年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泡利提出了一個假設:除了電子之外可能還有一種難以探測到的粒子,帶走了一部分能量。
1931年春,國際物理會議在羅馬召開,出席者科學群星璀璨,諾貝爾獎得主海森堡、泡利、居里夫人等科學巨擘都到會,泡利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上述理論,并將這種粒子命名為“中微子”,預言就是這個“小偷”竊走了能量。
此后,科學家們就一直設法試圖通過觀測找到這種粒子,但這種“幽靈”粒子太難抓住了。一直到1952年,才間接觀測到了這種粒子的存在,1956年直接探測到了中微子!當然,說是“直接”,但人們至今都沒有真正地看到這種粒子,只是在探測器里探測到了這種粒子的信號而已。為此,首次探測到中微子信號的美國物理學家柯萬(Cowan)和萊因斯(Reines)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后,科學家們一直持續不斷地研究著中微子,不斷發現了中微子地一些特性和種類,以研究中微子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不斷出現,他們是:
1962年,美國萊德曼·舒瓦茨和斯坦伯格發現了第二種中微子——μ中微子,獲1988年諾貝爾獎;1968年,美國戴維斯發現太陽中微子失蹤,獲2002年諾貝爾獎;1987年,日本小柴昌俊實驗觀測到超新星中微子,獲2002年諾貝爾獎;1998年,梶田隆章在日本超級神崗實驗中,以確鑿證據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獲2015年諾貝爾獎;2001年,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證實失蹤的太陽中微子轉換成了其它中微子,獲2015年諾貝爾獎。
隨著研究探測的深入,人們對中微子的了解越來越多。首先是確定了這種物質的真實存在,且在宇宙中包括我們的周圍無處不在;其次這種物質很多,多到每秒鐘都有數萬億個中微子穿越我們的身體;再次,這種物質體積和質量極小,且不帶電,因此無法被直接觀測到;再再次,這種物質運動極快,接近光速。
中微子是由多種核反應產生的,主要包括恒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超新星爆炸和放射性衰變。因此,太陽等恒星內部的核聚變、超新星爆發、核反應堆、粒子加速器等都會產生大量中微子。
中微子在宇宙中無處不在,為啥人們就觀測不到呢?這就得說說人類對世界是如何感知和觀測的了。科學家早就揭示了我們世界存在著四種基本力,即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這四種基本力約束著整個世界從宏觀到微觀的一切運動。而人類之所以能夠“看到”和觸摸到,主要是依靠電磁相互作用力,如光和機械波。
但中微子呈現電中性,也就是不帶電,在四種力中只參與引力作用力,其他三種力都不具備,也就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作用。因此,中微子視任何可見物質都似無物,任何物質都無法約束它,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一切物質,就是地球和太陽,也會一穿而過,既不產生光也不產生震動。
中微子雖然有引力,但由于其質量極小,引力作用力的現象也就極微弱,因此也難以捕獲和監測。因此,每時每刻都有億萬中微子從我們的身心和眼中穿過,我們毫無感覺。
那么,為什么科學家們又能夠觀測到中微子的信號呢?這就是萬事都有特例,前面說的中微子穿越物體時幾乎毫無感覺,這里面有個“幾乎”,這個“幾乎”的意思就是有那么幾個中微子會“叛逆”,特立獨行地與原子核發生“碰撞”,這個概率只有100億分之一。
也就是100億個中微子可能有1個中微子會與我們可見的物質發生電磁相互作用,給科學家們留下了一個研究它的空間。中微子個體數量無限多,巴掌一伸,就有成千上萬億個中微子穿越,也就有那么幾個會與我們手掌的電子發生碰撞,只要觀測到這種碰撞,就知道中微子的存在了。
但問題是,這種觀測很難很難。宇宙中除了中微子,還有很多射線粒子,包括宇宙射線粒子每天都在穿越各種物質,這些射線都帶電,因此與物質碰撞的機會大多了。要在無數多的微觀物質碰撞中,去發現極其微量的中微子碰撞軌跡,實在不亞于大海撈針。
那么,如何分辨其他射線粒子與中微子粒子與物質作用的信號呢?根據中微子無障礙穿越的本領,科學家們就開始深挖洞,在數百米乃至數千米的地底下來捕捉中微子。挖洞的目的是過濾掉那些并非無障礙穿越的粒子,流下中微子,因此挖得越深,其他粒子穿越得可能性就越小,而中微子卻不受影響。
因此,在足夠深層的地底下或冰下,只要做好陷阱,也就是裝置好一些純凈的物質在那里守株待兔,就能夠捕捉到中微子“個例”的一些信號。
能夠穿越到足夠深層地底的宇宙粒子,就只有中微子和極少量高能量宇宙射線了,這樣分辨出哪些是宇宙射線,哪些中微子就有可能了。當然,被陷阱“捕捉”到得中微子,也不是真的抓住了中微子,而是中微子與陷阱中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留下一些軌跡,就是所謂的信息。
中微子與物質碰撞時,盡管相互作用極弱,但仍會激發微弱的光,當這種信號被光電倍增器放大后,就會在儀器上顯示出來。科學家們通過分析中微子碰撞的獨特信號,如光速運動特有的“切倫科夫輻射”,就能將其與其他高能粒子產生的信號區分開來,從而識別出哪些是中微子的軌跡,分析得到這個中微子來自何方,在遙遠的宇宙深處發生了什么事件。
深藏在700米地下的江門中微子實驗中心探測器,就是為了捕捉觸網的中微子的。其主體是一個世界最大的單體有機玻璃球,直徑達35.4米,上面鑲嵌著數萬個看起來像燈泡的光電倍增管,其中20英寸的2萬個,3英寸的2.5萬個。這個大有機玻璃球連接著極其復雜的電子元件及電纜、線圈、隔光板等部件,裝有2萬噸液體閃爍體(簡稱“液閃”),并被安置在盛有3.5萬噸超純水的大池子中。
當大量中微子不斷地穿越這個巨大的“陷阱”時,就有那么幾個和“液閃”里密布的氦核發生反應,產生正電子和中子,這些信號就會通過光電倍增器放大,從而讓儀器顯示出來。
雖然說得很輕巧,實際上探測到中微子還是很難的。江門這種數萬噸的試驗裝置,每天也只能探測到60個反應堆中微子、4個大氣中微子、1個地球中微子、90個太陽中微子。而700米地層雖然將宇宙射線強度降低了20萬倍,每天還是會有10萬個來到這里。科學家們必須從這些干擾中分辨出哪些是中微子信號,以及這些中微子來自哪里。
世界上比較著名的中微子實驗裝置有:美國建造的冰立方,位于南極2500米深的冰層底下,占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主要用于探測宇宙中高能中微子;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建造在深達1000米的廢棄礦井中,主要探測中微子的“味”和振蕩現象;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位于3000米隧道深處,距地面深度約100米,主要用于追蹤反中微子;即將完工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當然也名列其中。
由此可見,雖然中微子依然是現代科學很難探測到的粒子,但早已經揭開完全神秘的面紗,其信號已經在世界各地被科學家們所捕捉和研究。
人們剛剛發現中微子時,曾經認為神秘的暗物質就是中微子。但中微子雖然很多,其質量卻極小。研究認為,宇宙中的中微子只占有宇宙總質能的0.0035%。而宇宙總質能分配中,暗能量占據了68.3%,暗物質占據了26.8%,可見物質占據了4.9%。因此,這點中微子根本無法解釋左右宇宙天體引力的暗物質。
綜上所述,所謂中微子就是民間傳說的“阿飄”完全是胡扯,由此而攀扯“科學的終點是玄學”更是愚昧無知的鬼話。科學證明,中微子就是宇宙中實實在在存在的一種物質,只是這種物質幾乎不帶電,因此不受電磁作用力束縛,而人類觀測一切事物恰恰主要是利用電磁作用力進行的,比如聲光電等現象,因此,中微子就很難被人觀測到而已。
或許有人認為,研究中微子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毫無價值,或許對普通人來說是這樣,但對于擔負引導人類文明走向和生存的科學事業來說,則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通過對中微子的深入研究,很可能會發現許多宇宙最深層的秘密,從而逐步揭示宇宙誕生和演化的真相,對人類未來的生死存亡至關重要。
相信隨著研究和發現的深入,總有一天中微子這個“阿飄”的真面目會大白于天下,讓我們期待。
時空通訊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感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