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1955年的全軍大授銜,就不能不提到彭德懷。因為他當時是國防部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也是整個授銜工作的主要領導人。他對實行軍銜工作的看法考慮,勢必對整個軍銜評定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其一,對授銜存有一定的矛盾心理
據《彭德懷傳》記載:“彭德懷對軍銜制的思想感情是矛盾的”。
這種矛盾心理一是基于:彭德懷認為軍銜制是必不可少的,是我軍建設和作戰的現實需要。對于這一點,他在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這樣說道:“軍銜主要是確定每一個軍人在隊列中的地位和職權,以便按職責條令的規定,行使職權,同時又是國家給予軍人的一種榮譽,以鼓勵其在軍隊中工作和上進心”。
這種矛盾心理二是基于:彭德懷在“個人思想上,卻對這一區別身份的標識,感到厭煩”。他最主要的擔心是,實行軍銜后官銜表面上的明顯區分,會否影響上下級之間的政治平等關系,會否妨礙軍隊同人民之間的親密關系。他本人每遇到外事活動和重要場合需要穿軍銜禮服時,“都流露出很不愉快的情緒”,就是這種矛盾心理的真實寫照。
其二,對自己的元帥軍銜并不“感冒”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但彭德懷的心理卻與這句名言大相徑庭。他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這個人并不需要這個‘牌牌’,我也夠不上什么元帥,如果要評的話,也很難說評個什么‘將’是合適的。但這不是個人問題,倘不評一些元帥,那就會使一些人難得依次評下去”。對于別人稱呼他元帥,彭德懷很明確地表示說:“我不喜歡人家叫我元帥,這是戰爭的結果,是學人家的,我不喜歡肩上這兩塊牌牌,將來會沒有的”。
“將來會沒有的”這句話,不僅說明彭德懷不喜歡稱呼他元帥,也體現他開始懷有早晚取消軍銜制的一些心理。
其三,對評上將軍銜人員親自找各位“老總”談話
當時的軍銜評定工作,是由中央書記處提名元帥和大將的授銜名單,由政治局審議確定。而對于1000多名將軍,特別是幾十名上將的授銜名單,則由彭德懷親自主持擬定,上報中央政治局審批。
為確定好這些上將人員的預選名單,彭德懷從1955年春開始,親自拜訪每位“老總”,同他們磋商每個高級將領的軍銜。因為這些“老總”們都是當年這些預選上將的直接領導,對他們的整體情況比較了解,最有發言權。經過和這些“老總”們多次溝通磋商,較好地達成了一致意見。
其四,對帶有“爭議”人員親自找他們進行談話
評銜是個大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特別是對那些帶有“爭議”人員的方案,如何處理是個敏感問題。為此,彭德針對一些特殊情況的將領,直接和本人見面,敞開心扉同他們交談,充分聽取本人意見,積極消除他們思想上的誤解。
對于主動要求降銜的,彭德懷也同他們進行了談話。比如,對于許光達、徐立清兩人的讓銜問題,他就當面作了兩人的工作。許、徐都是他的老部下,他都非常了解。許光達幾次向中央軍委寫報告要求降銜,彭德懷請他來當面解釋,最終才答應接受。而徐立清本就是正兵團級,理應授上將,對于他的讓銜,彭德懷并不同意。最終,經徐立清稱自己負責評銜工作,不能“近水樓臺”等為理由,反復申請堅持,彭德懷最終才表示同意他的請求。
其五,對女軍人的授銜工作留下了歷史遺憾
1955年的大授銜工作,總的來說效果是好的。但有一個群體“對彭德懷是不滿意的”,她們“是一部分婦女工作人員”。據《彭德懷傳》記載:這些婦女人員,在“30多年以后,仍有人悻悻然”。
原來,授銜前出臺了《國防部關于處理和留用婦女工作人員的決定》,要求絕大部分女軍人做轉業或者復員處理,原則上不再給她們授銜。關鍵問題是,《規定》當中使用了“期限滿后未處理者,停發薪金”,“一律停止供給”等用語。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和用語,對于很多從戰火中走過來、為革命事業作出貢獻的女軍人,顯然口氣過于剛性、難免有傷感情。
最終,全軍獲得授銜的“女軍官只有4665人”。對于一個有數百萬軍隊的大國來說,僅有這個數量的女軍官獲得授銜,其比例是非常低的。不得不說“這是整個大授銜工作的一個歷史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