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貧賤困農耕,宦路崎嶇騫一生。
大漠征人喚秦月①,青海戍客叱胡兵。
冰心壺玉②高賢志,畫壁旗亭③圣手名。
失孟襄陽④悲欲絕,遭冤命殉亳州城⑤。
【注釋】①出自王昌齡《出塞二首》: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②出自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③意思是酒樓里詩人與歌妓,詩與酒,歌唱與奏樂,談笑與致禮,和諧地構成了一幅唐代市井社會風俗圖。后用來形容文人之間互爭名次,也用來表示文人聚會,飲酒賦詩。開元年間,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人閑居長安。一天,下著小雪,三人一起到酒樓渴酒。酒店里非常熱鬧,因為正趕上梨園伶官數十人舉行宴會。宴會進行到高潮,有四個美麗的姑娘便開始唱歌。三人相約看這些歌者唱他們三人的詩,每歌一首就畫在酒樓墻壁上一道,最多獲勝。④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⑤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59歲的王昌齡輾轉回老家途中,經濠州,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典故成語】旗亭畫壁玉壺冰心 詩家天子 七絕圣手 失孟交李
【人物簡介】
王昌齡,字少伯,生于武周神功元年(698年),出身于京兆長安(或言太原)的一戶普通農家。早年貧賤,困于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
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終于憑借卓越的才華,一舉中得進士,步入仕途,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啟了他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然而,仕途之路從非坦途,王昌齡的宦海生涯充滿了波折與艱辛。他先后任職汜水縣尉、江寧縣丞,又屢遭貶謫,從嶺南到龍標,每一次遷徙都伴隨著無盡的孤獨與艱辛。然而,正是這些經歷,讓他有機會深入邊陲,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與邊疆兒女的英勇,從而激發了他創作邊塞詩的無限靈感。
王昌齡的邊塞詩,如同大漠中的孤煙,直上云霄,氣勢磅礴。他筆下的將士,或策馬揚鞭,馳騁疆場;或月下思鄉,淚濕衣襟。每一句詩都飽含著對家國天下的深情厚誼,對英勇無畏的崇高禮贊。《從軍行》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邁誓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熱血男兒;《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壯志豪情,更是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王昌齡以詩為筆,勾勒出一幅幅壯麗的邊塞風光,也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英雄形象,他的邊塞詩因此被譽為“詩中的史詩”,影響深遠。
在七言絕句的創作上,王昌齡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被后世尊為“七絕圣手”。他的七絕,言簡意賅,意境深遠,往往能在有限的字句中蘊含無限的情思與哲理。《閨怨》中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以細膩入微的筆觸,描繪了深閨女子復雜微妙的心理活動,令人動容。王昌齡的七絕,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議論,都能信手拈來,自然天成,達到了藝術上的極高成就。
然而,王昌齡的晚年卻遭遇了不幸。安史之亂爆發后,他輾轉流離,最終不幸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一代詩壇巨匠就此隕落,令人痛惜不已。
王昌齡的一生,是貧賤與榮耀交織的一生,是坎坷與輝煌并存的一生。他以詩為劍,以筆為馬,用自己的才華與熱血,書寫了一段不朽的傳奇。
若水先生
【作者簡介】孫克攀,字若水,號泉一。善烹飪,喜旅游,樂詩詞,演周易,思幽靜,好品茗。
責任編輯:張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