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面軍的第一場師級殲滅戰——雙橋鎮大捷,是役全殲蔣軍第34師,并活捉師長岳維峻。那么這個岳維駿和第34師究竟是什么來頭,此戰之后,該師又有沒有恢復實力繼續與我軍作對呢?小編這回就來談談這其中的故事。
陜西靖國軍時期的岳維駿(左三)
岳維峻,字西峰,1883年出生于陜西蒲城一戶武人世家,爺爺岳殿元是清朝咸豐皇帝時期的武舉人,父親岳振興是光緒皇帝時期的武解元、武進士,還當過光緒皇帝殿前衛士,后調任山西靈丘路營都司。岳維峻從小就長得身材高大,16歲時當了武庠生,此時正值清朝對外戰爭連連失利,引得民間頗為不滿,岳維峻也覺得搞什么武舉事業沒多大意義,所以也就不再繼續考下去,而是整天和江湖上那些所謂的游俠鬼混在一起。
1905年,革命志士井勿幕從日本留學回來,開始在老家蒲城籌建反清地下革命組織同盟會陜西分會,岳維峻受其影響,也加入了這個組織,并熱心地幫助四處招募同志,結果又結識了劉守中、胡景翼、續桐溪等人,連他的弟弟岳維岐也被拉了進去。岳家兄弟隨后追隨井勿幕參加了辛亥革命西安起義,并在老家蒲城拉起一支隊伍,除了參與攻打西安滿城外,還曾遠征山西支援當地革命軍,在運城一戰中擊敗了清軍的反攻。
民國成立后,袁世凱當了大總統,部分被收編的民軍不滿其統治,于1913年發起討袁戰爭,結果被各個擊破。袁世凱隨后開始清算各地民軍,1914年5月,陜西督軍陸建章奉命派出管金聚的第15混成旅駐軍蒲城,專門對付岳維峻的游俠武裝。岳維峻只好逃到北京,找到在北洋軍將領馮國璋手下當團長的老鄉魏炳鴻,打算來個中心開花直接在北京干掉袁世凱,好不容易混上團長的魏炳鴻當然不愿意干這種蠢事,岳維峻只好又跑回陜西。
為了躲避追捕,岳維峻只好與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胡景翼一起混入陳樹藩的第4混成旅教導營軍官連學習,畢業后被分配該旅游擊營2連當連長。1916年6月,陜西革命志士曹世英、郭堅舉兵反抗陸建章,陸建章的兒子陸承武帶著一個團去鎮壓,同情革命志士的胡景翼毅然帶著游擊營去支援義軍,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岳維峻也帶著人馬趕來支援,終于將陸承武打垮并將其活捉。聽說活捉了陸建章的兒子,陳樹藩大喜過望,也加入了反陸聯軍。
陸建章、陳樹藩
陸建章眼看自己大勢已去,兒子又成了人質,只好同意撤出陜西。陳樹藩掌握陜西軍政大權后,卻又與曹世英、郭堅、胡景翼等人發生矛盾,后者們干脆組成反陳聯軍,自稱陜西靖國軍。岳維峻被任命為靖國軍第四路軍三支隊司令,在戰場上總是親臨一線指揮,并幾次以少勝多打退陳軍的圍剿。直到陳樹藩得到各路北洋軍的支援后,靖國軍才逐漸支持不下去,連岳維峻的弟弟也戰死沙場,他本人只好帶著少數人馬后退到渭北一帶休整。
1920年直皖戰爭后,陳樹藩倒臺被驅逐至陜南,陜西軍政大權由北洋直系將領閆相文、馮玉祥等人接管。各路陜西靖國軍被改編為北洋陜西陸軍暫編第1師,由胡景翼、岳維峻分別擔任正副師長。1922年,馮玉祥率軍到河南與奉系軍閥作戰,胡景翼、岳維峻奉命率軍支援,其中岳維峻親自帶兵手持大刀沖向敵陣,血戰五晝夜硬是打垮了用機槍大炮裝備起來的奉軍。此戰后馮玉祥越發欣賞岳維峻,同意后者選派一百名軍官到他的部隊來受訓。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正式打出北方國民軍的招牌,其中胡景翼、岳維峻的部隊被改編為國民軍第二軍,由岳維峻擔任二軍前敵總指揮兼第2師師長,國民二軍隨后南下進軍河南,岳維峻宣布兼任河南剿匪總司令。在河南戰場,岳維峻指揮國民二軍與劉鎮華的鎮嵩軍展開大戰,并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將其趕出河南。一連串的勝利,使得岳維峻得意地自比為抗金名將岳飛的后裔,并專門派人赴湯陰縣岳廟祭奠。
1925年4月10日,胡景翼病逝,岳維峻接任國民二軍軍長,擺在他面前的局勢是,馮玉祥的第一軍在北京一帶正遭受奉軍的攻擊,有些招架不住了,而他們的老對手吳佩孚在帝國主義盟友的援助下,又在武漢東山再起。岳維峻拒絕了老戰友續桐溪要他先打吳佩孚的提議,而是決定仍按與馮玉祥之前的約定,派兵北上援助馮玉祥,娜想到馮玉祥很快就被奉軍擊敗,并全軍西撤,這樣國民二軍就處于被吳、奉南北夾擊的危險中。
岳維駿老戰友續桐溪(右)
為了避免被南北夾擊,岳維峻決定率國民二軍全軍退回陜西,結果在撤退途中,部隊所乘坐的列車在山谷中遭到鎮嵩軍的伏擊,全軍六七萬人被迫投降,突圍出來的少數部隊又在河南紅槍會的襲擊下全軍覆滅。岳維峻本人帶著少數隨從逃到黃河邊的風陵渡,結果被晉軍逮捕,并被送往山西太原秘密關押了一陣子。在這樣的打擊下,續桐溪也郁郁而終,并在臨終前喃喃自語道:“這次失敗,都怪岳西峰過于自信……”
1926年秋,馮玉祥在得到蘇聯援助后,率西北國民聯軍出潼關東征討伐吳佩孚,半路上,經過他與閻錫山的一番交涉,終于把岳維峻保釋出來。馮玉祥先后任命岳維峻為聯軍南路軍總司令、第二集團軍第五方面軍總司令,命他召集昔日陜西靖國軍的舊部一起東征,岳維峻很快召集到兩萬舊部,并與國民聯軍一起在河南與廣東北伐軍勝利會師。然而,正當第五方面軍在前方積極作戰之時,被馮玉祥留在陜西的大將宋哲元卻計劃消滅靖國軍各留守部隊。
岳維峻部將李云龍從陜西偷偷跑到河南前線,勸他看在陜西老戰友們的份上,干掉馮玉祥,投降蔣介石,岳維峻本著維護北伐統一局面的考慮,沒答應李云龍的請求。但隨著第五方面軍的勢力逐漸擴大,馮玉祥也開始防范起岳維峻,1928年,他“推薦”岳維峻去南京當軍事參議院院長,條件自然是放棄軍隊,岳維峻當然不會答應這樣的條件,甚至馮玉祥請他去開會也不去。
新桂系集團頭目李宗仁得知馮玉祥和岳維峻鬧矛盾的消息后,派焦易堂為代表去找岳維峻,表示可以收編他的軍隊,岳維峻也沒有答應。于是馮玉祥和李宗仁干脆聯合起來向第五方面軍發起進攻,岳維峻只好帶著6萬殘兵敗將越過京漢鐵路,一直撤退到安徽阜陽,并接受了蔣介石的收編。蔣介石雖說暫時接納了岳維峻,當然也不會花錢養活這么多沒戰斗力的部隊,他的要求是:六萬人必須裁員到一萬人,岳維峻本人必須辭職。
何成浚
岳維峻這時已沒有了選擇的余地,只好同意離開軍隊,跑到上海去過退休生活。到1929年秋,蔣介石親信何成浚就任武漢行營主任,可他本人并無什么嫡系軍隊,為了培養自身勢力,他只好拉攏一些雜牌軍將領和失意軍人,其中包括岳維峻的昔日部將李云龍,奉命召集國民二軍舊部在湖北編組一個師。李云龍又把老領導岳維峻推薦給何成浚,后者于是任命岳維峻為豫西警備司令,命他召集舊部組建地方警備部隊。
1930年12月,李云龍的新編第3師被裁撤,其所屬各旅除第2旅外,其余部隊與岳維峻的豫西警備部隊合編為陸軍第34師,下轄二旅六團,由岳維峻擔任師長。1931年3月,鄂豫皖紅四軍派出一個團襲擊了平漢鐵路上的李家寨車站,何成浚聞訊,命岳維峻指揮第34師由孝感出發,沿平漢鐵路東側向北推進,打算配合友軍包圍紅四軍,結果反遭紅四軍集中優勢兵力包圍于大悟縣雙橋鎮。
1931年3月9日,紅軍發起總攻,僅用半天就攻入雙橋鎮的第34師總部,將第34師所屬的三個團、一個炮兵營和一個特務連全殲,俘虜官兵5000余人,繳獲槍支2000余支,炮14門,岳維峻本人因為長得太胖不方便爬山,也在逃跑路上被紅軍活捉。岳維峻被俘后,害怕丟性命,其家人動用各種關系找到上海地下黨組織,請求將其釋放,雖說上海方面同意將其釋放,但鄂豫皖蘇區領導人張國燾考慮再三,還是沒有答應,并最終將其處決,終年49歲。
話說當初岳維峻出兵時,只帶了第34師的三個團,所以事后蔣介石以該師沒參加雙橋鎮戰役的三個團及兩個補充團為基礎重建第34師,并由從雙橋鎮戰場逃回的第102旅旅長何振藩代理師長。何振藩,1890年出生于陜西長安,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一期畢業生,畢業后曾在山西軍閥閻錫山手下做事,曾任第三集團軍暫編第8旅旅長,后投靠岳維峻,并應邀擔任第34師112旅旅長兼師參謀長。
陜西政府迎接岳維駿遺體
何振藩回到部隊后,驚訝地發現第103旅旅長王俊杰也跑了回來,此人是個在阜陽裁軍時曾被留下來擔任新編第1師2旅5團團長,后因不滿新任師長曹萬順的指揮,帶著第4、5團嘩變并投奔了李云龍。第34師成立時,他自然也順理成章升任旅長。心直口快的何振藩指責王俊杰在戰場上首先跑路,才導致岳師長被俘,王俊杰對此當然無法忍受,竟然于1931年7月將何振藩殺害。俗話說紙包不住火,一個月后,王俊杰就因為事情敗露而被蔣介石下令處決。
一番內斗之后,新任第103旅旅長張萬信成了第34師師長,第102旅則由姜宏模任旅長。張萬信,1879年出生于陜西富平,曾在陜軍田維勤部任旅長、師長,1927年5月被馮玉祥擊敗后,投奔北洋奉系軍閥張宗昌的直魯聯軍,任第二十六軍軍長,1928年直魯聯軍覆滅后,又投奔國民二軍。何成浚讓張萬信帶著部隊休整半年后,于1932年1月進駐湖北沔陽,從東線威脅和進攻洪湖蘇區。
1932年秋,紅三軍主力撤出洪湖蘇區后,第34師103旅奉命留守原洪湖蘇區各縣,第102旅則在第十軍軍長徐源泉指揮下,向西追擊紅軍。經過一年多的交戰,紅軍被迫再度放棄湘鄂邊蘇區,向南撤退,徐源泉乃留第102旅留在原地處理善后事宜。然而徐源泉顯然高興得太早,1934年底,紅三軍與紅六軍團會師后,又打回湘鄂邊蘇區,并一連殲滅徐源泉三個師,張萬信知道第34師戰斗力不行,也就不敢再積極向紅軍進攻。
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踏上長征之路進入湖南后,第34師由于屬于湖北軍隊,就沒有再繼續追擊,而是被調出去重新整理。張萬信、姜宏模由于是靖國軍出身,而被清理出部隊,調去軍事參議院掛了個閑職。全國解放后,二人均作為愛國元老從事參政議政工作,最后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病逝。只有時年45歲的副師長張遒葳(字警伯,陜西戶縣人)因為曾是黃埔軍校教官的緣故,才被暫時留下來,但也是干了一年后又被擼掉職務。
1936年張萬信將軍修建的紀念碑
全面抗戰爆發后,我們的老熟人公秉藩居然當上了第34師師長。公秉藩,1902年出生于陜西扶風,曾在國民二軍服役,后投靠蔣介石,被任命為由國民二軍李紀才部改編而來的第28師師長。在江西蘇區第二次反圍剿中,第28師在富田戰斗中被紅軍全殲,公秉藩雖然僥幸生還,但也不好意思干下去了,只好跑到大特務康澤的別動隊那里當了個總隊長。全面抗戰爆發后,經康澤推舉,蔣介石于是把第34師這支與公秉藩有歷史關系的隊伍交給他。
1938年,第34師開赴前線參加了武漢會戰和鄂北會戰,戰后留在湖北棗陽整補。這時,康澤發來一份電報,說為了把西康軍閥劉文輝的一個師騙出來抗日,以決定將這兩個師合編為新編第十二軍,調到黃河邊防守。1940年11月,第一戰區司令官衛立煌又將第34師調到中條山敵后根據地,接替第十四軍的防務。聽說要到敵后去,撥給該師的2000名新兵沒多久就跑光了,衛立煌聽說后,把公秉藩罵了一頓:“你是行伍出身,還不如軍校畢業的學生會帶兵”。
1941年5月7日下午,侵華日軍調集優勢兵力,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對中條山根據地發起全面突襲,日軍在突破滇軍第三軍的陣地后,很快打到第34師在唐王山的陣地上。公秉藩指揮部隊抵抗一陣后,又在上級的命令下不得不放棄陣地去與第三軍會合,幾個軍長、師長在一座廟里開會后決定各自分散突圍,其中公秉藩一路在突圍途中遭遇一股日軍,公秉藩不幸被俘,隨行的副師長王自強、參謀長唐汝昌和政治部主任歐陽瑛卻成功逃脫。
至此,第34師的十年歷史終于劃上了句號,該師殘余官兵突圍后被分別補入滇系第7、12師,相比蔣軍其他各師,該師應該算是比較短命的。公秉藩被俘后,一度出任偽軍湖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全面抗戰勝利后被有關部門逮捕,并坐牢一直坐到1961年才出獄。重獲自由后,公秉藩寫了很多回憶國民二軍、第28、34師和別動隊的歷史資料,最后于1982年病逝,終年80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