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2024年末,濰柴更不“唯”柴了。
12月3日,在2025年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召開期間,濰柴首次發布全系列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其中,輕卡全系列動力電池單包電量為140kWh,重卡全系列動力電池單包100kWh,無論哪種電池,清一色都是刀片電池。
78歲的濰柴提“刀”再戰,原因不難理解——商用車新能源化已成定局,“老江湖”濰柴不可能將這片江湖拱手讓人。按照濰柴的預計,2025年全面上市的全系列商用車電池將會帶來40億元的銷售收入,雖然在“千億濰柴”中的占比不高,卻是未來可期的超級潛力股。
這還只是擺在明面上的。像濰柴這樣的巨無霸企業,只討論營收未免有些淺薄,本次大會上種種跡象表明,濰柴不只要掙錢,更要對新能源商用車行業動“刀”。
第一刀:讓動力電池不“湊合”
數一數今年集中上市的新車型、新品牌有多少,就知道新能源商用車的成長性有多強。從輕卡到重卡,新能源的滲透率都突飛猛進,但與之伴隨的問題是產品并不完美,動力電池“通吃”的現象依然存在,整車話語權不高,只能“有什么用什么”,而不能“需要什么配什么”。比如,卡車動力電池基本沿用客車電池,其尺寸依據客車底盤設計,用到卡車上時,要么后背電池遮擋視線,要么掛在兩側增加隱患,安全性、可靠性都比較差。
習慣了基于細分工況造發動機的濰柴,自然無法忍受這樣的“湊合”,它用造發動機的認真勁重做動力電池,識別高速、省道、港區、礦區等不同工況,重新定義各項指標,并對動力電池產品進行50多項系統級實驗,其中包括超180萬公里的整車可靠性實驗,達標才放行,這在行業內也很少見,而這樣做帶來的效果就是可靠耐用,據介紹,濰柴動力電池的故障率目標要做到比競品低20%。
第二刀:用“差異”斬“內卷”
動力電池“通吃”現象衍生的第二個問題是內卷。當電量一樣、結構一樣、性能一樣時,能拼的就只剩價格,這讓品牌很受傷,用戶也沒得選。濰柴此次推出的刀片電池正為打破同質化而來,提供了另一條技術路線,也解決了動力電池的兩個老大難問題。
首先是體積和重量問題。現有的方殼電池采用卷繞工藝,四角空間因無法填充正負極材料和電解液而浪費,所以能量密度低,自重很難再降。而刀片電池采用疊片工藝,殼體四周空間都能利用,能量密度更高、自重更低,以濰柴推出的140kWh輕卡動力電池為例,其在同等容量下比競品輕約30kg。
其次是低溫充電問題。由于天生的結構優勢,刀片電池在熱管理、電芯壽命和結構強度等方面表現更好,比如濰柴的重卡動力電池,在-20℃的環境下也能正常充電,比競品的-10℃有更廣的適用范圍。
第三刀:一體化服務不扯皮
隨著保有量增加和運距拉長,服務問題也愈發凸顯。新能源商用車的核心“三電”通常來自不同品牌,在服務過程中難免產生推諉扯皮現象,讓本想嘗試新能源的用戶產生顧慮。
濰柴的優勢在于一手握“三電”,在煙臺新建的新能源動力產業園,打造貫穿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電驅總成全產業鏈的研發制造基地,具備年產50GWh電池PACK、50萬臺扁線電機、40萬臺電控和5萬臺電驅總成的制造能力,對“三電”之間的技術配合理解更扎實,零部件和技術儲備更充足。在此基礎上,濰柴統一渠道、統一服務,不管哪個零部件出問題,濰柴都能解決,這給初次嘗試新能源的用戶帶來極大信心。同時,濰柴給渠道提供強有力的培訓,在提升渠道專業能力的同時也提升其生存能力,將市場熱點轉化為渠道的利潤點,帶著渠道從傳統能源迅速轉向新能源。
做好產品、做大市場、做強生態,濰柴對新能源商用車動“刀”,是為了顛覆格局,也是為了去除痼疾、推動改革。已有柴油機、燃氣機成功在前,相信這一次濰柴動“刀”,必定刀刀精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