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Pixabay
果糖,是一種天然存在于水果、蜂蜜等食物中的單糖,它和葡萄糖具有相同的化學式,但是它們的分子排列不同。果糖代謝的主要部位是肝臟,肝臟可以將果糖轉化為葡萄糖、脂質和糖原等。此前研究顯示,高果糖飲食與糖尿病、胰島素抵抗、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發病率上升有關。
多項研究顯示,膳食中的果糖會促進腫瘤生長,然而,尚不清楚其具體作用機制。
2024年12月4日,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Dietary fructose enhances tumour growth indirectly via interorgan lipid transfer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飲食中的果糖會促進癌癥生長,癌細胞本身無法利用果糖,而是吸收肝臟代謝果糖的代謝物,溶血磷脂酰膽堿(LPC),作為癌細胞可用的營養物質,從而加速腫瘤生長。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宮頸癌動物模型,分析了果糖促進癌細胞生長的潛在方式。
在斑馬魚黑色素瘤模型中,研究人員將斑馬魚置于普通水或添加果糖的水環境,兩周后,果糖水中出現了腫瘤生長,但對照水中沒有檢測到腫瘤生長。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中,發現了一致的結果,喂食高果糖玉米糖漿的小鼠腫瘤生長更快。
此外,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其他腫瘤,包括小鼠乳腺癌、宮頸癌模型,結果不出意料,在所有情況下,與對照飲食相比,喂食高果糖玉米糖漿,都會導致腫瘤生長更快。
以上數據表明,飲食中的果糖會增加多種不同腫瘤模型中的腫瘤生長。
有意思的是,當研究人員直接在培養的癌細胞中添加果糖時,卻發現癌細胞的生長沒有發生變化。這意味著,果糖本身并不會促進癌細胞生長。
進一步分析發現,癌細胞缺乏果糖代謝所需的酶KHK-C,而肝細胞中存在豐富的KHK-C。
通過代謝組學分析發現,果糖在肝臟中被轉換成脂質等大分子,包括溶血磷脂酰膽堿(LPC),而LPC是腫瘤可利用的營養物質,它們可能提供最有效和最高效的方法來支持腫瘤生長。
在培養的肝細胞中發現,添加果糖的肝細胞會釋放LPC。
最后,研究人員還發現,抑制小鼠體內的KHK-C酶,可以阻止肝臟代謝果糖,并且腫瘤生長減少。此外,抑制癌細胞中LPC轉化為磷脂酰膽堿也會導致腫瘤生長減少。
研究人員表示,不受控制地增殖是癌細胞的特征,每次細胞分裂時,細胞膜都需要復制,這需要大量的脂質,盡管脂質可以從頭開始合成,但癌細胞更喜歡從周圍吸收脂質,而不是制造脂質。大多數脂質不溶于血液,而LPC是獨一無二的,可溶于血液。
總之,這項研究揭示了高果糖飲食促癌的機制,癌細胞本身無法利用果糖,而是肝臟將果糖轉換為脂質,再被癌細胞吸收,從而間接促進腫瘤生長。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58-3
助力醫學研究高質量發展,推動醫療科技創新轉化!
基礎方案設計|數據挖掘|數據分析
聯系醫諾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