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陸杰先生授權本號刊登,在此特別鳴謝;
圖片版權均歸陸杰先生所有,侵犯版權必究。
本文作者 / 顧 箏
一月份立新年flag的日子還近在眼前,2024年已走到了最后一個月。 時間轉眼而過。可能在一些人看來,30年前的上海也近在眼前。 那一年發生的事,你還記得嗎?
01
2024年的冷空氣力道不夠。
按照氣象學標準,“立冬”之后,連續5天日均氣溫低于10℃即可判定為入冬。11月底,上海開啟第一波入冬沖刺,但是連續4天日平均氣溫低于10℃之后,最后一天功虧一簣,首次入冬失敗。
時間倒回30年前,1994年的12月也不冷。
1994年12月24日的最高氣溫達到16.6℃。氣象專家介紹說:“上海進入隆冬的步伐似乎放慢了20天左右。”
1994年12月24日的天氣預報
不止是當年年底不冷,年初冷意也不強。
即使是進入了一年中最冷時段的“三九”天,當時上海還幾乎沒有隆冬嚴寒的跡象,平均氣溫高出常年3℃。
1994年城隍廟元宵節廟會
看市民穿著,可知當天并不太冷
暖冬迷霧,1994年1月初開始,連著兩三場大霧,而1月8日凌晨的那一場最大,連續三天沒有消散。
和1987年因為大霧釀成陸家嘴擺渡口踩踏傷亡事件時不同,1994年的上海,浦東和浦西的交通并不是只有黃浦江擺渡這一種方式,南浦大橋、楊浦大橋、過江隧道都已建起。所以在濃霧“警報”響起時,全市21個擺渡口關閉。
交警大隊出動
避免交通事故發生
/樓文彪攝
在濃霧將車輛和行人吞沒的大橋上,執勤的民警及武警三五步一崗,用自己的身體將機動車與行人、自行車分隔開,同時用哨聲引導車輛和行人前進;隧道口,大卡車輸送自行車及行人過江;退休的阿姨爺叔手執紅旗協助民警指揮路口的自行車及行人通行……
在這一場濃霧考驗中,除了曹安路上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外,市區沒有發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
等到大霧散去,站在外灘,會看到浦東的天際線有了巨大的變化。
1994年,是鄧小平同志對上海提出“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要求的第三年,東方明珠電視塔的建造,儼然就是大變樣的具象表達。
東方明珠改變了浦東的高度
在東方明珠電視塔升至212米的時候,創下上海開埠以來最新紀錄——浦東建筑高度首次超出浦西。
在它最終落成的時候,高度為460米,當時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1994年的國慶節,它成了上海“最靚的仔”,身上張滿彩燈,熠熠放光,與外灘夜景遙相輝映。
這一年,金茂大廈樁基工程也順利竣工,它是當時上海在建高樓之最,總高度420米。金茂大廈后來和兩名后起之秀組成了“廚房三件套”,成為游客來上海必舉起相機的地方。
只有“明珠”,還沒有“三件套”
有了高度,還有長度。
這一年,上海地鐵一號線全線貫通。在前一年的5月28日,地鐵一號線南段試運行。雖然只有徐家匯到錦江樂園這幾站,但市民熱情很高,紛紛前往試乘。
1994年12月,經過萬余名建設者5年的努力,地鐵一號線全線建成開通調試,全長16.1公里,從錦江樂園直通到上海火車站。
全線貫通后的一號線
聰明的房地產商也緊貼地鐵熱度,“地鐵一號線何處房價最低”、“某某園位于上海地鐵一號線旁”這樣的廣告語頻繁見諸于報端。
這一年,地鐵二號線的建設,也提上了議事日程。30年過去了,地鐵在上海人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上海地鐵運營線路共20條,共設車站510座,運營里程共837千米(含磁浮線)。
向地下延伸緩解了當時上海部分的交通壓力,但還遠遠不夠,要向空中延伸。
1994年12月7日
內環高架通車典禮
1994年12月7日, 上海內環線工程全線通車,全長48公里,浦西段近30公里。內環線浦西段的雙向四車道對于負載現在早晚高峰的車流已力不從心了,但它在當時是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的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統。
02
這一年,上海的城市面貌變化還在別處。人民廣場的煥新工程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爭取在當年國慶節時以國際大都市中心廣場的風范展現在世人眼前。
人民廣場煥然一新
1994年,上海博物館新館拆下腳手架,在人民廣場展露新姿。現在這座以“天圓地方”理念而建的建筑被人們稱為老館,更新更大的上博東館在浦東建成。
這一年,大劇院也正式開工。即使它有3000個座位,但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來上海演出時,演到最后第21場,依然無法滿足觀眾的熱情,最后大劇院首次出售站票——在臺階上給觀眾安插座位。
大劇院開工
這一年,在西藏中路和武勝路路口的黃金地段,豎起了一塊超大屏幕,所在建筑高34米、寬22米、屏幕面積達309平方米,當時是上海最大的電子顯示屏。
建造的初衷是,可以成為上海宣傳建設成就的一個新穎窗口,但沒想到,它成為了上海人約會的首選地。說上一句,“老地方,人民廣場大屏幕下碰頭”,基本上就不會把人丟掉。
大屏幕成了低清視頻中的回憶
大家要靠顯著的地標來確定見面的地方,是因為這一年,手機還沒有普及。那時的移動通訊工具是BP機和大哥大,雖然大哥大是大戶標配,拿著神氣,但是接通率低,被用戶形容為“高級玩具”。
有大哥大和BP機,絕對是大戶
1994年2月,在上海長途電信局的努力下,“大哥大”接通率才有明顯回升。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大哥大劣勢不少,模子大信號差,但在當時價格可不便宜,1994年的廣告推出了一家通訊公司售賣大哥大的信息,顯示手機全套價格為8888元,登記入網等費用5000余元。黃牛更是攪局,可以把價格開到2、3萬。
有只大哥大很神氣
以當時上海人平均年收入7000多元的水平來說,大哥大只能是寶總之流才買得起。
還好豐儉由人,普通上海人也可以有一些時髦的消費。
有提供化妝美甲服務的美容院
1994年,“鐘點工進入普通人家”成為了新聞,對一些雙職工家庭來說,傍晚時候請2小時鐘點工,幫忙完成做飯、接孩子的任務,是幫了自己大忙,而一個月100多元的費用,也算是能承受。
這一年,又有兩家銀行發行信用卡,加上之前所發的信用卡和儲蓄卡,上海的“電子貨幣”增至10只,持卡人數超過100萬。
那個時候還面臨著各家銀行所發卡自成體系,互不通聯的問題,在當時,是怎么也沒法想到,30年后,根本就不用帶著現金和銀行卡,只要攜帶一個手機就能到處消費的場景。
麥當勞叔叔來了
這一年,麥當勞在淮海路光明邨的一樓開出了在上海的首家餐廳,而這一年,已經是肯德基在上海開店的第五年,它在浦東南路東昌路口開出了浦東第一家。
由于套餐在當時尚屬“奢侈品”,所以雖然肯德基已在上海開出首店多年,但第一次去麥當勞消費的時候,還是有不少上海市民出了洋相。有人會說“來個麥當勞”;還有人按照中餐思維,帶著鋼宗鑊子來排隊。
肯德基人民廣場店
上海人總是愛趕時髦的,前申花球員謝暉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自己經常和吳承瑛一起去麥當勞。
03
謝暉正是1994年加入申花隊的,1994年1月,申花足球俱樂部宣布,經過雙向選擇,22人正式加盟申花足球隊,這支隊伍的平均年齡為23歲,比歷屆上海隊都要年輕。
這支隊伍的主帥是徐根寶,他帶領著申花隊經過一年的比賽,取得了當年甲A聯賽第3名的成績。
12月,申花足球俱樂部決定續聘徐根寶為1995年度申花隊主教練,當時徐根寶給自己定下軍令狀:如果1995年他完不成前3名的任務,他就將“自己炒自己的魷魚”。
徐根寶和小將們
沒想到,他超額完成自己的KPI,1995年申花隊在聯賽中創下十連勝的佳績并提前兩輪奪取甲A聯賽冠軍,當時,上海虹口體育場全場沸騰。
當申花隊戰勝泰山隊穩獲95甲A冠軍后
隊員們沖出場外
興奮地將徐根寶拋向空中
/周國強攝
1994年,另一個更大的體育場計劃開工建設,它就是最終于1997年建成的上海體育場,上海人更愛直白地叫它“八萬人”,但實際上它的座位數量是72000個。
體育精彩,文藝也豐富。
VCD播放器流行
卡拉ok走進普通家庭
1994年,《智力大沖浪》開播,截止到它停播的2006年,一共陪伴了上海觀眾12年。
在這檔綜藝節目中,有很多上海人的集體回憶,被外景主持人在馬路上隨機攔下來提問的“街頭福星”、主持人林棟甫與和晶的“姜胡同話”、少兒節目主持人豆豆客串的小品,以及每次必定會“七里傳到八里”的“拷貝不走樣”等等。
《智力大沖浪》有很多主持人小品
在電視還是上海人主要娛樂項目的1994年,一部現象級的電視劇已完成了制作,并進行了試映,計劃在1995年播出。
這就是本號一直在研究的《孽債》,在當時的試映會上就得到了一致好評,參加看片的影視界、新聞界人士還有不少被感動地留下熱淚。
《孽債》劇照
等到1995年1月份播出之后,每天晚上8點05分,《孽債》在當時的八頻道準時開播,這時候上海的馬路上、公交車上幾乎空無一人。因為大家都在家里看《孽債》,甚至有飯店把電視機搬到了大堂。
《孽債》一點都不懸浮,它忠實地記錄下了1990年代上海的風貌。
1990年代的上海生活
導演黃蜀芹在2009年回顧拍攝《孽債》的初衷時曾說:“那個時候,我清醒地感覺到時代大變革快要來臨了,上海市區的許多老房子被推倒了,上海的生存環境,將近七八十年,甚至于一百年的歷史文化、城市文明,應該通過影像搶下一些留作歷史記憶的鏡頭。”
感謝《孽債》把1994年記錄了下來。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 箏/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陸 杰/
拍視頻:姚祖鴻/
寫毛筆:楊 卓/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