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場重新恢復活躍,指數漲幅雖然不大,但東財86個行業指數中,77個錄得上漲,賺錢效應還是很強的。
主線方面,消費板塊暫時休整,培育鉆石+AI+人形機器人形成三駕馬車領漲模式。
培育鉆石熱度最高,板塊指數單日上漲8.22%,一周漲幅超過25%+。
培育鉆石這輪上漲,有兩大因素刺激:
一是炒消費復蘇預期,9.24-12.02兩個多月時間,板塊指數從658-1031,漲幅1.56倍,基本上都是跟著行情走。
二是12月3日彭博社報道,戴比爾斯將毛坯鉆石價格大幅下調10%至15%,震驚了市場。
要知道,這次降價的幅度,是天然鉆石歷史上最大的降幅之一。
戴比爾斯一直是鉆石行業的壟斷巨頭,上世紀80年代掌握著全球80%的鉆石產量,如今依然供應著全球約40%的天然鉆石。
基于這種壟斷地位,戴比爾斯有很強烈的定價能力,歷史上幾乎只有漲價的動作,極少降價。
但自兩三年前開始,隨著培育鉆石行業的成熟,天然鉆石行業開始進入危機時刻。
培育鉆石與天然鉆石成分一模一樣,普通人幾乎無法用肉眼去分辨。
這就像是“河里結的冰”與“冰箱里結的冰”的差異。
真要扣細節差異,那就是培育鉆石在純凈度上,可能還要優于天然鉆石。
但在價格上,培育鉆石僅相當于天然鉆石的三分之一。
可以想象,在這巨大的性價比差異下,培育鉆石必然將大幅蠶食天然鉆石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據美國Tenoris的報告,2024年10月美國成品珠寶零售額增長9.9%,其中天然鉆石珠寶增長4.7%,而培育鉆石的增長高達46%。
另據Statista的數據,在2024年的全球珠寶市場中,培育鉆石的銷售額將達到約180億美元,所占份額將超過20%。
現在的戴比爾斯,面臨著艱難的選擇:
要么維持著高高在上的價格,但在市場份額上將被培育鉆石蠶食殆盡;
要么降價參與競爭,但也將面臨著品牌光環消失、業績大幅下滑的困境。
就像是燃油車行業的A,這個時候怎么選擇都是錯的。
BB
戴比爾斯的母公司英美資源在上個月曾經表示,正在考慮進一步削減鉆石產量,并打算對戴比爾斯進行出售或剝離。
如今,戴比爾斯的降價動作表明,它正在放棄抵抗,完全喪失了對鉆石市場的定價能力。
表面上來看,戴比爾斯的降價,會加劇鉆石市場的激烈競爭。
但實際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一種利好。
主要原因是天然鉆石的價格下跌,將讓它的品牌光環、保值能力大幅削弱,反而讓培育鉆石蠶食天然鉆石市場份額的阻力變得更小。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培育鉆石的銷量增長很快,但產能擴張更快。
這就導致了培育鉆石跟新能源行業一樣,同樣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
目前培育鉆石的毛坯價格從2022年初的每克拉近100美元高點,下跌至現在的約15美元,跌幅高達85%,相當驚人。
因此,今年國內培育鉆石的行業龍頭,三季報集體慘淡。
這里面又分為三個陣營:
1)中兵紅箭虧損6020萬元,同比-129.31%;黃河旋風虧損4.25億元,同比-16.12%。
2)力量鉆石盈利1.76億元,同比-32.73%;四方達盈利9397萬元,同比-14.30%;惠豐鉆石盈利698萬元,同比-85.98%。
3)沃爾德盈利7651萬元,同比+2.68%,扣非凈利同比增長20.31%。
盈利能力和業績增速相對出色的第二、第三陣營,無疑將獲得更多機會,股價的彈性也將更大。
AI這條線今天再次活躍,SORA板塊指數上漲7.16%,排名第二。
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海外龍頭OpenAI的消息刺激。
據《紐約時報》消息,OpenAI計劃從12月5日開始為期12天的新產品發布會周期。
12天的重磅產品更新包括:文本轉視頻AI工具Sora可能的正式上線,推理AI模型GPT-4o的多模態功能更新等。
具體產品詳情還不太清楚,但OpenAI在人工智能行業的領導地位和最新進展還是吸引了全市場的目光,讓許多投資者感到興奮。
據OpenAI披露的信息,目前ChatGPT的每周活躍用戶數已超過3億,這距離它8月達到2億周活用戶的里程碑僅數月時間。
根據AI產品榜的數據,ChatGPT的11月APP MAU數據為2.87億,環比增長11.27%,全球滲透率依然處于快速提升的過程中。
相比第二名的豆包,11月的APP MAU數據僅為0.6億,ChatGPT的活躍用戶數是其4.8倍,仍然遙遙領先。
以OpenAI現在的市場地位,他的技術進步自然會對人工智能行業的市場情緒帶來極大影響。
可以預期,未來OpenAI的年度盛會,是有可能取代蘋果的年度新產品發布會,成為全市場最值得關注的焦點所在的。
另外,人形機器人是AI在硬件領域的延伸,AI的發展,自然也將加速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成熟。
這使得近期大熱的人形機器人板塊繼續火熱,相關板塊指數漲幅均在4%以上,多達十幾只個股漲停。
從行業的進展來看,目前海內外人形機器人龍頭都已經傳出了2025年量產的信息,行業發展進入從0-1的階段。
以OpenAI支持的瑞典企業1X Technologies為例,該公司給出的指引是,2025年量產1000臺,2026年爬坡至1萬臺,2027年達到10萬臺,相當于每年提升10倍。
另一個海外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Figure AI,則傳出今年11月量產40臺,2025年4月后預計達產2000臺,至三季度提升至2萬臺機器人的消息。
當然,更受矚目的是特斯拉和華為兩大巨頭。
特斯拉方面,最新消息是12月有望周產50臺,在2025年實現至少1萬臺產量,這些Optimus機器人相當一部分會首先在特斯拉生產線工作。
到明年第三季度,才將正式對外預售,最終在2026年實現15萬臺的產量目標。
華為的進展也差不多,據傳今年以來已經經歷了兩個測試版本的迭代,并將在2025年發布,以盡快實現大規模生產。
華為的生態鏈伙伴,目前大部分和特斯拉的供應商重疊,基本上都是業內競爭力比較強的電機、傳感器、控制器企業,具體可參閱私享版相關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