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身居高位的王稼祥先后經歷了三段婚姻,然而在他這些婚姻中卻只有一個兒子,就是王命先。
在當時特殊年代的一個深夜,王命先下課后看著安靜的校園,深覺得一切是那么無力,今天他表面上還是一個人受人敬愛的人民教師,然而明天他可能就會是被拉去游街示眾受萬人唾罵的“禍害”。回想起近期的遭遇他不敢相信...望著平靜的湖面,湖面中仿佛浮現了家人的面容,王命先離開了人世。
得知這個消息的王稼祥悲痛萬分,王命先的繼母回想起也是不禁淚流滿面,為此萬分痛惜。
那么為何他會以如此草率的方式告別人間?他究竟為何原因害怕繼續生存下去?我們就要先從他的父親說起
“老派”婚姻的悲劇
出生在安徽的一個小村莊里的王稼祥家庭條件還算不錯,父親作為一位商人非常支持他讀書,他也不脫所望成績一貫優異。
然而在他十九歲這年他接觸到了新的世界新的思想,毅然和同學加入了一系列的愛國運動,這讓他的父母感到擔驚受怕。當時的大環境可謂是“槍打出頭鳥”,正如王稼祥母親所言,自己的兒子這么聰明長這么大,現在這會那不管是梳大辮子的還是洋鬼子,現在都在嚴查反對這種思想浪潮,千萬不能讓自己的兒子成為這個“被打的出頭鳥”,他還有大好的前程!
就在父母商議下決定給十九歲的王稼祥結一門親事,按當時人們的話來說“有了媳婦就有了家,有了家,根就扎在了這里”。很快他的父母鎖定了他的結婚人選,就是查瑞香。查瑞香是他曾經老師的女兒,可謂知根知底。這段姻緣對于他的父母和恩師來說都是非常滿意的,唯一不滿的就是一心還撲在思想革命浪潮里的王稼祥。
當他得知自己突然要和一個陌生人結為夫妻共度余生,他開始打聽了起來,得知這個“老婆”比他大幾歲就算了,還根本不識字!這可把他頭疼壞了,都不用見面他就知道對方不合適自己。向父母表明了以后,并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父親只是拋下了一句“過兩天就舉辦儀式”,就定下了王稼祥的終身大事。
結婚后的王稼祥并未如父母所愿的回歸家庭,年少的他選擇繼續他的讀書之路,然而他的妻子查瑞香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后卻因產后病痛不久于世。對于這位“不怎么相熟”的妻子的離世,王稼祥更多的是站在上帝視角憐憫的惋惜,惋惜生命易逝的同時,也深惡痛絕如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派婚姻。
一場突如其來的熱戀
妻子去世后的幾年,王稼祥的父母也明白了他們是無法讓自己的兒子按照自己的思想循規蹈矩的,這時的他得到了一個外出學習的機會,他把兒子交由姐姐照看,踏上了去往蘇聯學習的旅途。在蘇聯學習的王稼祥可謂是“事業愛情雙豐收”,他不但順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能夠更好的參與他想要的思想革命事業中,還結識了一位美麗的“洋妞兒”。
上一段老派的婚姻讓王稼祥十分渴望一段“天注定”的良緣,他認為真正的愛情是需要等待來的緣分,當他結識到這位外國女友的時候讓他有了怦然心動的感覺。兩人初相識便打得火熱,外國女友的熱情將他在異國他鄉的陰郁一掃而光,迅速的把他拉入她的生活中,不久后兩人就確定了戀愛關系。
可上天好像就在跟王稼祥開玩笑一樣,他這段沒有經過長時間相處和思考的戀愛,讓他陷入了痛苦的抉擇。初識的女友熱情外向,能帶給他很多生活中的“正能量”,而兩個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后,女友經常打亂他的生活習慣“想一出是一出”,他需要長時間安靜的思考和創作,而女友卻更喜歡熱愛理想生活,不拘泥于現實。所以這段還未成婚姻的愛情,最終由王稼祥出面親自斬斷了這份緣分,兩人就此分手。
主席撮合的紅線
結束在蘇聯的學習后,王稼祥決定回國,用學來的知識報效國家。之前參加過多次革命運動和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他思想先進,見識長遠,和毛主席周總理等人更是無話不談相談甚歡產生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王稼祥也多次參與了國共戰爭,在一次反圍剿戰爭中他不幸受傷。
當時的他來不及撤退,被飛濺的榴彈擊中炸穿了腸胃,在當時有限的醫療條件下他只能忍痛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堅持做完手術,縫合了被炸穿的腸子,緊接著還沒有恢復好的他便又參與到紅軍長征路上,多次傷口破裂縫合,給他日后留下了病根。
彼時三十歲且身負重傷的他讓毛主席于心不忍,和身邊的友人商議了起來,十分心疼這位孤家寡人。便想著介紹一位“賢內助”給王稼祥,在同行的女同志里面,主席鎖定了朱仲麗。毛主席在和王稼祥相處的過程中也聽他口述了對于兩段感情的無奈,所以毛主席并沒有直接介紹讓他們兩個相識,而是巧妙地給他倆制造機會,引導他們相識。
主席將王稼祥的病例交由朱仲麗,并且再三叮囑要照顧好這位病人。事實反而被照顧的卻是朱仲麗,這個內向容易害羞的姑娘,面對她王稼祥則會講述一些戰爭中的趣事和過去留學的見聞。在兩個人日漸相處下她被王稼祥儒雅的性格和溫潤的談吐深深吸引,她愛上了和這位“病人”談話聊天,日漸開朗了起來。慢慢的全部隊都看出了這郎才女貌的一對愛情的萌芽,唯獨這對碧人卻不愿挑明。最終還是在主席的撮合下,兩個人挑明了關系,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新婚后的二人也是好不甜蜜,這一樁“主席撮合的姻緣”讓二人都十分滿意,日子過的也是蜜里調油,作為護士的朱仲麗日常就在照顧丈夫曾經傷殘的病體,讓戰友們唯一遺憾的便是兩個人沒有孩子,善良的朱仲麗并不在意這些,而是隨著丈夫說到“看緣分”,并且她聲明,自己有兒子,就是王稼祥和第一位夫人所生的,在留學前期交由姐姐撫養的兒子王命先。
獨子的悲慘命運
王命先也許是繼承了父親的聰穎,十分勤懇好學。結束學業后性格內斂的他便選擇留在學校內教書育人,和妻子結婚后過上了平常人的生活,而父親的優秀并不能使他平凡。身旁有人提起父親時總是讓他引以為豪的,父親的種種事跡好像他人生路上的燈塔,照亮著他來時的路,一直指引著他堅定不移的向前。
可到了那個特殊的年代一切都開始變了,父親的偉岸事跡在那些人口中一下子變了味道,連同著他們一家都被扣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他深知父親現在也是舉步維艱,自己一直都在堅持著。
可當那些極端分子真的來臨,把他家里搞得雞飛狗跳,經常是前一秒家庭溫馨,后一秒自己和妻兒就被抓走,關到閉塞的屋子里挨個“談話”,談話過后又是一片風平浪靜。
王命先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要在他身上持續多久,在一次晚課結束后,他漫無目的地游走在校園里,作為教育行業的領頭人,他不明白國家現在的處境為何會變成如此,他也不敢相信父親此刻背負著怎么樣的命運。不知不覺站在橋上,他望著平靜的湖面好像倒映出了妻兒的臉龐:“如果我走了呢?”王命先心里默默想著,這樣的日子,今天他還能站在課堂上授予學生畢生所學的知識,能夠在大眾面前侃侃而談,可是誰知道在哪個明日,他就成了被壓在大街上讓別人批斗的“壞分子”,那妻兒又該何去何從。
想著這些悲觀的事情,王命先累覺未來無望,更不愿意再連累妻兒,最終選擇一頭栽下,將自己泯滅于冰冷的河水中。
當妻子還在等待丈夫下課,而王命先卻遲遲未歸之時,妻子頓時覺得不大對勁,懷著忐忑的心情在學校橋上的小河邊發現了丈夫的遺物,即使看到尸體也讓他一時間無法接受丈夫逝去的事實。
同樣不能接受的還有王稼祥,作為王命先的父親,他缺席了兒子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時刻,出生一個月自己的兒子便失去了母親,只能在姑姑的照料下長大。自己國外學習歸來后又因國事實在無法脫身,無法和自己的兒子有片刻父子的溫情。現在兒子又因為自己的一些政治原因選擇自殺,這讓他非常自責。
朱仲麗面對這個兒子也十分的痛惜,這么懂事的孩子,一個舍己的教師卻因為父親的政治影響,斷送了自己的生命,想起王命先時她也情難自禁忍不住抽泣了起來。
結語
在那個罄竹難書的年代,而王命先的命運似乎比他們更加悲慘,母親離世父親來不及的關心,很多政治問題讓不少中國的人才斷送了自己的一生。這些都是壓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對時代悲劇,寧愿選擇自盡也不愿受辱于他人,這是屬于民族的災難,歷史的悲劇!讓我們銘記這段悲哀的歷史,背負著先人的遺憾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