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肺癌,它常常讓人聞之色變。在我國,它是惡性腫瘤中發病率以及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腫瘤。近日,中國抗癌協會國際交流分會腫瘤精準治療新進展學術會議在南京舉行,與會專家圍繞肺癌精準治療新進展進行交流。隨著醫學的發展,治療肺癌不再是“一刀切”,而是“量體裁衣”,醫生會通過針對患者特定的癌癥類型和遺傳特征,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不吸煙的女性為何也會患肺癌?專家:關注二手煙對女性傷害
國家癌癥中心剛剛發布的全國癌癥報告中指出,肺癌是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首位原因,肺癌發病人數達106.06萬,死亡人數達73.33萬,腫瘤仍然是中國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肺癌防治依舊任重道遠。
“令人遺憾的是,75%的患者發現的時候都是晚期。”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腫瘤科主任醫師、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整體評估專委會主任委員張宏艷教授指出:“肺癌主要的臨床表現如咳嗽、咳痰、咳血、胸痛等,實際上這些癥狀往往都是腫瘤比較大了才會出現。”她表示,早期肺癌是沒有明顯癥狀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能定期進行防癌體檢,很難早期發現肺癌。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男性患肺癌的風險更高,但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女性肺癌發病率正在“飛速”升高。研究發現,吸入二手煙是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女性患者中更為多見。
“吸煙是國際上已經公認的致病因素,對于非吸煙的人群來說,我們需要關注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二手煙對于女性的傷害。”張宏艷教授告訴記者,肺癌的高危人群不僅僅包含吸煙人群,建議長期吸入二手煙和油煙、職業暴露、有家族遺傳史、有慢性肺部疾病等高危人群,最好從45歲開始,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
精準治療有望讓部分肺癌患者實現臨床治愈
得益于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興起,目前肺癌已經進入了精準治療時代。肺癌的精準治療是一種基于患者特異性腫瘤遺傳信息來指導治療的方法。它主要包括針對特定的基因突變、表達異常蛋白或信號通路進行的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旨在提高療效,減少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并盡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中國抗癌協會國際交流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周國仁主任醫師介紹說,在精準治療時代,肺癌作為一個“全身性、系統性”疾病被學界重新認識,“精準”的理念貫穿于影像判讀、手術切除、病理分型、藥物選擇、復查隨訪等整個疾病診療階段,這其中,多學科協作的MDT診療模式得以充分運用。“就拿肺癌來說,1期、2期可以手術治療,如果進展到了3期,就需要綜合性治療,我們通過MDT診療模式來為患者定制方案,具判斷體是應該先做手術還是先做放化療,現在還可以通過新輔助治療讓腫瘤‘降期’再手術。”
“在臨床上,我們常常能聽見有病人問:我都已經是晚期了,還能還能活多久?” 周國仁說,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如果能找到腫瘤的特定的驅動基因,有適合的靶向藥物,通過精準治療,一些患者能實現臨床治愈。而免疫治療則是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近年來,PD-1抑制劑和PD-L1抑制劑在肺癌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這些藥物能夠增強T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攻擊能力。
周國仁表示,精準治療的成功依賴于精確的診斷,這通常需要通過基因檢測來確定腫瘤的特定驅動基因,就像用鑰匙開鎖,必須找到匹配的那一把鑰匙才能把枷鎖打開。如何高效、精準地檢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基因突變是提供更加精準治療方案的前提,也是現今醫療工作者的研究重點。
相關提醒:常規體檢≠防癌體檢
體檢年年有,年年都正常,為什么突然卻查出癌癥晚期?這里專家強調,“防癌體檢”和“常規體檢”是不一樣的。
多數人每年做的常規體檢一般包括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心電圖和部分B超檢查。這些檢查可以反映人體的一些基本健康狀況,比如有沒有高血壓、高血脂或者高血糖,有沒有貧血,是否存在泌尿系統感染,主要臟器結構是否正常。但是這樣的常規體檢≠防癌體檢。
以肺部檢查為例,推薦肺癌高危人群進行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而肝臟的檢查,普通人群可能是只查腹部B超,肝癌高危人群則建議加入甲胎蛋白等腫瘤標志物檢查,甚至是核磁共振檢查進行排查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