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年之內,我只要不在美國餓死,我就一定會在美國橫著走!”這是耿飚之女耿瑩在出國前放下的狠話。
面對突然被凍結的資產,耿瑩沒有就此頹廢,而是更加進取發誓一定要干出一番事業。可耿瑩的資產為什么會被凍結呢?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革命之家
耿瑩是曾經的國防部部長耿飚之女。從耿瑩身上不難看出她家風的傳承。
耿飚出生在湖南的一戶貧困人家,當時社會動蕩,吃飯都是問題。但耿飚從小就很有力氣,有著對武術的癡迷還經常在空閑的時間偷偷的練武。七歲的時候跟隨父母一起逃荒到了湘南常寧縣水口山。13歲的時候因為力氣大,在水口的鉛鋅礦上做童工。從那時候他便受盡了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并為此感到十分的氣憤。
小時候的經歷練就了他堅毅的性格,在加入共青團學習了一部分黨的知識后,他便更加堅定自己要為老百姓發聲的重要性。后來,他遇到了這一生為之奮斗的信仰——馬克思主義。在當地的黨組織教育和引導下,他懂得了馬克思主義的道理,立志要救國救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就這樣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由于之前的鍛煉,耿飚多次在戰場上取得戰功,漸漸地得到了黨組織的重用。曾歷任紅軍一團的參謀、團長等職位。更是在中央蘇區的反“圍剿”和漳州戰役等大作戰中,用他的機智果敢、英勇善戰率領我軍打贏了許多硬仗。
后來在七七事變中發揮了很重要的先鋒作用。當時我黨需要在各個地方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耿飚接到任務后,帶著自己的部隊進入到深山,一點一點的把根據地建立起來。可以說,那個時候的根據地的建設都是從無到有,而耿飚更是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在山區中把根據地建設起來的。
抗戰勝利后,他又在葉劍英同志領導下,同國民黨破壞和平、挑起內戰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國后,黨中央組織開會決定將耿飚同志調到外交部工作。至此,耿飚同志便開啟了他長達二十年的外交生涯。
而耿瑩作為耿飚的長女,自然是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品質。耿瑩出生的時候正是戰亂時期,耿飚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前線的工作當中去,根本無法悉心照顧女兒。所以耿瑩的童年基本上都是在軍營中度過的,后來就被送到了農村寄養在老家。
耿瑩年少時顛簸的經歷,造就了她的性格更為要強一點,更像是一個男孩子。因為童年的經歷,使得耿瑩很早就是一個小大人了,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她不愿只活在父親的陰影下,所以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父親是父親,我是我,我要活出自己的樣子!”為此,即便是再艱苦她都沒有喊過累。
軍中女強人
因為出生在紅軍之家,所以耿瑩很早就跟隨著父親參加了革命了。不過,她并沒有因為自己的父親是耿飚就在部隊有一些特殊待遇,她和那些戰士們一樣,同吃同住共同為祖國的大業而奮斗。
有時,組織給派遣的任務是地質隊的勘察,這就需要我們的戰士要深入叢林,不僅任務艱辛還非常的危險。就算如此,耿瑩也沒有退縮,和其他小伙伴一樣去叢林里開荒,勘探地形。這一行一干就是十多年,這其中所經歷的艱辛,常人難以想象。
也因為有他們這些地質隊反饋的地形勘察,才能讓當時的開發人員對國家的地質情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所以當時的耿瑩就已經受到了不少的聲望。他們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這樣的經歷練就了耿瑩吃苦耐勞的生活習慣,以至于建國以后,日子越來越好的時候耿瑩依舊保持這樣的優良作風。她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父親是高官就肆意妄為,她甚至從不接受父親的幫助。后來,耿瑩的感情遭遇變故與丈夫離婚時,她都沒有尋求自己的父親。
在經歷感情的變故后,耿瑩迅速從困境中掙脫出來,整理好心情重新出發。通過自學醫療方面的知識來配合當時在制藥廠的工作,最終經過她不懈的努力考上了北京中醫院的研究生,畢業后在北京某地參與治療工作。
改革開放的浪潮也終是吹到了耿瑩的心中,她希望自己可以涉足商業,為國家的經濟做出一些貢獻。在深思熟慮后,她決定回到自己的老家謀取商機,便毅然決然的辭掉了當時在醫院的鐵飯碗。當耿飚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耿瑩已經在創業的路上了。
為此耿飚還是有些擔心,因為女兒從來沒有涉足過這個行業,耿飚怕她在這方面栽跟頭。踏踏實實地做醫生多穩定。可是耿瑩的性格注定了她不會這么聽話,她發誓自己一定可以闖出些名堂來。
沒想到,步入商界的耿瑩意外發現了自己在商業上的天賦,她就好像是開發了新大陸一般。雖然耿飚也很想幫助女兒使女兒過得輕松些,但是礙于自己當時的身份,還是放棄了資助女兒的想法。可耿瑩愣是靠自己花費了數年的時間有了不小的成就。在借助改革開放浪潮的環境下,耿瑩的事業越來越好,她真的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可就在歡呼雀躍的時候,一個消息的傳來使耿瑩跌落了低谷!
凍結資產,美國創業
事業剛剛步入正軌的耿瑩突然收到了自己資產被凍結的消息。這個消息對耿瑩來講可謂是五雷轟頂,她怎么也琢磨不透,她的資產為什么會被凍結?經過多方打聽,她得知了資產被凍結的原因。
原來,是國家的政策發生了改變,國務院頒發了新的文件,不允許高官子女涉足商業。因此耿瑩建立的企業受到了限制,最終資產被凍結。那個時候的耿瑩已經年過半百了,家人都勸她放棄,不要再折騰了。本就是到了可以養老的年紀,不如換個安穩的工作頤養天年。
可就在這個時候,耿瑩卻提出了去美國發展的想法。這讓親朋好友都為之震驚,年近半百的人,遠赴異國他鄉投身商業,再加上當時的美國對女性本就不算看好,去了也只會是難上加難。但耿瑩根本不聽家人的勸阻,堅持要去美國發展,最終家人沒有拗她還是讓她踏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
在出發前,耿瑩還撂下狠話:“如果三年內我沒有餓死在美國,那么我將在美國橫著走。”從耿瑩的話中可以聽出,她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去的。
據后來耿瑩采訪時回憶說道,她當時剛到美國的時候,真的是寸步難行。在異國他鄉聽不懂當地的語言,不知道當地的風俗習慣,沒辦法與人正常的交流更別說跟人家談生意了。有時候,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語是否有冒犯到別人,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讓別人把自己看輕。光是解決這些問題,耿瑩就花費了不少的心思與時間。
她知道語言的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她沉下心來專門去提升語言交際能力,努力去了解對方的喜好和需求。經過她不懈的努力,終于在美國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企業雛形。正巧趕上我國貿易環境逐步開放,耿瑩便抓住了這個機會,在第三年的時候確實小有成就。
回顧自己這一路走來的經歷,耿瑩表示自己非常感謝父親給予的教導。父親常教導她要先搞懂自己國家的東西,才能鑒別別人的好壞。因此,耿瑩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與素養,在設計產品時具備相應的文化融合理念。
所以,即使后來的耿瑩再喜歡國外文化,她也會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鑒別和利用。就這樣她國外的生意越來越好,戰勝了當初立下的挑戰,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她,還創立公益組織,正因為她知道創業這一路的辛苦,所以她想要幫助更多的華人。
她知道每個身在異鄉的人都不容易,所以創立了就業指導與資金補助,希望可以通過自己一點微薄的力量幫助那些正在迷茫的人。就這樣她的生意越來越好,涉獵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她利用自己在美國的影響力,幫助中國的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發展。相同的,她也會把美國的投資方介紹到中國的市場,促進中美貿易的交流與外關系。
這么看來,耿飚與耿瑩父女二人都在極力的促進我國的外交事業發展。父親在建國后就在外交領域工作,后又出任了多國的外交大使。女兒則是在商業界幫助中方與美方的貿易合作,在美方建立華人幫助中心。兩人一個人在政界,一個在商界,都是對我國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后來,耿瑩更是致力于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好的認識中國,也因此還有了“華夏文化的守望者”的稱號。現在的耿瑩是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理事長,85歲的她身體依舊硬朗,也希望她可以繼續在自己喜愛的領域發光發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