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解放戰(zhàn)爭中最難攻克的地形戰(zhàn)之一,就連粟裕都差點中計,被敵人擒獲。
就在危急關頭,好在毛主席的一句提醒,讓粟裕反應了過來,逃離了陷阱。
要知道粟裕是何等能人,建國之后在解放軍十大大將之中,粟裕位列榜首。
他的軍事能力,自然不必多說,但就是這樣一位奇才,都有松懈的時候。
粟裕是為何中招的?毛主席又是怎樣提點他的呢?
1947年山東地區(qū)大雨傾盆,在農家事中一場大雨是好事,但是對于打仗的解放軍來說,就不是好事了。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國共之間的解放戰(zhàn)爭再次打響,轉眼就來到了第二年。
國共雙方之間的態(tài)勢漸漸明朗,但國民黨仍在掙扎當中。要說國民黨的軍隊里,并不是沒有好的指揮官。
但是,一場戰(zhàn)爭的勝利不僅是軍事斗爭,更是民心所向,可以說他的失敗已經幾乎成為了一種必然。
但就是這個時候,恰恰發(fā)生了一件難事。
共產黨知名將軍粟裕被阻礙在了南麻戰(zhàn)役當中。
按理說,當時劉鄧大軍與國民黨主力軍激戰(zhàn)正酣,剩下的軍隊不過是小股的國民黨勢力,不應該如此強悍。
但問題就在于這一小股的部隊,指揮官可不是一般人,而是胡璉。
胡璉不同于粟裕,可是“正經”出身的軍官,畢業(yè)于黃埔軍校四期,是蔣介石的親學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胡璉曾屢屢立下戰(zhàn)功,成績斐然。
可以說,他與粟裕是兩個完全不相同的人,對比起前者,粟裕更像是一個“野路子”,而且是一個天賦異稟的“野路子”。
雖然并不是出身黃埔軍校,但是憑借著自己的天賦,加上粟裕受過其他的軍事培訓,能力讓人嘆為觀止。
二人征戰(zhàn)多年,這一次在南麻戰(zhàn)役中相遇了。
面對著胡璉的軍隊,粟裕只有一個目標全部拿下,一個不留。
可粟裕顯然是低估了胡璉的本領,過了一段時間,二人仍然僵持不下。這都是因為,胡璉的戰(zhàn)術不能夠輕看。
他筑起堡壘,攻守并重,就連解放軍都一時之間不能奈何。然而,粟裕乃是當時的名將,還是有一些傲氣在身上的。
于是,他決定繼續(xù)進行下去,直到殲滅對方。
然而這時候,毛主席的一個消息卻送到了粟裕的手上,讓粟裕改變了主意。
轉變主意
戰(zhàn)情的狀況都會定期給毛主席匯報,指揮官們也會收到毛主席的分析和回復。
毛主席的運籌帷幄,想必不用我們多說。
就拿四渡赤水舉例,足以證明毛主席的軍事才華。
當年共產黨4萬軍隊,卻要面對敵軍的幾十萬大軍,要是換做平常軍隊,早就已經被殲滅。
但不同的是這支軍隊是毛主席指揮的。四渡赤水,次次都將敵軍耍的團團轉,最后脫離了圍困。
有人說,最高級的戰(zhàn)爭是能夠指揮敵人,很顯然毛主席做到了這一點。
在世界范圍內,這也是一場無法復刻的戰(zhàn)役。
在這場戰(zhàn)役過去多年之后,美國軍隊特意用沙盤推演,推算是否有其他方法獲勝,結果全盤皆輸。
毛主席對戰(zhàn)爭的把控與敏銳,遠不是常人能夠匹敵的。
這一次也是如此。
毛主席看到粟裕傳遞過來的信息,一眼就看出了不對勁。
粟裕是個聰明人,但是胡璉也不是個傻子。如果毫無勝算,不可能就這么任由粟裕步步包圍。
很快,毛主席在其中看出了不對勁。
這其中也許就藏著陰謀。果然,毛主席發(fā)現國民黨的兩支得力軍隊,竟然離奇的在同一時間失去了蹤跡。
而最近的戰(zhàn)役中,最備受關注的就是粟裕所在的地方。
兩支軍隊失蹤,粟裕又如此酣戰(zhàn)多日,至今沒有結果。毛主席很快就將這兩件事結合在了一起。
很快,毛主席給粟裕傳達去消息,應該及時回避,以免釀成大錯。
說實話,粟裕最開始看到這句話,是非常不理解的。
現在的形勢一片大好,為什么要撤退呢?
但是,粟裕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聽指揮。
只要是毛主席說過的話,粟裕一定是好好遵守,從不隨便忤逆。于是,粟裕撤回了出去,這場戰(zhàn)役以失敗告終。
但是退出了之后,粟裕回顧了之前的戰(zhàn)爭,可以說是冒出了一身冷汗。
這個胡璉,果然非常不一般。他機智就機智在膽大心細,就算是形勢不好,也敢放手一搏,以小博大。
這一次,他就將自己的計謀用在了粟裕身上。
如果不是毛主席及時發(fā)現,粟裕很可能就會損失慘重。
那么,胡璉究竟用了什么計謀呢?
包抄計謀
沒錯,就是包抄。
雖然現在,粟裕看起來已經包圍了他的整個軍隊,但是憑借著胡璉防守的本領,一時之間,還不會出現什么太過失控的場面。
而粟裕是何許人也?讓許多國民黨士兵聞風喪膽的存在。
胡璉看著粟裕的包圍,有了一個好主意。
自己要是能把粟裕給拿下,那對于全軍的士氣,都是一個相當大的激勵。
一不做二不休,胡璉的計謀開始了。
他表面上和粟裕糾纏,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等粟裕這條大魚上鉤,等待著自己的同伴將他包抄。
如果粟裕不及時撤退,那真就會成為甕中之鱉,到時候插翅難飛了。
好在,粟裕背后還有偉大的毛主席的提醒,在地圖上觀察了一段時間,結合當時的態(tài)勢,毛主席瞬間就分析出了局面。
粟裕和毛主席配合默契,主動放棄了這次的進攻。
果然,沒有因小失大。
之后,粟裕提起這場戰(zhàn)役還是會覺得有些可惜,心中也是非常的敬佩,要是沒有毛主席的指示,恐怕他就徹底中計了。
這回,經過了毛主席的提醒,反而是胡璉被反將一軍。
接到毛主席的撤退命令之后,粟裕沒有掉以輕心,面對著敵軍的部隊,他為了不被發(fā)現撤退,用最穩(wěn)妥的方法緩慢離開。
另一頭,胡璉還在以為自己的計劃馬上成功了。
等他準備要包抄的時候,奇怪的事情發(fā)生——這里哪來的解放軍?根本沒有!
反倒是胡璉被狠狠的耍了一道。
事后粟裕心有余悸,不禁感念毛主席的一句話,拯救了整個部隊。
再次交戰(zhàn)
然而,過了此次戰(zhàn)役之后,二人之間的故事并沒有結束。
兩軍對壘,總有能夠交鋒的時候,短短一年之后,這個時刻到來了。
二人又一次在戰(zhàn)場上相遇,但攻守卻發(fā)生了變化。這一次,胡璉成為了救援軍隊,去營救被困的兵團。
胡璉這次營救是勢在必行,當他到達被困隊伍的場地時所有人都是舉槍歡呼,已經開始提前慶祝突圍成功了。
然而,胡璉卻打錯了算盤,事態(tài)漸漸朝著不可控制的趨向發(fā)展。
胡璉的軍隊越打越后退,越打越難以突破重圍,最后為了保存實力,只能夠落荒而逃。
但這逃的也不順利,他失敗之后再次積攢實力,準備反擊,卻在危機時刻出了差錯。
胡璉本想靜悄悄的撤退,沒想到被解放軍逮了個正著,真槍實彈的招呼,差點就命喪黃泉。
幸運的是,胡璉的性命保住了,但不幸的是這件事成為了他終身的陰影。而這圍擊他的部隊,正是粟裕指揮的。
1948年,內戰(zhàn)的態(tài)勢已經漸漸明朗,兩軍之間的實力和水平已經出現了驚天反轉。
解放戰(zhàn)爭勝利后,胡璉退至臺灣,成為了金門防衛(wèi)軍的司令,同年粟裕被任命為攻臺作戰(zhàn)的指揮官。
海峽兩岸,二人之間的故事仍然沒有結束。
這之后,粟裕仍然四處征戰(zhàn),參加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而胡璉漸漸退居二線,享受起了晚年生活。
1977年,胡璉在臺灣逝世。
7年后,粟裕在北京離開人間。
二人之間代表的兩個黨派,兩次戰(zhàn)役,說盡了兩軍之間的攻守互換,形勢變化。
結語
戰(zhàn)場上瞬息萬變,一個不留神就可能墜入深淵。
共產黨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是民心所向。
這其中離不開每一位國民的努力,離不開每一位沖鋒陷陣的士兵的努力,更離不開毛主席的機敏指揮。
毛主席雖然不在戰(zhàn)場,但是憑借著超高的軍事指揮能力,救粟裕于水火之中。
部隊之內,軍令如山,毛主席一聲令下,粟裕即使心懷疑惑,也毫不猶豫的執(zhí)行軍令。
解放軍就是這樣紀律森嚴的軍隊,只有這樣的軍隊,才能夠訓練出為人民服務的好兵。
歲月荏苒,時過境遷。如今變的是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節(jié)節(jié)高升。
但不變的是,即使歲月更替但一個又一個共產黨人,詮釋的仍然是先輩流傳下來的無畏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