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位大佬的一席話在網上引起熱議,
核心觀點是未來經濟形勢嚴峻,中產財富蒸發,賺錢的機會變少,匯率還會下降,有錢盡量就出海。
我對此深以為然,所以這兩年都在增加海外配置,今年7月,我又配置了一份美元保單,
2萬美金5年交,共10萬美金,約合70萬人民幣,給兒子作為教育金,我選的是宏利的宏Z傳承(我先生思哲是第一投保人,我是第二持有人)
至于怎么選的宏利,由于老有人在問,所以今天給大家詳細說下我配置的理由以及我的擔憂點。
一、收益比較
既然是出海投資,我肯定是優先選擇回報相對更高的,
以五年繳產品為例,在眾多香港儲蓄分紅險中,30年以上的IRR基本都在6%-7%之間,差距有限。
但宏利前20年IRR的表現更加出色,交完第二年回本,第9年IRR就突破了4%+,
直接甩了友邦、保誠和安盛2個百分點,實打實多出不少收益。
當然宏利能更高,一方面他是今年發行的,是美聯儲加息后的產品,
另一方面,它的產品結構里沒有復歸紅利的部分,所以設計上會偏向于股票資產,更激進一些。
比如宏Z傳承是45%-75%權益資產配置,相比友邦0%-75%這種,權益下限會更高,
當然,這只是香港保險公司計劃書的演示收益,那么能不能實現,是不是畫大餅,也是我最開始的一個擔憂點。
二、對比實力
我一直覺得選保險跟選股票類似,公司的綜合實力越強越好,太差是不行的。
而反映公司實力的主要是市值、凈利潤、評級等數據。
目前宏利在香港主流的幾家外資保險公司里,市值576.5億美元,排名第三,利潤排名第四。
保誠雖然出的早,但因為前幾年出現了一次紅利回退,導致被不少人吐槽,后來股價一路下滑,所以我沒有考慮。
股價表現較好的是安盛和宏利,上漲趨勢穩定,尤其是宏利,在過去十年增長2倍。
除此之外,我也會評估保險公司的信用評級,它可以幫我評估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
目前宏利和友邦、保誠、安盛基本是并列的:標普評級AA-,
從全球最頂級的公司來看,只有少數幾家是AA,比如圖中的蘇黎世,往下就是AA-。
參考中國人壽,標普評級也只有A。
說完了一些硬數據,我也會關注保險公司的資管團隊實力到底怎么樣,
為什么要看資管團隊呢,因為香港保險的收益是“低保底+高分紅”,這就意味著其收益有不確定性,
要實現6%-7%年化收益,對保險公司資管團隊的要求就比較高。
可通過兩個問題進行辨別:
第一、誰管?自營還是外包,管理規模有多大;
第二、如何管?偏債券固收,還是偏股票權益,投亞洲還是全球;
咱們對照看看宏利:
宏利的資產管理公司叫MIM(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全球管理規模超1萬億加元,單是亞洲業務就有120年的投資經驗,給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的機構和個人提供退休養老服務。
同時,MIM也是香港強積金(香港社保)最大的供應商,11800億港幣規模的強積金,宏利就管理了3000億+,占據市場份額28%,
可以說,今年香港強積金回報率能達到12.77%,就有MIM的功勞。
再來看看MIM具體的投資策略:
MIM的投資策略主要分散于美國、加拿大、歐洲、亞洲等地區,系統性風險會更低。
我也對比了大多公司的投向,有的是只專注于香港資產和本土投資,對此我總感覺有點慌,還是喜歡做全球配置型的更穩。
資產配比方面,其中債券占比81%,上市公司股票占比6%,還有13%另類長期資產投資(房地產、林地、私股權、基建項目等)。
比如MIM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地區投了156億美元的林地、農地,這類資產與股債的關聯小,也是降低極端風險的配置策略之一~
具體到我這款產品的投向上,「宏Z傳承」債券等固定收益類占比25%-55%,非固定收益資產(海外房產、股票等)占比45%-75%,
給大家補充一個小知識點,英式保單更偏股票,而美式保單更偏債券,
我手上這份是英式保單,所以有英式保單的優點和缺點,優點是長期收益高,但缺點是波動相比美式保單會稍微大點。
但由于選的是頭部公司,而且會有風險平滑機制,舉個例子,
2022年因為加息全球爆發股災,理論上來說配置股票為主的終期分紅部分是應該下跌的,
但我選的這款產品(宏Z傳承)的前身-宏達儲蓄計劃,它通過利潤撥備,在當年終期紅利就繼續保持了上漲,這也是讓我比較放心的原因之一。
我也手動統計了宏利的所有產品,總現金價值比率的平均值為98%,再結合產品的預期收益,這個數字我還是能夠接受的。
三、功能
宏Z傳承還有很多香港保險的通用功能,也是之前我配置的內地保單所沒有的。
比如我比較喜歡的保單拆分,以后想要二寶了,直接拆分兩份就行,一碗水端平,大寶有的,二寶也有,
除了養老金,后面甚至還可以單獨拆一份保單給自己養老,到時我再使用“紅利鎖定”功能,鎖定一部分終期紅利,讓保司派發固定利率的收益。
還有它的保單繼承功能,買這份保單,畢竟在香港,我剛開始也擔心人因為意外原因身故,保單如何繼續的問題,
宏利可以直接讓保單繼承人繼續來持有支配這個保單,所以這個保單是我先生思哲作為第一投保人,我作為第二投保人來配置。
甚至它還有一個精神無行為能力的代領人選項,以防以后人老了沒法支配這個保單,可以設置一個代領人拿錢,拿多少比例都可以提前設定。
還有我覺得HK人性化的一點就是,如果中間我的錢比較緊張,美元回籠不過來,可以延遲2年交費,這個比國內保險人性化得多。
至于其他功能還有很多就不一一細說了,比如多元貨幣轉化功能,后期如果我擔心某個國家的匯率和資產出現風險了,我直接切換即可。
總之功能玩法超級多,有待我進一步深入挖掘~~
四、法制、信用
說到底除了產品和公司,我也會更深層次的去關注一些制度性的風險,以及監管,漏洞啥的。
我開始也很擔心港險的風險問題,畢竟香港是境外法律,不受內地法律保護。
但我研究后發現,在保護投保人的權益這塊,香港其實做的并不輸給內地,甚至比內地更追究法治和公平,
單說香港保險的歷史,從1841年開始到現在,期間經歷了一戰二戰,包括各種經濟危機,只有一家泰禾人壽因為經營風險出現被托管的情況,
而我查了內地,光近十年就有7家保險公司出現風險托管甚至破產了,比如安邦、易安、天安、華夏、國信、東方等。
雖然香港和內地同樣都有《不可輕易破產》制度,也就是運作長期保單時不能直接破產清算,需要找到接盤人托管保單,
但香港迭代歷史更早,總體上法治監管上是優于內地的,
從保司出現風險比例,內地分紅險的分紅實現率近幾年普遍不達預期(普遍30%-70%之間,有的公司,比如某百人壽最近一年年度分紅為0),等各方面數據也能看出來。
加上我選的宏利在美國這種極其成熟的國家有大量的業務,本身1887年運作到現在137年,也是讓我對制度安全更放心的原因。
綜上,我選香港儲蓄險,主要考慮幾個方面:
第一是產品的綜合收益率,第二是公司經營狀況,以及規模,第三是公司的投資實力,第四是法治和信用。
最后綜合來看,我最終選擇了「宏Z傳承」這款產品,
當然每個人的偏好不同,比如有的人是剛需養老,那可能我就會更建議他從美式產品里去選擇。
好了,以上就是我挑選香港保險的整個過程,就先分享到這里了~
如果覺得我的內容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關主我的同名gzh: 胡胡的全球筆記,我會持續分享更多關于全球配置、海外投姿的干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