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斯拉亮相全新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產品Cybercab之后,谷歌終于坐不住了。最近傳出消息,Waymo完成了56億美元的C輪融資。至于領投的嘛,依然是Alphabet(谷歌母公司)。
簡言之,谷歌拿了一大筆錢出來,要跟特斯拉打擂臺,自動駕駛的“大決戰”開始了。
在廣州車展上,比亞迪亮相了四款全新的重磅車型,分別是方程豹豹8、比亞迪夏、騰勢(參數丨圖片)Z9以及仰望U7。四款不同的旗艦車型,卻用上了不一樣的智駕技術,有點像張無忌打上了光明頂,十八般武藝紛紛展示,驚呆了所有人。
方程豹豹8搭載的是華為高階智駕ADS 3.0,擁有全域無圖NOA能力,可以輕松實現車位到車位的全場景智能泊車;比亞迪夏、騰勢Z9和仰望U7則搭配了最新的“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能夠實現紅綠燈起停和不規則車道線識別,對復雜路況的精準識別堪比老司機。
很顯然,在組織了超過5000人的智駕團隊后,比亞迪已經入局智駕“大決戰”。
比亞迪究竟想做什么,它將如何攪局智駕市場?個人的一些看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智駕成賣點,仍主打科技普惠
看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對于企業來說,也是這樣。最近關于比亞迪智駕的消息很多,比如說正在抽調集團精英集中突破智能化。
歸根到底,最后這些動作都要落實到產品上。要看比亞迪想做什么,從最新的產品中,已能窺見一二。
在廣州車展上,騰勢Z9正式上市,比亞迪夏也開始了預售。這兩款車“賣點”也非常明顯,比亞迪夏走上是親民版“騰勢D9”路線,但大面積的“鎧甲”前臉和第五代DM技術,同樣令人眼前一亮。
騰勢Z9則搭載了獨一無二的“易三方技術”,不僅擁有強悍的加速性能,還能實現極致轉向、圓規掉頭以及易三方泊車。
但在領先的電動化技術背后,比亞迪悄然增加了一些“備份”,那就是最新的天神之眼DiPilot 300智駕系統。
從最基礎的域控架構,到最終端的智駕算法,已經全部由比亞迪自研。
DiPilot 300智駕系統不僅實現了高速領航、代客泊車、自動泊車,還擁有了相當不錯的城市領航功能。在城區能夠路口自主轉向,也能做到行人兩輪車禮讓、無保護左轉以及錐桶感知躲避等功能。到了高速上,DiPilot 300能夠自主超車/變道、自動上下匝道、自主跟車。
毫無疑問,在功能層面,比亞迪的智駕已經躍居行業一線水準,主流的功能需求已經能比較好地滿足。
最能體現比亞迪特點的還是價格,比亞迪是極少數沒有讓高階智駕拉高車價的車企。相比于其他車企的“奇貨可居”,比亞迪真正將高階智駕的價格打了下來。
以正在大賣的騰勢Z9GT為例,這款車上市之前就鎖定了性能天花板的位置。畢竟三電機獨一無二,零百加速3秒級別,轉彎半徑4.62米,麋鹿測試成績93.6km/h,價格卻還在30萬級別,已經足夠令人吃驚。更令人驚喜的是,新車標配了雙激光雷達和英偉達Drive Orin X芯片,可以說高階智駕算是“贈送”了。
這就是比亞迪的魅力,智駕既是賣點,也是科技普惠的一環。
比亞迪很喜歡做這種讓整個汽車行業“大跌眼鏡”的事,比如之前的磷酸鐵鋰啟動電池。整個行業都默認啟動電池是鉛酸電池,“換電瓶”是用戶的事。比亞迪直接來了個全系標配磷酸鐵鋰啟動電池,終身免維護。
還有海豚的熱泵空調,在整個行業都渲染這玩意是黑科技,哪怕是20多萬的車都要選配,比亞迪直接下放到10萬級別。
如今,這個“待遇”輪到智能駕駛了,比亞迪有充足的資金,有超過5000人的智駕研發團隊,有海量的路測數據。然后它要做的不光是攻克技術高地,還有通過智駕算法迭代將高階智駕的價格打下來。通過“掀桌”的方式,比亞迪又一次成為智駕領域的頭部玩家。
抄底Waymo、特斯拉,走第三條路
在當前的智能駕駛領域,嚴格來說其實只有兩個派別,就是我們前面說的Waymo派和特斯拉派。當然,這不是說這兩家就是智駕技術天花板,而是說它們的解題思路代表了當前的主流。
Waymo派的特點是“做大做強”,就是配置不嫌多,成本不嫌高。先把技術堆起來,于是我們經??吹杰図斝D的非固態激光雷達,當然還有各種天價傳感器,“改裝”一臺車幾百萬是常有的事。
Waymo派的目標,是直接沖擊L4級別的高階智駕,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做減法,一步一步滲透到普通的民用市場。
想法很美好,但效果卻并不算好。Waymo的各種視頻固然炫酷,但真正應用到一線產品上的少之又少。高昂的成本讓Waymo無法真正商業化,過去十年才擴展到4個城市,完全是象牙塔里雕花。只能說前景是有的,但什么時候能實現,沒人知道。
特斯拉派則是走的完全相反的路線,那就是成本最小化。如同特斯拉的“毛坯”設計一樣,能減就減。最后只剩下攝像頭做感知,所有壓力給到算法。
理論上,只要攝像頭能夠像人一樣看,AI系統能夠像人一樣思考,特斯拉就大功告成了。但理論畢竟只是理論,現實情況是純視覺各種“看不清”,靜態物品判斷不準距離,雨雪天氣各種抓瞎,實際使用中問題頻出。
如今有不少車企號稱學特斯拉,也走純視覺路線。宣傳自家的純視覺,比之前各種雷達識別的還要準,只能說其中的水分大家自己判斷。
比亞迪走的是第三條路線,那就是實用主義。既要融合現有技術的優勢,也要有足夠的發展度。因此我們看到比亞迪涉足的路線極廣,有自研算法系統,有Momenta算法系統,有地平線芯片加第三方供應商方案,甚至還有與華為合作的方案。
為什么比亞迪要這么做呢?這么強大的研發團隊,真的是“沒頭蒼蠅”嗎?當然不可能。比亞迪的廣撒網,其實是為了尋求最優解。
比亞迪想的是開發一套廣義的智能駕駛系統,也就是自動駕駛系統本身+璇璣架構+電動化,最終實現超人類駕駛輔助。
這么說吧,同樣是端到端,特斯拉們做的是感知到決策的控制。比亞迪的端到端,不是從路面信息到感知系統的端感應。而是從路面信息到輪胎的端感應,再到智駕系統大腦的反應和策略,再下到輪胎的控制。
因此比亞迪的自研算法要比其他車企走得更遠,這也是比亞迪要自研芯片的原因,就是為了支持這一套智能駕駛的成本優化。
這也是很多人覺得比亞迪智駕前期推廣不快,最近卻如雨后春筍一樣迅速躥紅,而且每個季度都有非常多的更新。因為比亞迪一步一步走得異常扎實,對于它來說,這套智駕邏輯已經是行業領先,只要不斷優化迭代,做到行業一覽眾山小只是時間問題。
從目前的狀態來看,隨著高階自研算法的量產,比亞迪要真正發力了,新的時代也要開始了。
以科技為矛,才是優勢最大化?
10月份,比亞迪的銷量已經突破50萬輛。這個數據太夸張了,六款車型月銷突破5萬輛,光宋系列的銷量就有11.5萬輛,一個月賣掉了一家中型車企一年的銷量。這樣的表現,絕對是前無古人的。
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就是比亞迪在同級別車型中的絕對定價權。這個優勢既來自比亞迪在電動技術領域的絕對技術優勢,其實也來自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比亞迪最核心的競爭力,其實是兩點。首先肯定是無與倫比的研發能力,這個是眾所周知的。電池也好,電機也好,或者是各類控制裝置,甚至是半導體芯片,比亞迪都是率先突破的,這保證了它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國際廠商“卡脖子”。
但另一方面,研發能力背后其實是工程能力。能研發出來,還能量產,并且能夠規?;?,這才是比亞迪最核心的競爭力。自電池時代起,比亞迪就開始自制工裝設備,在代工時代奠定了堅實基礎。
進入到汽車垂直整合細分領域之后,比亞迪的這份強大的競爭力依然得以保留。比亞迪的技術很先進,DM-i和e平臺3.0都曾是跨時代的技術。但更強大的,還是把強悍的技術量產,把價格打下來,讓消費者能以更低的價格享受高品質的產品。
如今的智駕也是一樣,既然整體路線已經明確。對于比亞迪來說問題就很簡單了,就是針對消費者最常用的高階智駕功能做方案壓縮,將最精華的部分取出來,并且平民化。這當然也很難,就像讓院士用最通俗的語言將技術講給最普通的大學生聽一樣。
但毫無疑問,比亞迪是國內最擅長做這個的企業之一。
等到比亞迪最新一代的高階自研算法出來,接下來就是憑借自己的規模和研發優勢,讓平價車型可以做到與高端車型接近的體驗。入門級的代步車,也能“無圖開全國”,也能實現車位到車位的智駕,也能在昏暗的地下室自動規劃車位并泊入。
屆時,又是整個市場的震動。
雖然Waymo和特斯拉的智駕起步更早,但兩家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沉沒成本,現在其實都有點頭鐵了。Waymo就不用說了,按照這個“開城”速度,新投的56億美元大概率又要打水漂。特斯拉死活不用激光雷達,甚至連普通雷達也不用,導致事故非常多。如今繼續在這套純視覺的算法基礎上優化,投入產出比其實早已不盡如人意。
不如大家回憶一下,特斯拉智駕在2020年左右驚艷了一把之后,是不是好多年沒啥實質性的動靜了?真正量產的技術,確實都是表現平平,其中環境影響大、對非機動車物體檢測不準確、視覺欺騙缺陷更是無法解決的痛點。
毫無疑問比亞迪的方式更加務實,既不是像Waymo一樣象牙塔雕花,也沒有像特斯拉一樣輕硬件重算法。巨大的投入,都是在做實際的方案攻關。再結合比亞迪的研發體系和體量,形成了新的護城河。
只是不知道明年比亞迪自研算法大規模鋪開,新勢力們會有幾家天塌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