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內心情感復雜。
一方面,這無疑是對春節這一古老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的高度國際認可;另一方面,卻也不得不面對國內年味日益淡薄的現實。
春節,這個傳承了數千年的節日,是對游子歸鄉的召喚,是闔家團圓的象征,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
記憶中的春節,充滿了年的味道。
一進入臘月,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大人忙著掃塵、貼春聯、掛年畫、備年貨,孩子們在新衣與鞭炮聲的期待中歡天喜地。
從初一到十五,走親訪友、拜年祈福、逛廟會、看社火等活動,將節日的歡樂氛圍推向一波又一波高潮。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記憶,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生活儀式,飽含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親情倫理的尊崇。
可時代飛速發展的洪流,沖走了年味。
在城里,高樓大廈林立,鄰里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離,以往那種一家有喜百家賀、鄰里互助籌備年節的熱鬧場景已難再現。
快節奏的生活與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讓許多人無暇精心籌備春節,轉而選擇更為便捷簡單的方式度過。
商業氣息的過度彌漫,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春節的本真,年貨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商品,拜年流于形式化的群發信息,廟會也被過度商業化運作而失去了原有的民俗韻味。
甚至多數地區因環保等因素限制了傳統的鞭炮燃放,在無形之中削弱了春節那標志性的喜慶聲響與煙火氣息。
在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鄉村空心化現象嚴重,春節期間也難現往日的熱鬧與活力,一些傳統民俗活動因缺乏年輕人的參與而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蛇年春節不到兩個月了,央視也在前幾天發布了春晚的logo和吉祥物,晚會規格越來越高,但再也找不回曾經的感覺了。未來,還能嗎?
春節申遺成功,是世界對中國春節文化價值的認可,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人文、藝術和情感內涵,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但不能僅僅滿足于其被載入名錄,更應該行動起來,社會應倡導回歸春節的文化本質,為年味提供基礎保障,在商業活動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讓春節的文化內涵與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承與復興,讓年味重新濃郁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