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景德鎮陶瓷藝術猶如一顆璀璨的東方明珠,發出絢麗的光芒,為古老的華夏文明爭得無比的榮譽。
千百年來,景德鎮陶瓷藝術穿越時空的隧道、歷經歲月的滄桑,逾顯其藝術的輝煌,呈現她迷人的魅力和傲岸的身價。
珠山八友是中國瓷版畫藝術集大成者、瓷藝泰斗。
清朝末年,御窯流落到民間的瓷藝大師,在景德鎮多年的瓷藝創作,彼此的藝術成就獲得了瓷藝界的公認,彼此之間締結友誼,研習瓷藝。
樊欣野《今日月圓》“珠山八友”團圓圖
民間的粉彩和瓷版畫高手聚集一起,脫離了“組織”的他們,身心得到了極大的自由和釋放,
因有著共同的志趣,在繪畫上追求清代中期“揚州八怪”的風骨,正所謂情投意合。
“珠山八友”是一個文化現象,這種現象在陶瓷史上是鮮見的,在中國繪畫史上卻是相當普遍的———“畫派”現象。
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其實實為10人。
成員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再加上徐仲南、田鶴仙。
“珠山八友”指一個群體,而不是確數。
他們也不全是江西人,其中王大凡、何許人、劉雨岑3人都是安徽人。
這其中年齡最大的徐仲南生于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比年齡最小的劉雨岑年長32歲(劉雨岑生于1904年)。
珠山八友雖為一個群體,但各人藝術風格迥異、特色鮮明。
譬如:
王琦瓷繪人物,汲取了黃慎的寫意手法,表現人物的衣紋和風姿,獲得頗為奇妙的效果;
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將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響著景德鎮陶瓷藝人;
鄧碧珊是第一個在瓷板上描繪人物肖像的瓷畫家;
汪野亭在前人的基礎上,以國畫的潑墨法,在瓷器上繪山水,同樣出現墨分五色的中國畫效果,給景德鎮陶瓷的山水作品注入了生機;
劉雨岑憑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創“水點”技法,在景德鎮陶瓷粉彩藝術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種技術后來運用于燒制毛主席專用瓷,被譽為當代官窯。
珠山八友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憑借自己的才華也成就了一個傳奇。
戰亂紛仍,亂世英才。
以瓷為業,述志渾成。
珠山八友套版 一套八件(八人共創)
2012年華西拍賣,成交價RMB14,672,000
一、鄧碧珊
字辟寰,號鐵肩子,堂號晴窗讀書樓,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逝于1930年,江西余干縣人,清末秀才,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鄧碧珊作品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科舉制度廢除后,在余干縣從事教學。
1913年到景德鎮瓷業學堂任教習,一面代人書寫瓷字,一面習魚藻畫技。
鄧碧珊早期主要畫山水,后繪瓷板肖像。
他最早嘗試用馬尾織造的九宮格繪制人像,乃陶瓷肖像畫創始人,景德鎮的瓷像畫家張洛山就是出其門下。
到了不惑之年,則專事粉彩魚藻瓷畫兼畫花鳥,鄧碧珊的魚蟲,在設色上受日本東洋畫藝術的影響,他用筆及構圖受宋畫的影響,構圖虛實相生,用濕筆染墨,充實魚的體積感和質感,畫風洗練,題銘蒼郁遒勁。
1928年,鄧碧珊加入由王琦發起的“月圓會”,時年54歲。
1930年被槍殺, 享年56歲。
二、何許人
原名何處,字德達,乳名“花子”,生于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逝于公元1940年,安徽南陵縣人。
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是景德鎮瓷業人熟知的仿古高手。
何許人作品
14歲隨鄉友到景德鎮瓷店學藝。
初學青花,后學粉彩、淺絳彩及青綠山水。
王琦為其將“花子”改為“華滋”,又以陶潛的《五柳先生傳》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句,為其改名何許人。
1911年后應詹元廣、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畫仿古瓷,客居北京數年,結識許多前清遺臣貴族 。
1934年前后于九江開設“紅店”,經營彩瓷,自產自銷,設帳授徒,后因一場大火,其店鋪毀于一旦,此后再度回到景德鎮。
何許人研習以粉彩畫雪景,漸次深諳其中奧妙,開創了景德鎮粉彩雪景之先河。
著名花鳥畫家鄧肖禹、雪景大王余文襄就出自其門下。
年輕時何許人娶董錦蓉為妻,生二女,其一何翠娥,其二何銀娥1932年5月1 0日生獨子何大興,1940年何許人逝世,其妻改嫁,將其子交祁門貢生、景德鎮瓷業公司業務主持康達托養。
康達認其為養孫,后帶回老家祁門縣禮屋村,何氏一門子孫相延至今。
三、王琦
號碧珍,別號陶述迷道人,室名陶陶齋,生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逝于公元1937年,祖籍安徽南陵,生于江西新建。
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王琦作品
原擅捏面人,1901年到景德鎮向鄧碧珊學習陶瓷繪畫藝術。擅寫意肖像瓷板畫,后學習錢慧安的瓷板繪畫藝術,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贈王琦“神乎技藝”一匾,從此聲名鵲起。
后與王大凡赴上海參觀海上畫派畫展,接觸揚州八怪,尤喜歡黃慎的畫風。
作為“珠山八友”之首。
王琦因捏過面人、而后畫瓷像、又吸收了西洋彩瓷畫技法,并確定用西畫明暗畫人物頭像,以寫意筆法畫衣紋的畫風。
因此,王琦的繪畫風格給景德鎮陶瓷藝術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繪畫上使用西洋畫技法。
但他狂放崎嶇,典雅飄逸的畫風,仍保留有黃慎的味道,至死也未能自成一格。
四、汪野亭
名平,字鑒,號平山、平生、老平、垂釣子,亦號傳芳居士,齋名平山草堂,生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逝于公元1942年,江西樂平人。
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汪野亭作品
汪野亭自幼深受祖父汪享榮喜愛,祖父寧可自己外出務工,亦要為孫兒積攢學資送其入私塾就學。
私塾設在本村汪氏宗祠。
汪野亭入學時正值宗祠修葺,修葺宗祠的雕刻師、畫師在梁柱間所繪的山水樓閣、花鳥蟲魚,使汪野亭目不暇接,藝趣盎然。
他課余向畫師們討教并借來畫稿認真臨摹,畫師們見其謙虛好學,都樂于指點。
汪野亭的好學,使其繪畫技法日趨熟練,鑒賞能力也隨之長進。
他一心尋求深造機會,但家庭情況讓他思蹙不安,祖父汪享榮毅然助汪野亭考進江西省陶業學堂。
汪野亭選修美術專業,師承張曉耕先生專修山水、潘勾字(又說為潘陶宇)先生學習花鳥。
汪野亭為了減輕祖父的負擔,他半工半讀,課余替瓷商繪瓷。
既緩解經濟的拮據,又學以致用。
190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年進入景德鎮以繪瓷謀生。
在瓷畫技法上,他采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別具一格。
他的山水畫,一直為后人所仰重,至今仍影響著景德鎮瓷畫界。
他從藝30多年,創作的作品廣受收藏家的青睞,并爭相收購。
五、王大凡
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
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戰亂,后移居安徽省黟縣,出生于江西省波陽縣(鄱陽縣)皇崗村。
生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 1888年),逝于公元1961年。
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王大凡作品
1901年隨父母到景德鎮投靠姐姐,與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紅店”學藝。
三年學徒期滿,王大凡在店里獨立畫瓷,同時也追隨只大王大凡3歲的著名洪憲瓷畫家、淺絳彩畫家汪曉棠學習技藝。
汪曉棠不僅教他瓷繪技藝,還教他詩詞歌賦。
兩人由朋友發展到師徒,在汪曉棠的引導下,王大凡刻苦鉆研,在景德鎮瓷繪界嶄露頭角。
他擅工筆人物,師從汪曉棠、改七薌、沙山春、費曉樓,后集諸家之大成,創“落地設色彩”工藝,即彩畫人物時,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將色料平涂于瓷胎,再罩雪白、水綠。
人物形象生動,畫面賞心悅目。
1915年,王大凡與王琦、潘勾宇、汪曉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業公司、景德鎮商會推薦,送巴拿馬博覽會參展。
王大凡的《富貴壽考》粉彩瓷板畫,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是當時惟一的金牌得主。
六、田鶴仙
名青,原名田世青,字鶴仙,號梅華主人、荒園老梅。
生于清光緒二十年(公元 1894年),逝于公元1952年。
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田鶴仙作品
少年時寄居江西撫州岳父家(兒時家庭包辦的無愛婚姻),離婚后屢遭周邊朋友的非議,連志同道合的“月圓會”同仁也有的不理解他,視為不道德,一度欲將田鶴仙從“珠山八友”中除名。
低迷的他在所繪的《瞎子圖》題詩:“勸君腳下須求穩,前途崎嶇路不平。”
與前妻離異后,同所愛的景德鎮中年婦女同居廝守,相依為命。
他氣質文雅,為人謙和,高大的身軀,大氣的五官,胖胖的臉龐,稀疏的烏發,數九寒天亦不戴帽子,炯炯有神的雙眸不飾眼睛,頗有超然物外的梅花氣韻。
民國初年曾任景德鎮稅務局職員,后任江西省瓷業公司夜校教員,中年才加入繪瓷行列。
先攻山水,后改畫梅花。其繪畫藝術,以梅花獨步畫壇。
鶴仙的梅花,深得元代畫家王冕的影響,其枝干似斷非斷,用筆及構圖無處不體現王冕的繪畫精神,“珠山八友”發起人王大凡贈有“山水清渾成一格,梅花作出更無雙”的贊譽詩句。
七、程意亭
原名程體孚,別名甫,藝名翥山樵子、洎山山民,齋名佩古,江西省樂平縣人。
生于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 1895年),逝于公元1948年。
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程意亭作品
程意亭是由其兄長撫養長大的。
14歲起在祥盛糧行學徒。
路過裱畫店,被店內板壁上的畫作吸引,往往駐足觀賞而誤時誤工,被兄長責備。
從此程意亭立志從藝。
1911年,16歲的程意亭離家考入饒州“江西省立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圖畫科(原江西窯業學堂)(該校只收江西籍學員),師從名家張曉耕及潘陶宇先生學習山水花鳥。
1914年畢業,遂在九江“普芳居”瓷店繪瓷。
曹焜督軍江西期間,在南昌建“迎慶樓”,負責建造的程先生與程意亭關系甚好,特請他為該樓作畫。
程意亭生前無什么嗜好,唯獨對京劇情有獨鐘。
且唱功了得,常博得大家的掌聲。
他注重穿著,頭戴禮帽,手持文明杖,白凈的臉上常飾一副眼鏡,風度翩翩。他性情溫和、為人慷慨仗義。
早年居住農村時,村與村之間常發生糾紛,便請他出面調解,他不僅樂意出面,且常能奏效,鄰里間就連家庭糾紛、父母出殯等等瑣事,都少不了請他幫忙。
1920年,他與汪春蘭結為夫妻,育三子,按程意亭之遺愿,希望小兒子學畫,繼承他的瓷畫技藝,但因其本人英年早逝,無法傳藝,故無一子繼承其瓷畫技藝。
程意亭對中國畫和瓷畫顏料的漂研制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畫面上的色彩富麗古雅,兼有豪壯和柔美的格調,對后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八、劉雨岑
原名劉玉成,后改雨岑、雨誠,齋名覺庵、飲冰,別號澹湖魚, 六旬后號巧翁。
祖籍安徽太平(黃山市黃山區),世居江西波陽縣(鄱陽)。
生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 1904年),逝于公元1969年。
中國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珠山八友”之一。
劉雨岑作品
劉雨岑年幼時受鄰家裱畫店的影響,1918年改填波陽籍,考入饒州“江西省立甲種工業窯業學校”(原江西窯業學堂)(該校只收江西籍學員)。
1921年畢業后,繼續師從潘陶宇先生學習中國畫,為其后到景德鎮從事陶瓷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開創了他40余年的陶瓷藝術生涯。
1922年結識陶瓷世家朱受之的女兒朱秋霞并與之結婚。
朱受之與當時景德鎮繪瓷大家王琦交往甚密,王琦對謙虛好學的劉雨岑十分欣賞,遂將劉雨岑收為義子,這就是“珠山八友”中傳為佳話的“父子一對”。
建國前劉雨岑先后在“浮梁縣立陶業學校”、“珠山國瓷藝專”、“東方藝專”等校教授中國畫和陶瓷藝術。
其培養的王恩懷、徐亞鳳、詹鐵成等眾多弟子,大多數成為景德鎮陶瓷藝術領域中的人才。
當今景德鎮陶瓷人物畫大師王隆夫,曾慕名向劉雨岑學花鳥,劉雨岑亦悉數相授,這對年齡相隔30余歲的藝術家終成忘年交。
劉雨岑擅長粉彩花鳥。
早年受華喦的畫風影響,中年得任伯年、新羅山人的畫藝精髓,逐形成清新雅麗的繪畫風格。
1969年于文革批斗中精神失常,突發腦溢血辭世,享年65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