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了。”老人指著懸崖下方,轉頭對著中年男人說道,他眼中有隱隱淚花,語氣顫抖。
“這可是懸崖啊!”中年男人向下一望,深不見底。他要找的人,竟然在懸崖之下?!
“沒錯,就是這里,他們都死在這了!”老人不忍再看懸崖,別過頭去。
中年男人楊又鑄望著懸崖,心中思緒萬千,沒想到,失蹤了67年,自己近年來一直在尋找的紅軍52團的下場,竟是如此凄慘!
回到城市后,楊又鑄提起筆,寫起了這個1934年來就下落不明的紅軍部隊的故事。52團,當年究竟經歷了什么?
探訪困牛山村
2001年,楊又鑄家書房中。楊又鑄拿起筆,寫出困牛山村幾個字,不禁感嘆命運的奇妙。作為一名黨史工作者,幾年前,他開始追尋起一個關于紅軍的未解之謎——紅軍52團。
這個部隊,自從1934年之后,仿佛人間蒸發一般,將整個中國翻過來尋找幾遍,也便尋無蹤,為了黨史的工作,更是為了找尋先輩的迷蹤,楊又鑄主動承擔起了尋找52團的工作。
工作剛進行沒多久,楊又鑄就被潑了一身冷水,澆滅了他尋蹤的熱情。一個字,哪怕一個字的資料都沒有,52團仿佛只存在于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史料記載卻全然消失。萬事開頭難,楊又鑄還真難在了這個開頭。
不過,要是輕言放棄,那就無法成為一個共產黨員,更沒法負責黨史的工作了。楊又鑄在短暫的迷茫后,重新出發,翻找了大量史料,終于,找到了蛛絲馬跡!
在一個叫做石阡縣的地方,縣記中,找到了有關于52團的線索。
52團的失蹤之謎,終于被撥開了一絲迷霧,楊又鑄二話不說,立馬動身前去石阡縣,在這里,他層層深入,抽絲剝繭,最后,鎖定了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村莊——困牛山村。
楊又鑄心里又喜又怕,喜在尋找52團的事情終于有了著落,自己說不定還能看到52團中的前輩,怕在萬一一切只是自己的判斷失誤,困牛山村壓根和52團沒關系,空歡喜一場。
無論如何,如今只有親自的走一趟,才能夠找到真相,思慮到這里,楊又鑄再次動身,此時,他還沒想到,這個困牛山村,困住的并不是動物,而是前輩的靈魂......
經過幾次交通工具的轉換,楊又鑄終于來到了這個小小的村莊,他迫不及待的向周遭的村民打聽線索,很明顯,他低估了村民的戒備心。
一個處于深山中的小村莊,村民很少走出村莊接觸外人,自然對不認識的人有著很強的戒備心理,再加上楊又鑄一通打聽,村民更加深了心中的懷疑,面對著楊又鑄的問題,一句話也不肯多說。
楊又鑄并沒有就此氣餒,一天不行,就兩天,兩天不行,就三天,就這樣日復一日,楊又鑄在村子里漸漸和村民熟絡了起來。
一日,楊又鑄再次提起52團的事情,同時也提到自己的黨史工作,這一說,困牛山村的老人蔡應舉叫住了楊又鑄。
52團的事情,他愿意說。
楊又鑄聽見老人的話欣喜若狂,連忙跟上了蔡應舉的步伐,一路上,他有太多疑問憋在心里,這一次他沒有急于盤問,而是靜靜地跟隨老人來到了懸崖邊。
于是,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老人指著懸崖之下,告訴楊又鑄,他要找的52團,就在這里。
52團往事
蔡應舉已年近百歲,一輩子風風雨雨,什么大風大浪沒有經歷過,但來到了懸崖邊,他還是淚眼婆娑,宛如一個年幼的孩子,向楊又鑄婉婉道來當年的真相。
那是1934年,那年蔡應舉正是20幾歲的年紀,年輕力壯,有數不完的精力。這一年,國內時局動蕩,連困牛山村這個小山村也難逃時代的重石壓在身上,喘不過氣。
困牛山村因身處在困牛山中而得名,那一年,蔡應舉就是在困牛山村中,看到了轉移而來的紅軍52團。
蔡應舉好奇地打量著部隊中的每一個人,他們臉上寫滿了疲憊,但是那雙眼睛明亮異常,帶著讓人振奮的精氣神。蔡應舉還不知道,這個52團正在執行重要任務。
1934年,因為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六軍在黨中央的指示下從根據地轉移,轉移途中,紅六軍再次遭到了敵軍的無情圍剿,困在了石阡縣中。
一日又一日的酣戰,漸漸消磨了紅六軍的儲備,眼看著這樣下去,只有被抓這一個結局,紅六軍想出了一個辦法。
這個主意,是紅軍的特長,也是紅軍能夠屢次戰勝敵軍的妙招:小股突圍,打游擊戰!52團中的800人被從紅六軍中分了出來,執行突圍任務,和敵軍開始周旋。
利用紅軍自身的優勢,52團占據了困牛山的絕佳地段,在山中與敵軍打起了游擊戰。52團又分出了不少小股力量,分批執行任務。
由52團團長田海清帶領的100人小隊,面對敵軍數倍的人力,絲毫不畏懼,和敵軍糾纏了數日,可人心弄人,再高明的戰術,終究沒敵過敵軍對人心的玩弄。
一日,小隊被逼退到了懸崖邊,本已做好了舉槍突圍的打算,這時候,敵軍竟押來了困牛山村的村民!
村民在敵軍的槍口下,顫顫巍巍的走到了最前頭,走到了敵軍與紅軍的中央。
敵軍竟把無辜的村民當作人質,逼迫小隊就范!
一面,是村民的安危,一面,是拼死突圍,但恐怕會傷及村民。小隊看到村民眼中的恐懼,最后心一橫,做出了決定:跳!
身后,就是懸崖,在小隊眼中,他們已經有了退路,或者說,死路。他們寧死也不會讓敵軍的目的得逞,人民群眾的安全,永遠被共產黨人排在第一位!
田海清帶隊的100人,用跳崖給出了敵軍答案,也保住了村民的安危,敵軍用卑劣的手段達到了圍剿紅軍的目的,讓人不齒!
談及這段往事,蔡應舉的臉龐仿佛又滄桑了不少,他看著懸崖,緩緩地說道,從那天起,每逢52團犧牲的10月16日,村民都會燒紙祭拜,以寄哀思。
說到此處,楊又鑄不禁由衷的敬佩先輩所做出的抉擇,可是,52團剩下的士兵去哪里了呢?
寧死不屈
52團1/8的人蹤跡終于有了答案,楊又鑄又開始調查起其余人的去向,可惜,人生總不能事事圓滿,根據他的調查,最后也僅僅找到了剩下近1/3士兵的結局。
這1/3的士兵是師長龍云所帶領的200人小分隊,他們的故事,也縈繞著石阡縣附近展開。
當年,師長龍云帶領士兵穿行在貴州的山林之中,因為貴州已經被敵軍所占領,只能事事小心,行至一個村。
龍云碰到了村中的一個商人,就是這不經意的相遇,為龍云小分隊奠定了悲劇的結尾。
商人看到龍云小分隊整齊劃一的動作和穿著,篤定了這就是敵軍尋找已久的52團,此時,他滿腦子已經被立功兩個字占據,馬不停蹄的向敵軍報告了龍云小分隊的位置。
得知這一消息后,敵軍立馬帶部隊前來圍剿,龍云帶領部隊伺機還擊,但終究是寡不敵眾,士兵在敵軍的攻擊下死的死,傷的傷,被俘的被俘,狀況十分慘烈。
龍云帶領其中幾個士兵突圍,但也被敵軍所俘。作為52團的師長,龍云在敵軍看來是位重要的人物,一定能從其中套到不少的情報,于是將龍云送去了九江感化院。
說是感化院,其實這里就是一個大型的監獄,在這里,龍云經受了非人的折磨,硬是一條消息都沒有讓敵軍得到,最后,龍云被敵軍關押進暗無天日的監獄中,病死于其中。
這就是龍云小分隊最后的結局。至于剩下2/3士兵的線索,實在是無據可考,楊又鑄只能無奈放棄,帶著這兩組小隊的資料回到了市區,開始進行整理的工作。
不久后,楊又鑄帶著整理好的史料提交給了上級,所有人都被52團的故事所撼動,感動與悲傷交加,立馬將52團相關的史實分享給國民。
52團消失67年的謎團已經解開了大半,楊又鑄的調查結束后,政府在困牛山村為犧牲的烈士修建了紀念碑,龍云師長也被追評為了烈士。52團的事跡也被當地民眾傳誦,贊揚。
從1934到2001,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精神,血淚的傳承,堅持不懈的斗志。
1934年,共產黨人為民眾安危做出了壯烈犧牲,換來了困牛山村人民的安全。
1934年,共產黨人為成全大我,犧牲小我,寧死不屈,在敵軍的嚴刑拷打中守住了共產黨人的氣節。
2001年,也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追尋先輩的遺跡,最終使一切歷史大白于天下。
這一切,何嘗不是一種傳承?先輩的精神,我們不能忘,也不會忘懷。也正是有這樣的傳承精神,才能讓它帶領著中國人民推翻了壓迫,迎來了更美好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