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支擁有鋼鐵意志和嚴明紀律的無產階級軍隊,我軍在歷史上有過很多名字,但解放軍這個名字,似乎是到解放戰爭時期才出現。
然而“解放軍”這一稱謂,第一次出現卻是在1944年的一次軍委會議上。在會上劉少奇提出,我軍可改稱為“解放軍”,一時間得到許多人的贊成。
但是毛主席卻沒有批準,當時雖然許多人感到很疑惑,不過事后大家才明白了毛主席有多高明!
?劉少奇提議軍隊更名
1944年是歷史上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
一方面,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全面反攻階段。意大利法西斯早已投降,德國正在面臨兩線作戰,而日本則在太平洋上屢次失敗,法西斯主義的覆滅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的抗日斗爭卻依然十分嚴峻。豫湘桂戰役中,國軍雖拼死抵抗,但仍舊使大片國土淪陷,國內抗戰情緒再次陷入低谷。
而與此同時,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以及各敵后根據地民兵、游擊隊組織,多次展開對日寇的英勇斗爭,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就比如1944年初,新四軍發起的冬季攻勢勝利結束;4月,活躍在魯中的八路軍再次掀起一波攻勢,解放了上千個村鎮,直接解放人口三十多萬,大大擴展了八路軍在山東地區的活動范圍。
在如此復雜的形勢之下,1944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一次軍委高級干部會議。
這次會議客觀分析了一下當前的敵我形勢,認為堅持抗戰依然是今后一段時期內需要貫徹的總方針,但同時我軍內部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全面抗戰到1944年,已經到了第七個年頭,在此期間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均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八路軍剛剛建立時,只有三個師,共計不到三萬人,而僅發展到1940年,百團大戰的打響徹底震驚了國人,尤其是國民黨方面。
短短的三年時間,八路軍的力量就翻了幾倍,如此恐怖的成長速度,直接印證了共產黨團結抗戰深得人心。
而如新四軍、東北抗聯、民兵、游擊隊等武裝力量,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但是這樣一來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那便是普通的老百姓對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區分不明晰。尤其是在各路軍隊活動范圍交界地區,經常出現老百姓到處找共產黨軍隊參軍的情況。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這次軍委會議上,劉少奇就提出:“正規軍、游擊隊合起來叫‘解放軍’,或加之為國民革命軍解放軍”。
在劉少奇看來,共產黨的使命就是解放人民、解放中國、解放生產力,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更是人民的軍隊,將部隊名稱統一改為“解放軍”,可以說恰到好處。
這一建議得到了在場大多數人的支持,但是有一個人提出了反對,而這個人正是毛主席。
毛主席為何要反對這樣改呢?其實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我軍名稱的歷史沿革
八一南昌起義是共產黨真正締造武裝力量的開端,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人帶領起義部隊,率先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南昌起義時,我軍雖仍然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稱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但無論在領導上還是紀律上,都已經與國民黨軍隊完全不同。
起義部隊在南下廣州的途中,由于敵人的猛烈圍攻,起義部隊遭遇重大挫折,朱德、陳毅等率部繼續抵抗,而采用的番號則是頗具迷惑性的“國民革命軍第五縱隊”以及“第16軍47師140團”。
1927年9月,毛主席、盧德銘在湘贛邊地區發動秋收起義,當時毛主席就高瞻遠矚的想到,要用完全不一樣的番號,不僅鮮明的亮出共產黨軍隊的風采,更為了團結更多力量。
于是秋收起義部隊在毛主席的建議下,正式命名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并且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當年11月,中共中央通過了毛主席的提議,正式確定新軍隊的名稱定為工農革命軍。
1927年12月,張太雷、葉挺發動廣州起義,在隨即發出的廣州蘇維埃政府名單中就提出,工農紅軍總司令葉挺以及工農紅軍總參謀徐光英字樣。
雖然因為廣州起義失敗,而導致該名稱未能推廣,但1928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軍事工作大綱指示:各地工農革命軍可定名為紅軍。
此前毛主席與朱老總領導的部隊,已經在井岡山順利會師。1928年6月,朱毛領導的部隊便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
此后經過多次反圍剿作戰以及艱苦卓絕的長征,紅軍這桿旗幟不僅沒有倒下,反而讓更多貧苦大眾更加認可。
長征勝利結束之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1935年12月,中央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并組建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
會上提出,紅軍不但是代表工人、農民的,更是代表中華民族的。1936年2月,紅軍開始東征抗日,并且改稱“中國人民紅軍”又稱“中國抗日紅軍”。
而由于東北地區抗日最早,當地的工農紅軍早在1933年邊改稱為“東北人民革命軍”。
七七事變之后,由于此前在西安事變已經與國民黨基本達成合作,故中央決定所屬部隊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其中西北的主力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后又改稱“第十八集團軍”。而南方的紅軍和游擊隊,則改編為“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而隨著抗戰的不斷進行,共產黨不斷深入敵后,相繼建立“華南抗日縱隊”、“瓊崖縱隊”、“東江縱隊”等武裝力量,采取的名稱亦不盡相同。
既然在抗戰時期,共產黨所屬部隊名稱如此混雜,為何不改編為更加統一且標識性更強的“解放軍”呢?
?毛主席為何不準改名
毛主席之所以反對將部隊改稱為“解放軍”,實際上主要有三點考慮。
第一點則是顧全團結抗戰的大局。雖然在第二次國共合作之中,共產黨堅持了獨立自主的領導,但至少在名義上,所屬軍隊依然是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
無論是八路軍還是新四軍,都是共產黨掌握的主要軍事力量,在諸多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中,占有絕大部分的比重。
再結合當時的抗戰形勢,國民黨軍一再潰敗,而我軍則不斷取得戰果,此時將部隊改名,難免被國民黨右派勢力利用,認為共產黨有意將軍隊獨立出去,營造一種與國民黨“分道揚鑣”的既視感。
若有人借此大做文章,迷惑廣大無黨派人士和民主黨派人士,那共產黨便會成為眾矢之的,對抗戰大局十分不利。
第二點,當時盡管尚且處于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階段,但國民黨右派也多次掀起“反共”浪潮,企圖遏制人民武裝的發展。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長葉挺遭到軟禁,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遇害,9000余名新四軍戰士壯烈犧牲,國民黨右派防共反共之心昭然若揭。
而這次事變,新四軍是在毫無防備、毫無過錯的情況下發生的,倘若此時我軍更名,很有可能讓國民黨右派抓住把柄,假借名義向人民軍隊發起進攻。
第三點,我軍每一次更名,都是在形勢發生巨大轉變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在當時的環境和形勢之下,我軍也完全沒有必要進行更名。
誠然軍隊名稱相對混亂的情況確實存在,但是這都是細枝末節,完全不影響抗戰大局,相反可以幫助我軍最大程度的隱藏實力。
而且共產黨領導的各地方武裝,雖然部隊番號不盡相同,但其組織架構和紀律卻是相同的,依然是堅持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這個大前提沒有改變,則部隊名稱都無所謂。
綜上考慮,毛主席才沒有批準全軍改換“解放軍”的名稱。不過即便如此,“解放軍”三個字卻深深印在了毛主席的心中。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迅速發起了發動反人民的全面內戰,而此時敵我矛盾再次上升為主要矛盾,我軍再沿用抗戰時期的“八路軍”、“新四軍”名稱顯然就已經不合適了。
經過邊抵抗邊改編,1946年10月起,所有原八路軍、新四軍統一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其目的便是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
解放戰爭進入后期,大批國民黨部隊相繼起義和投誠,而他們也相繼經過了改編,成為解放軍的一員。
如今,我國的軍隊仍然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僅是因為祖國尚未完全統一,更重要的是銘記光榮的革命傳統,發揚為人民服務的本色,堅守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
英勇、偉大、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